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生平 吳慧芳
專題述評
近年來國內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研究述評
楊生平 吳慧芳
意識形態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當今理論界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內對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研究的主題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呈現出不斷的變化。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研究焦點主要是從學理層面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概念的性質和內涵,以及意識形態與具體學科的關系的探討。近些年來研究的焦點主要是意識形態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意識形態與文化的關系,國家意識形態與政黨意識形態的關系,國外馬克思主義者的意識形態理論等等。總體來看,國內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研究焦點的轉換呈現出與時俱進的時代性、政治性特點。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執政黨
意識形態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當今理論界的一個熱點問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從上個世紀60年代逐漸進入中國學者的研究視野,隨著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不斷遇到新形勢、新情況,近些年來國內學術界對它的關注與研究日益增多。
1.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概念的性質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概念的性質到底是否定的,還是肯定的,抑或是中性的,國內研究者的觀點有較大分歧。有些學者認為,馬克思是在兩種意義上使用意識形態概念的。一種是否定的意義,意識形態等于虛假意識;一種是描述的性質,意識形態是指觀念上層建筑,是社會意識形式的一部分。姚大志的觀點可以說是對類似觀點的一個綜合。他認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概念的性質是歷史地變化的。根據對馬克思原著的分析,他認為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在早期著作 (如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是個與科學對立的概念,是顛倒了的意識。而在后期著作 (如 《〈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意識形態是一個包括全部社會意識的概念, “其內容可以是虛假的,也可以是真實的,其功能可以是保守的,也可以是進步的。……這樣,我們就得到了‘中性的意識形態概念’”。而到了列寧那里, “任何科學的意識形態都與客觀真理和絕對自然相符合”,由此賦予意識形態以肯定的性質。列寧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最大的貢獻即在于主張社會主義既是意識形態,也是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又是科學。①
2.意識形態與具體學科的關系
意識形態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的關系,曾經是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期學者們爭論的焦點。
首先,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否具有意識形態性。何中華認為,需要以意識形態的界定為前提來討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有無意識形態性的問題。在他看來, “意識形態作為 ‘虛假意識’,乃是一種 ‘遮蔽’力量”,而 “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意識形態批判,是一種 ‘解蔽’的力量。……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看成是一種意識形態,就從根本上混淆了它同一切舊哲學之間的本質區別。這不僅嚴重歪曲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諦,而且在實踐上也將帶來許多消極后果。”②但在趙家祥看來,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個界定較好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意識形態性與科學性的有機統一。”③郁建興則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我國既是政治形態,又是大學制度中的一門學科。這種特殊的地位導致了它既具有實踐領域的意識形態性 (現實性),又具有理論領域的學術性 (科學性),這兩者并不矛盾。④
其次,意識形態與科學的關系。楊生平指出,在特拉西那里,意識形態是科學的代名詞,在馬克思那里,作為 “自由的精神生產”的科學與意識形態卻有著嚴格的區別。但因為馬克思主義是以 “正確的意識”為前提的,所以它是唯一科學的意識形態。⑤不過也有學者贊同阿爾都塞關于意識形態與科學對立的說法,認為科學與意識形態之間橫著一條鴻溝, “科學只是在不斷擺脫那些凝視、襲擊和纏繞著它的意識形態的條件下,才能成為在歷史的必然中自由的科學”。同哈貝馬斯和盧卡奇的觀點一樣,俞吾金認為科學具有意識形態的功能,并且,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雙重功能 (生產力功能與意識形態功能)的凸顯, “解構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之間的抽象的對立”⑥。
再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建設與學術研究的關系。陳先達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性,但他同時指出指導思想的一元性與學術中各種風格流派的多樣性問題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并不矛盾。⑦“用馬克思主義占領意識形態陣地與貫徹‘雙百’方針是一致的,黨和國家指導思想的一元性并不否定和取消我國公民的信仰自由;我國社會價值導向的一元性并不否定價值取向的多樣化……要把政治問題和學術問題區別開來。”⑧張驥等在研究中也指出,既要尊重意識形態建設的客觀規律,又要堅持文化建設的 “雙百”方針,正確處理一元化指導思想和多樣化社會思潮的關系。⑨
3.執政黨意識形態與國家意識形態的關系
鄭永年認為,為了重塑意識形態,中國共產黨必須要區分 “執政黨意識形態”與 “國家意識形態”這兩個概念,因為兩者并不相同。簡單地把執政黨意識形態加諸社會之上,就容易出現問題。⑩而侯惠勤則明確指出 “國家意識形態本質上是階級意識,是上升為統治思想的階級意識”?。 “意識形態本質上是國家現象,這就決定了其實質是階級意志的表達”。 “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看,意識形態是國家權力的組成要素,即 ‘思想的上層建筑’,其功能是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毛澤東在創建主流意識形態方面取得的偉大功績就表現在 “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的同時,通過制度化的方式確立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趙海月等在討論這個問題時,也是直接將執政黨的意識形態建設當成了我們國家現代化進程中唯一的意識形態建設。 “執政黨意識形態只有發揮 ‘社會穩定器’的作用,才能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 “執政黨意識形態要具有持續不斷的生命力,還必須要有人民性作廣泛基礎”。?
4.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
中共十八大指出,要 “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主導權”。習近平在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 “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在集中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必須一刻也不放松和削弱意識形態工作, “要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此后,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研究逐步成為理論熱點。
首先,面臨的挑戰。伴隨著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事業的跌宕起伏,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不斷面臨來自各方面的挑戰。近年來,有多種社會思潮在同處于主流意識形態地位的馬克思主義爭奪話語權。王國敏等認為,這些思潮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新自由主義思潮、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和 “新左派”思潮,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公共知識分子思潮和新儒學思潮等也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張驥等人則認為,西方國家的話語霸權和 “西化”、 “分化”戰略,信息網絡化、經濟市場化對思想觀念帶來的負面效應,以及民眾思想的復雜化等等,都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提出了挑戰。?張士海等人從國際環境 (蘇東劇變導致的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合法性的質疑、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滲透帶來的沖擊)、國內環境 (市場經濟的趨利性、社會階層的分化、文化的多元化和社會的信息化等)以及執政黨的主觀原因方面來分析在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為核心的文化領導權問題上中國共產黨面臨的嚴峻挑戰,指出了積極面對該問題的重大意義。?
與此相應,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地位在國際和國內場域都出現了變化。唐勇等人認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地位隨著經濟、政治制度及思想文化的變遷在國內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從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到新中國成立,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奪取話語權的階段;從新中國成立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占據完全主導地位的階段;而從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則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占據話語權的相對主導地位的階段。?劉先春等人對該問題的觀點與此基本一致,不同的是他們認為第一個階段是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新中國建立,并且把三個階段依次描述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從弱勢到強勢的階段、單極話語權模式階段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受到其他意識形態挑戰的階段。同時,劉先春也談到,在世界范圍內來看,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為主流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冷戰期間與以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為主流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處于旗鼓相當、二元對立的態勢;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以來,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系統逐漸在全球占據了話語霸權地位。?
其次,建設路徑。韓慶祥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為了應對中西方交流中出現的 “話語沖突”和“話語交鋒”,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當前面臨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中國話語體系建設和加強中國話語權。?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必然會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影響力、感染力及認同度,進而會贏得話語權。所以,馬克思主義的 “三化”問題實質上也是馬克思主義的話語權問題。21侯惠勤則認為,話語的流行背后往往潛藏著話語霸權,意識形態的話語轉換不是毀滅性的創造而是在堅持前提下的自我更新,最好是在吸納流行話語的同時,不輕率丟棄傳統話語,即“老話新說”或 “添新不去舊”。22
主流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變化可以改變意識形態在大眾中的接受程度,話語體系的適當轉型也是加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途徑。唐愛軍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經歷了由革命型話語體系到建設型話語體系的轉換;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建設型話語體系又經歷了工具理性為主導的話語體系向價值理性為主導的話語體系的轉換。23但侯惠勤明確指出,就意識形態建設而言,我們堅決不搞 “兩個馬克思”的割裂,不搞所謂 “革命的馬克思主義”和 “建設的馬克思主義”的劃分,也不搞 “兩個鄧小平” (去意識形態化的鄧小平和 “毛派”鄧小平)的劃分。24
再次,責任主體。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把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工作的要求落到實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樹立大宣傳的工作理念。馮虞章指出其中的關鍵就在于 “各級黨委要負起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25。朱繼東認為,在全球化、市場化、網絡化的沖擊中,新時期領導干部的意識形態能力建設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一個必然要求。26劉先春也指出,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優勢話語權的建構中,要重視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和實踐后果的兌現性。27
5.意識形態與文化的關系
意識形態與文化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隨著文化問題在各研究領域的日益凸顯,意識形態與文化認同、文化話語、文化自信、文化身份、文化安全等等問題的關系逐漸進入了學者們的視野。
黃力之認為,隨著意識形態越來越以文化的面目出現,也就意味著意識形態模式不能排斥文化的存在,而且要通過文化哲學來獲得新的意義。28趙海峰指出,意識形態領導權的運作方式是潛移默化的、軟性的,它的現實基礎除了政治認同以外,更持久、更廣泛的是文化認同。29胡伯項等人從表達、接受與傳播的角度探討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由政治話語向文化話語的轉換。30劉建軍指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在當代中國具有多重復合的文化身份:它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也是整個國家的指導思想;它可以作為公民的個人信仰,也可以是社會的公眾意識,還是我們國家主流的學術思想。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的這些文化身份之間的辯證關系,對進一步堅持與加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具有重要指導意義。31王虹、張驥等人從文化安全的角度探討了當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所受到的沖擊及其建構的路徑和意義。32
6.國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許多國內學者在對作為主導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的同時,也注意到很多國外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作出了不同的解讀。他們的解讀,雖立場不同、方式不一,但也可以幫我們澄清一些問題,深化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認識。
國外學者關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解讀或介紹的文獻大體分兩種:一種是對某個學者意識形態理論的解讀,一種是對意識形態理論發展沿革的系統介紹。
第一種情況的期刊文獻較多。比如,王雨辰對阿爾都塞關于科學、哲學、意識形態三者關系的解讀。33楊生平對英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文化論者威廉斯關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三種含義的辯證解讀。34美國學者詹姆遜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評述也為國內學者所關注,包立峰認為他的學說“結合后現代主義文化和晚期資本主義現實的關系,在共時性與歷時性、個體與集體、意識形態與烏托邦互為統一和辯證的階級維度中,重新恢復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批判本性”35。楊生平認為,詹姆遜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基本特征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并把其七種意識形態模式以時間為標尺分為老式意識形態和現代意識形態兩種模式。他的思想對我們進一步認識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性質及變革意義具有重要作用。36盧永欣在與馬克思主義 “否定的意識形態”對比的意義上研究了齊澤克 “描述意義上的意識形態觀”。37汪行福研究了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論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批判理論之間的聯系。38張秀琴研究了伯明翰學派的斯圖亞特·霍爾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 “文化大眾主義”解釋等。39
第二種情況則既有文章的解讀也有著作的系統梳理。如姚大志曾以問題為導向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理論從意識形態的性質、意識形態革命、意識形態與合法性等角度進行了綜合的分析與探討。40而張秀琴則是從西方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與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之間關系的角度,把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概括為四個方面:弘揚意識形態的 “批判精神”、拓展意識形態的批判領域、追問意識形態的本體存在以及求索意識形態的超越之徑。41對國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系統的介紹與闡釋還可參見侯惠勤、孟慶順等學者的相關著作。42
國內學界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研究除了以上列舉的熱點問題,有很多研究者開始關注意識形態的轉型問題,還有研究者從國家形象與意識形態的關系角度來探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建設問題43。同時,隨著網絡媒介的快速發展,許多研究者也關注到了網絡條件下的意識形態安全問題,或者把意識形態安全與國家安全聯系起來進行考察。44
從中國知網搜索,以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為搜索關鍵詞,以 “篇名”為搜索母體,截止到2016年10月20日 (查詢日期下同)共搜索到報刊文章1118篇。通過查看文章的發表年度,可以看到1964年第一篇標題中帶有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文章發表,第二篇出現在1975年,第三篇出現在1980年,從1980年到1999年,每年都有文章發表,但數量一直在6篇以下,中間只有兩年特殊 (1990年9篇,1991年10篇)。2000年以后,國內學術界對意識形態的關注度日益提高,成果數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而在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全文數據庫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作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可以查到相關文獻651篇。從圖書館數據庫結合互聯網以 “意識形態”為書名關鍵詞進行簡單查找,共找到相關專著43本,從出版時間上來看,主要集中于1999年之后。在目前查找到的43本專著中,(截止到2016年7月11日)出版的時間分布為:2016年2本、2015年13本、2014年6本、2013年5本、2012年5本、2011年2本、2010年5本、2009年2本、1998年1本、1993年1本,其中兩家國家級出版社占據了此類書籍出版數量的半壁江山:人民出版社15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6本。由此可見國家對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學術研究的重視程度。
通過對近幾年國內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研究文章的數據分析可見, “轉型”作為關鍵詞與 “意識形態”一起出現在文章的題目里最早是在1994年,近些年來可查閱到的相關文章共1116篇; “話語權”作為一個關鍵詞與 “意識形態”最早一起出現在文章題目里是2004年,目前可查閱到的文章共有123篇,其中2004年到2012年每年的發文數量均在6篇以下,2013到2016年10月發表的文章數量 (以年度為單位計)分別為10、20、30、31,可見國內學術界對于意識形態工作話語權的關注度在持續增長; “文化”作為關鍵詞與 “意識形態”一起出現在文章篇名里最早是1992年,目前可查閱到的文章共141篇,出現的關鍵詞主要為 “文化軟實力”、 “文化批判”、 “傳統文化”與 “文化認同”;近幾年來習近平數次講話中強調的 “文化自信”已經開始在意識形態的研究成果中出現,但研究的系統性與深入性仍有待進一步提升,這也許是學者們今后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綜上可見,從文章發表與書籍出版的年份上來看,國內對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研究帶有極強的時代色彩與政治色彩,并且與國家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及中央領導層對意識形態問題的重視程度密切相關。
新中國成立后直到1999年,意識形態問題在中國學界一直沒有引起太大關注。鄭永年認為,在毛澤東、鄧小平等強人政治時代,意識形態并不是一個重要問題。在毛澤東時代,毛澤東思想理所當然占據著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很少有人會對此產生懷疑。而到了 “文革”后鄧小平主導的改革開放的年代,當時的首要任務是解決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是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所以,“當時的領導選擇采用 ‘去意識形態化’的策略。……也采用了對一些重大意識形態問題 ‘不爭論’的實用主義做法。”在那個時期,意識形態問題也沒有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但在后鄧小平時代,意識形態問題變得嚴峻起來。”451989年的政治風波讓人們意識到了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在中國泛濫的危害以及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面臨的嚴峻形勢。1990年、1991年關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問題發表文章數量的增多,就緣于這次政治事件引發的領導層對意識形態問題的重視與學術界的回應。
從時間上來分析,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國內學界主要是從學理層面上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概念、性質、地位等問題進行研究。其中較為系統、權威的研究著作有俞吾金 《意識形態論》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楊生平 《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侯惠勤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論》 (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等。而2010年以來出版的著作和發表的文章主要是對國內面臨的新問題進行解讀與思考,時代性與政策性的現實考量日漸增多。對國外相關學者的介紹也從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早中期代表人物葛蘭西、阿爾都塞等擴展到哈貝馬斯、詹明信、霍爾、齊澤克、拉康等涉獵領域更廣泛的思想家。
總之,近年來國內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問題關注度的持續攀升,與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進入新世紀,中國改革開放的程度不斷提高,各種社會思潮不斷涌現,信息網絡化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居于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面臨著越來越復雜的挑戰。如何面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政治功能與經濟功能的轉型?如何讓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更好、更有效地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乃至全球發展?如何保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新時期各種思潮中的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如何看待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之間的辯證關系?……這些問題也許將成為未來一段時期學者們探討與爭論的焦點。
注釋:
① 姚大志: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概念的演變》,《河北學刊》1994年第4期。
② 何中華: 《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意識形態性嗎?》,《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6期。
③ 趙家祥: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與意識形態性》, 《北京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
④ 郁建興: 《在科學與意識形態之間——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合法性問題》, 《哲學研究》2004年第9期。
⑤ 楊生平: 《意識形態與科學關系考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
⑥ 俞吾金: 《意識形態論》,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3頁。
⑦ 陳先達: 《論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1年第6期。
⑧ 中共中國人民大學委員會: 《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占領意識形態陣地》, 《求是》2000年第19期。
⑨ 張驥等: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若干問題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⑩ 鄭永年: 《再塑意識形態》,東方出版社2016年版,序言。
? 侯惠勤: 《意識形態話語權初探》, 《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年第12期。
? 侯惠勤: 《意識形態的歷史轉型及其當代挑戰》,《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年第12期。
? 侯惠勤: 《新中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基本經驗》(上),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年第8期。
? 趙海月、尹明明: 《執政黨意識形態建構的功用價值與路徑選擇》, 《湖北社會科學》2015年第2期。
? 王國敏、李玉峰: 《挑戰與回應:堅守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流地位》, 《馬克思主義研究》2007年第11期。
? 張驥、申文杰: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在我國思想宣傳領域面臨的挑戰和實現方式探究》,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1年第1期。
? 張士海、施秀莉: 《當前中國共產黨 “文化領導權”面臨的挑戰》, 《理論探討》2012年第2期。
? 唐勇、王進: 《20世紀初期以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中國話語權地位的變遷》, 《今日中國論壇》2009年第5—6期。
? 27 劉先春、關海寬: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優勢話語權的當代建構》,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
? 韓慶祥: 《全球化背景下 “中國話語體系”建設與 “中國話語權”》, 《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4年第5期。
21 韓慶祥、陳遠章: 《馬克思主義 “三化”與話語權問題》,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
22 侯惠勤: 《意識形態的變革和話語權——再論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話語權》, 《馬克思主義研究》2006年第1期。
23 唐愛軍: 《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的話語轉型》,《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4年第5期。
24 侯惠勤: 《弱化與強化:意識形態的當代走向與馬克思主義的話語權》,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4年第6期。
25 馮虞章: 《堅守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陣地》, 《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年第1期。
26 朱繼東: 《新時期領導干部意識形態能力建設》,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28 黃力之: 《文化研究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 《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29 趙海峰: 《意識形態領導權和文化認同: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考》,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2年第5期。
30 胡伯項、劉東浩: 《論當代中國意識形態理論的話語轉換》, 《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年第4期。
31 劉建軍: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在當代中國的多重文化身份》,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
32 王虹、朱啟友: 《當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沖擊與建構》,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2期;張驥等: 《中國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戰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3 王雨辰: 《科學·意識形態·哲學——阿爾都塞唯科學論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心論題述評》, 《江漢論壇》1996年第9期。
34 楊生平: 《論威廉斯關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概念的理解》, 《江海學刊》2014年第4期。
35 包立峰: 《詹姆遜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批判本性的回歸》,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1年第3期。
36 楊生平: 《意識形態及其諸形式——詹明信意識形態理論述評》, 《哲學動態》2011年第2期。
37 盧永欣: 《齊澤克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觀之比較》, 《廣西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
38 汪行福: 《精神分析與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批判理論》, 《南京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
39 張秀琴: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概念的 “文化大眾主義”解釋——以伯明翰學派斯圖亞特·霍爾為例》,《南京社會科學》2012年第2期。
40 姚大志: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理論》,《求是學刊》1994年第2期。
41 張秀琴: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理論》,《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42 侯惠勤等編著: 《國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研究著作評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5年版;孟慶順等:《全球化時代世界意識形態流派述評》,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3 劉鑫淼: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中國化理論創新中的 “國家形象”構建》,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
44 徐成芳、羅家鋒: 《試論當前中國意識形態安全面臨的主要問題》, 《政治學研究》2012年第6期;劉慧等: 《當前中國意識形態安全現狀與路徑選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楊永志等: 《互聯網條件下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研究》,南開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鄭珠仙: 《國家意識形態安全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45 鄭永年: 《再塑意識形態》,東方出版社2016年版。
(責任編輯 劉龍伏)
A81;B036
A
(2017)04-0052-06
楊生平,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100089;吳慧芳,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