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學術自覺、理論創新與文化自信
——鄒建軍比較文學研究概述

2017-04-11 02:38:49李衛華
社會科學動態 2017年4期
關鍵詞:理論文化研究

李衛華

學術自覺、理論創新與文化自信
——鄒建軍比較文學研究概述

李衛華

鄒建軍教授的比較文學研究體現了鮮明的學術自覺意識、深刻的理論創新精神和恢宏的文化自信氣度:對中國比較文學的發展歷史和現狀有著自覺認知和反思,并能自覺踐行自己的學術理念;文學地理學是其主要理論創新成果;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性反思和對異域文化的包容借鑒體現了一種高度的文化自信。

鄒建軍;比較文學研究;學術自覺;理論創新;文化自信

新時期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和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比較文學逐漸成為中國學界的一門顯學,并經由錢鐘書、樂黛云、曹順慶等學者的努力,力圖建立起區別于既往法國學派、美國學派、俄蘇學派的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當然,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文學學科體系的新范式需要所有比較文學研究者不斷地進行再思考、再辨析、再實驗,拿出真正富有價值的 “實績”。鄒建軍教授長期從事比較文學研究與教學工作,科研、教研經驗極為豐富,在比較文學的中年學人當中 “勤奮而堅韌,敏銳而敦實,孜孜不倦,筆耕不已,獲得了顯著的學術成就”①。其比較文學研究不僅有對比較文學學科現狀的自覺認知,而且富于理論創新精神,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始終貫徹著中國立場與文化自信的氣度。

王國維在20世紀初提出了 “學術自覺”的觀點,要求學者了解中國人文學術和西方人文學術各自的優缺點,并將中學與西學的優點加以融合,為中國人文學術開拓自己的道路。當下的比較文學研究處于經濟全球化和文明多樣化的背景下,更需要這種 “學術自覺”,鄒建軍正是這樣一位具有高度學術自覺意識的比較文學研究者,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對中國比較文學的發展歷史有著清醒而自覺的認知。他通過對三十余年來中國學術期刊所發表的比較文學論文的系統考察,認為中國比較文學學科建設存在著三種運行模式,即 “平行模式”、“上升模式”和 “下潛模式”②,這三種模式共同構成了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歷史圖景。這種主張既是對歷史現象簡練而客觀的分析描述,也是理性的歸納總結,顯示出他宏闊的學術眼光和敏銳的問題意識。他認為: “平行模式”是指一部分中國學者最大限度地將西方比較文學的理論觀念、概念術語和研究方法翻譯介紹過來,為我所用,并將其作為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理論建設的基礎。在充分肯定 “平行模式”的啟蒙與傳播功能的同時,他也指出了這種模式可能存在的問題:一是在譯介與傳播異域比較文學理論和方法的過程中,眼光不夠全面;二是缺乏自己的創造性, “平行模式”作為中國對外國的一種直接平移,只是一種 “搬運”罷了。所謂“上升模式”是指某些注重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研究,力圖建立自己的理論框架亦即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理論體系的學者,所從事的比較文學理論宏觀研究,如 “跨文明研究”、 “比較文學變異學”等。這種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宏觀化、理論化、體系化和空洞化。這種模式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時代根源與歷史背景,雖然體現了對自我學科建設的本質要求,但這些研究者往往不愿意去做歷史的考證與探討,也缺乏對文學作品深入的美學分析,常常從理論的概括到理論的表述,從理論的抽象到抽象的理論,因而在表面的熱鬧中也存在著危機,主要是一種理想主義性質的,同時也是一種愛國主義情懷的體現。所謂 “下潛模式”,是指某些學者力圖通過具體細致的個案研究,對中國比較文學學科建設做出切實的貢獻。這是一種最為基本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比較文學研究,要真正建立起能與法國學派、美國學派相提并論的中國學派,中國比較文學界特別需要一種 “下潛”運動,加大力度并長期堅持,以取得中國比較文學學科建立的廣闊而堅實的歷史文獻與學理學派基礎。作為一個具有自覺學術意識的學者,他并沒有停留在對本學科歷史的分析與描述中,而是通過歷史的回顧,試圖更好地把握現在,引領未來。他明確指出,中國比較文學學科建設的成功,需要三種模式的合力,從國外盡量多地、全面地借用已有的理論資源與學術建設的成果;從本民族的文學創作與批評實際出發,盡量將具有本質性的、基礎性的東西討論清楚,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論的抽象與民族化的改造;最后,在前兩者的基礎上進行綜合研究,拿出具有理論性的、開創性的學術報告,對中國比較文學的方方面面進行全新的論述,這種觀點無疑對中國比較文學學科建設的未來發展頗具啟發意義。

其次,對中國比較文學的發展現狀有著自覺反思。就目前而言,中國學者對比較文學認識與理解存在著 “四個誤區”: “異同論”、 “學科論”、“比附論”和 “擴展論”③,并直言不諱地指出,這四個誤區嚴重地干擾了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水平,影響了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的建設,也對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建立發生了混淆的效用。 “異同論”是指有些學者認為比較文學就是比較分屬不同民族與文化的兩個作家、兩部作品或者兩種文學現象之間的同與異,只要找到兩者之間的同與異,并涉及其后的一些原因,比較文學研究也就大功告成了。而這只是一種機械的、想當然的比較文學研究,體現的是一種為比較而比較的理念,從根本上來說缺少任何真正的學理性基礎,在方法論上也沒有體現出一種基本的立場與觀念。 “學科論”是指有的學者認為中國比較文學主要就是研究比較文學的理論問題,比較文學的 “中國化”問題、中國比較文學的學科建設問題,這就導致了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空洞化”傾向。 “比附論”是一種 “X+Y”式的研究,有些學者從表面的相似性出發,對兩種文學之間沒有任何聯系的作家與作品,只有找到一些相似點就匆忙進行比較,沒有得出令人信服的任何結論。這種研究往往缺乏審美閱讀,也沒有真正的審美發現,而沒有真正的審美發現就沒有做比較文學平行研究的條件。 “擴展論”是指中國比較文學界存在的一種將比較文學研究范圍無限擴大的傾向,讓比較文學大到無所不包的形態,這樣做的結果是取消了比較文學研究本身,讓比較文學消滅了自己的學科特征。在 《以世界文學為基本對象的比較文學研究》④一文中,他確立了比較文學研究的基本對象為世界文學,而有了比較穩定的研究對象,也使得比較文學學科產生了自己的學科特性,那就是“文學間性”⑤。對比較文學研究對象和學科特性的思考無疑是對以上誤區論的回應與解答。在此基礎上,他進而確立了當下中國比較文學研究要解決的五大問題:解決更清晰地認識與準確地理解中外文學的特點問題;探討其他學科的發展對文學所產生的影響問題;建立具有整體性的世界文學觀念;建立與完善共同詩學,為文學研究提供理論支持;為世界各民族文學與文化之間的平等對話建立平臺。⑥這是中國其他學科的學者無法解決的,只有比較文學學者才能完成的問題。

再次,對自己的比較文學理念有著自覺的踐行。在論及中國比較文學學科建設的下潛模式時,他強調中國比較文學學者要多做專題性的個案研究,從具體的個案入手進行分析,清理各種文學關系,才能真正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文學學科理論體系。并以大海中的洋流為喻,認為如果只是在海面上看一看,發現不了海潮的規律與海下潛流的走向,那不僅潛艇的航道不可能建立,就是水面艇只也不可能發現適合于自己的航道。他進而指出,更大地、更深地、更長時間地 “下潛”,反反復復地,多波次、多層次地 “下潛”,才是中國比較文學建設的真正出路。 《多維視野中的比較文學研究》下編題為 “比較文學下潛模式:個案與典例”,正是這種理念的自覺踐行。他通過這些豐富而獨具見解的個案研究,為學界同仁展示了 “下潛模式”廣闊的學術空間,也從實踐的角度印證了 “下潛模式”的可行性和重要性。這些個案研究具有非常寬廣的比較視閾,如在論及賀敬之 “樓梯式”詩藝時追本溯源,將其與未來主義畫派和俄國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的 “樓梯式”詩體作了適當聯系和比照,并在中外文學理論的相互闡釋中指出雖存在藝術媒介、表現手段、民族差異、文化語境的不同,但三者有著藝術共通性,那就是 “力感之美”。這種比較文學研究不僅有事實聯系、審美分析,還有跨學科研究,正如他自己所指出的,其實對賀敬之詩歌的比較研究對比較文學學科建設與發展具有相當的啟示意義, “我們要做的一方面是要發現各種民族精神、文化語境、藝術門類的差異,另一方面又要在其基礎之上發掘出人類共有的高貴的精神旨趣、審美指向”⑦。這些個案研究還具有踏實嚴謹的學風,這也是 “下潛模式”對自身的要求之一。

鄒建軍教授的文學地理學研究與從前的作家地理與文學地理研究不同,文學地理學批評具有方法論的意義,而后者只是借用地理分布的概念來研究作家的地理分布與文學地理流變;他提出的文學地理學雖然也借鑒了西方的 “文化地理學”和 “空間研究”乃至 “環境批評”,但后者所關注的只是“環境”問題或是區域文化問題,與 “文學”、 “美學”本身沒有太大的關系。在他看來,文學批評方法的原創性在于研究對象的需要:一切學科發展的起點都在于具有獨立的、特定的研究對象,研究對象需要什么樣的批評方法,就可以發明與運用什么樣的批評方法;什么樣的批評方法最適合、最有效,就可以也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批評方法。文學地理學批評主要來自于對古希臘悲劇的重新閱讀,來自于對勒勒律治長詩的研究,同時也是來自于對人與自然地理環境關系的思考,來自于對海外華人小說時空混合體特點的探究。相對于其他文學批評方法,文學地理學批評在現存所有的文學批評方法中,更具有基礎性與主導性的意義,因為任何作家都不能生活在真空里,任何文學作品都不可能離開地理環境而存在。⑧因而,文學地理學作為一種批評方法,確有其原創性的因素,它從地理空間的角度切入研究對象,探討作家作品等文學現象中的地理因素,并適當運用地理學的方法,與文學審美本有的批評方法相結合,能夠推進文學批評與文學研究事業的發展。⑨

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理論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文學地理學的提出正是他對中國比較文學研究乃至中國學界所存在的問題的思考及其結果。他認為自改革開放后的中國比較文學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有些問題還相當嚴重,比如西方比較文學理論的借用問題、比較文學研究的空洞化與抽象化的問題;在整個中國學界,也正是由于西方強大的理論話語資源的侵襲,導致了中國文論話語的 “失語癥”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他通過自己的思考與實踐,走出了一條更加實在化,也更具 “下潛”意味的道路——從地理空間的角度來研究文學,研究文學作品中存在的地理空間問題——文學地理學。在他看來,這是讓比較文學研究盡可能地提出與解決一些實實在在的問題的突破口,也是比較文學學者突破自身局限的重要維度。⑩應該說,這種努力也獲得了學界的認同,其著作 《江山之助——鄒建軍教授講文學地理學》入選王向遠教授主編的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名家講堂”叢書就是一個明證。其問題意識還體現在對自我研究的不斷提問和追問當中,如 《我們應當如何展開對文學地理學的研究》一文,就是對文學地理學的一種問題預設,他試圖從以下幾個方面闡釋并回答這個問題: “從自己所熟悉與了解的文學現象開始”、 “從對具體的作家與作品的分析入手”、 “科學研究方法與審美研究批評方法的結合”、 “中外文學批評史地理批評的理論與實踐”、 “了解與認識當代文本的文學地理學研究”,在這些闡釋與回答中,他也在不斷地進行追問,如在談到 “科學研究方法與審美研究批評方法的結合”時,他是這樣進行思考的:文學地理學批評是一種新的提法,首先是作為一種批評方法而提出來的。那么,從批評方法來說與從前作為科學研究方法之一種的地理研究方法存在什么樣的關系?與從前的作為審美批評之一種的文學研究方法存在什么樣的聯系?文學地理學批評在方法論上有什么樣的特點?問題源于知識的縫隙和邏輯的裂痕,在這樣一種不斷追問中,文學地理學作為一種批評方法的獨立性、獨特性以及與地理學研究、文學研究的關聯性都突顯出來。在其他論述中,這種不斷提問和追問的形式都體現得相當明顯,這樣一種問題意識使得論證有著嚴密的邏輯性,也有力地促使和保障了學術研究的前沿性、前瞻性和現實性等品格。

話語體系創新是理論創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學科的框架由普通詞匯和特有詞匯構成了其理論話語的陳述方式,并在實際使用中形成了一批關鍵詞,這些術語在其理論框架中有著專門、具體的指涉和相關的參照功能。隨著理論疆域的變化,構成理論言說方式的關鍵詞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固有詞匯新的內涵與新的詞匯不斷交替產生,同時又不斷地演化為學科領域內的普通詞匯。這樣一種主要用于各自學科領域解說與言說的詞匯,其產生既可源自原有詞匯的組合和擴延,也可以是借鑒和翻譯其他學科、其他文化詞匯的途徑,使之融入或內化到自身學科或理論的詞匯之中。?正是出于對文學地理學自身理論的思考,他借鑒地理學和文學的相關術語,提出了 “地理感知”、 “地理敘事”、 “地理基因”等具有理論含量的術語與概念。?他認為不僅是文學的起源與人類的 “地理感知”存在著密切關系,文學歷史的構成往往也是建立在作家的 “地理感知”的基礎之上的。文學的產生離不開人,離不開人對于自我與世界的觀察,而所謂的世界,除了人類社會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同自然萬物所構成的世界,這事實上就是 “地理感知”的問題。作家對于地理的感知構成了早期人類文學作品的主要內容,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則有不同的表現,從總體上來說,正是作家的地理感知決定了文學發展的歷史,或者一部分最重要的歷史內容與歷史形態。 “地理敘事”是指文學作品中以地名、地景地理影像與地理空間建構為主要的敘事方式,是指向文學作品的藝術傳達問題。就其內涵而言,在文學作品的藝術傳達上,作家以自然地理意象與人文地理意象的基本的方式,不僅關注自然世界與自我世界,也關注人類社會,以自我與自然的關系為主體,對相關的社會人生問題進行探討,形成了一種特點鮮明,富有張力的藝術傳達方式,如果離開了這種方式,文學作品里由作家所創造的許多現有的東西將不復存在。鄒教授進而認為,文學作品里“地理敘事”存在以下三種形態:一是以具體的地名或者地理景觀名羅列方式進行敘事;二是以對自然風景的描寫來講述人物身上所發生的事件,從而表現人物的心理與性格;三是對于過往時代所見到的自然景觀的一種回憶。 “地理基因”之所以成為文學地理學批評的重要概念,是因為它與文學的發生和文學的存在密切相關。文學發生的地理基因問題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討:一是作家身上的地理基因,直接來自于他從小生活的自然與人文環境,這是地理基因形成的最主要途徑;二是從上幾代人所遺傳下來的生命基因中的地理基因;三是特定地域的文化傳統中所形成的統一地理基因,它已經成為了特定文化傳統的一個重要部分。應該說,文學地理學批評在理論方面的最主要成績,主要體現在整套概念術語的形成,文學地理學對于文學的一些基本問題,如文學起源論、文學本質論、文學本體論、文學方法論、文學歷史觀、文學發生論、文學構成論等,都有著自己的思考與回答,我們今天對文學地理學的思考的確離不開 “地理感知”、“地理敘事”、 “地理基因”等關鍵詞,這是他對文學地理學的開創性的貢獻。

鄒建軍教授的文學地理學研究,從我國的學術實際出發,堅持實踐的觀點、歷史的觀點、辯證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在實踐中認識、檢驗和發展自己的研究成果,當得起 “獨創性”的評價。

文化自覺意識需要在自我反思的基礎上,通過與他者文化的周全比較才能確立,比較文學理應在我國提高文化開放水平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比較的目的在于通過對他者的借鑒,更好地發展自我,然而在與異域文化的交往中,相當一部分研究者不自覺地喪失了本土立場,或以異域理論為圭臬,言必 “意識流”、 “后現代”等等;或自認為是異域某理論在中國的代言人,忙著占領山頭,成為新 “買辦”。這也導致了新時期以來的中國文論“失語癥”, “文論失語”雖有著種種復雜的原因,卻也是當下某種文化不自覺、文化不自信的外在表癥,在其比較文學研究中,卻體現了鮮明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意識。

文化自信本質上是對自我民族、國家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 “增強文化自信需要我們有對歷史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當代中國文化的理性審視,對世界歷史文化、異域民族文化、現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鑒。”?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之一,他認為其文學地理學研究一定程度上源于中國古代風水理論,他從小生活在一個具有風水傾向的民間文化環境中,并且他的父親是一個風水先生,對自然山水的實地考察對他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正是這樣一種生活環境,使得他并不像其他人一樣將中國古代的風水理論與風水觀念視為封建迷信,而是將其視為中國古代特定社會形態下產生的一種自然環境科學,并總結了其理論要義在于山水有靈、地靈人杰、陰陽相通等,而且認為如果能夠將中國古代風水理論與西方的環境科學理論有機結合,去掉其中的封建迷信成分,會有著廣泛的運用前景與重大的價值:加強國人對于前輩和祖先的認同與尊敬;加強對于自然環境的保護;更合理性地創造適合于人類居住的環境,特別是城市生活環境。?從文學地理學的角度來說,中國古代風水理論對他的影響更多地體現在對自然山水神性的認識;對自然山水本身的興趣,將自然山水當作自我的一部分;以及培養了他對于自然山水、氣象季節變化的觀察能力。?這種從小生活的民間文化語境和對中國傳統風水理論的理性審視,使得他的文學地理學研究具有鮮明的本土色彩以及更接地氣的理論表述。正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重視,他還指導學生李志艷寫出了 《論中國古代文論資源對文學地理學的建構》和 《馬克思主義與文學地理學研究》等論文?,進一步夯實了文學地理學的理論基礎。

對外來文化采取開放、包容、借鑒的態度,是對自我文化自信的另一種表達。中華文化歷來有兼收并蓄的傳統和海納百川的胸襟,這實質是其特有的自信氣度。在其比較文學研究中,對域外文化始終秉持開放、吸收的恢宏態度,彰顯著中國學人的文化自信氣度。在論及中國比較文學學科建設的“平行模式”時,他指出,雖然 “平行模式”只是將西方比較文學的理論觀念、概念術語和研究方法平移過來,作為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理論建設的基礎,但是這種翻譯和介紹是一個國家向外吸收學術思想與學術方法的重要途徑,是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其意義也是不可低估的,對于國外比較文學及其相關理論知識的介紹,即使沒有創新,也是可以發揮其普及比較文學理論與知識的作用。?對異域理論的開放和借鑒態度,也顯示了中國比較文學學者希望通過更加扎實、更具針對性的 “下潛模式”尋找中國比較文學建設真正出路的努力。在文學地理學的研究中,他認為全面地了解西方文學批評與文學研究中的地理空間問題,對中國的文學地理學研究有直接的幫助,并將文學地理學研究與西方盛行的生態批評、環境批評和空間批評?區分開來,認為這些都是不同的研究領域,雖然具有一定的共通性與共同性,卻具有各自不同的意義與價值,而其中,文學的地理批評具有更為基礎的意義與價值。關注西方學者提出了哪些有價值的觀點,有什么樣的研究,可以促進中國文學地理學的思考與選擇,也能更好地進行雙方的對話和交流。

注釋:

① 王忠祥: 《序言》, 《多維視野中的比較文學研究》,長江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1頁。

②⑦? 鄒建軍: 《多維視野中的比較文學研究》,長江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3—18、236、8頁。

③⑥ 鄒建軍: 《中國比較文學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其發展前景》, 《江漢論壇》2012年第1期。

④ 鄒建軍、杜雪琴: 《以世界文學為基本對象的比較文學研究》, 《比較文學》2010年第4期。

⑤ 鄒建軍: 《文學間性:比較文學學科存在的前提》, 《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⑧⑨?? 鄒建軍: 《江山之助——鄒建軍教授講文學地理學》,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版,第137—139、21、95、38頁。

⑩? 周亞芬、鄒建軍: 《作為比較文學之文學地理學研究的提出》, 《文學地理學與當代中國的研究生教育——鄒建軍教授訪談錄》,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4年版,第117、112頁。

? 王曉路: 《序論:詞語背后的思想軌跡》, 《文化批評關鍵詞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頁。

? 啟瑄: 《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 《紅旗文稿》2012年第5期。

? 譚杉杉、鄒建軍: 《古代中國自然風水學說的理論來源與當代價值》, 《文學地理學與當代中國的研究生教育——鄒建軍教授訪談錄》,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4年版,第107—108頁。

? 參看李志艷: 《論中國古代文論資源對文學地理學的建構》, 《南京社會科學》2012年第9期;李志艷:《馬克思主義與文學地理學研究》, 《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

(責任編輯 劉保昌)

I206.2

A

(2017)04-0018-05

李衛華,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猜你喜歡
理論文化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堅持理論創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神秘的混沌理論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香蕉综合在线视频91| 欧美色香蕉| 亚洲精品动漫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自在自线免费精品|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成人第一页|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欧美区一区|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97久久人人超碰国产精品| 欧美人人干|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亚洲区欧美区| 亚洲婷婷六月|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伊| 毛片在线看网站|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被公侵犯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99国产精品国产|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欧美精品高清|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亚洲婷婷丁香| 欧美一级爱操视频|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在线永久免费观看的毛片|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思思99热精品在线| 91麻豆国产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系列专区|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色网站在线视频| 99爱视频精品免视看|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国产欧美高清|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亚洲婷婷丁香| 国产乱子伦无码精品小说|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一区|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18页| 高清免费毛片|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无码人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九色视频最新网址|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www.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制服丝袜亚洲| 青草91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美毛片|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毛片|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国产制服丝袜无码视频| 久视频免费精品6|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日韩av在线直播|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