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國慈
近年來農村養老服務研究綜述
覃國慈
老齡化背景下,養老服務壓力加大。城鄉二元社會機構和城鎮化帶來的農村社會流動,使農村養老問題更加突出。近些年,學界對農村養老服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針對特定老年群體進行的研究、按照養老服務方式進行的分類研究、以農村養老服務供給為視角的研究、以農村養老服務需求為視角的研究、農村養老服務的問題——對策式研究等五個方面。盡管研究成果較多,但在研究方法、研究內容及研究地域的選擇上還存在一些局限,需要學界后續研究多加關注。
農村;養老服務;綜述
當前,我國老齡化正加速發展,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速快,并且高齡化、空巢化、失能化等特征疊加顯現。據國家衛計委發布的 《中國家庭建設發展報告 (2015年)》,我國空巢老人占老年人總數的一半,其中獨居老人占老年人總數的近10%,僅與配偶居住的占41.9%;在生活照料方面,67.8%靠自己,16.8%靠配偶,13.1%靠兒子兒媳,1.9%靠女兒女婿,0.5%靠其它親戚,0.1%靠保姆,對社會養老服務需求很大;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更令人憂慮,只有15.9%的感覺目前養老沒有困難。①因而,在老齡化背景下,為了讓農村老人能夠 “老有所養”,開展農村養老服務研究十分必要。近年來,學界對此研究成果較為豐富,主要集中在如下五個方面:
多年來,除農村 “五保”老人的吃、穿、衣、住、葬由國家負擔之外,其他農村老人都是靠傳統的土地養老和家庭養老,但隨著老人體能的衰減和社會流動的加劇,土地養老和家庭養老已經難以為繼,特別是空巢老人、失能老人、失獨老人的增多,使得養老問題日益嚴峻。
(一)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空巢老人指子女離家的老年人,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農村的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其養老問題已經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例如:馬東東、關陽 (2016)以社會支持理論為指導分析了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認為農村空巢老人需要社工從微觀層面介入,幫助解決老人生活中的照料難題;從中觀層面介入,引入外部服務資源以彌補農村養老服務供給不足的短板;從宏觀層面介入,通過向決策部門呼吁,爭取政策支持,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質量。②溫鳳榮、畢紅霞 (2016)利用多元回歸方法對山東省農村空巢老人的問卷調查數據進行分析,發現農村空巢老人在選擇養老服務方式時,深受人口特征、子女照護、經濟狀況、精神狀態和外部環境5大類11種因素的綜合影響,由此提出了加強政府資金保障、設立養老補貼、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增強子女照護義務等建議。③于穎、侯麗媛、蔣梓淇(2015)對近20年來我國農村空巢老人養老服務相關研究成果進行了回顧,發現農村空巢老人養老服務嚴重缺乏是一個久拖未決的難題,提出了政府應強化其養老服務供給職能的建議。④
(二)農村失能老人的養老問題。失能老人,即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是老年人群體中最脆弱的對象,其養老困境急需破解。于此,一些學者就此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例如:賀莉、尚進云 (2016)基于對陜西省的實地調研,發現失能老人的照料和護理問題極其嚴重,呼吁盡快制定失能老人長期照護補貼政策、推行農村養老長期護理保險制度。⑤宋寶安 (2016)在調查失能老人的養老意愿和養老需求的基礎上提出,解決失能老人的養老服務問題,除了應該構建以機構養老為主體、社區照料為依托、居家養老為基礎的服務體系之外,還應該建立針對失能老人的特惠制度,建成以基本養老金、特殊津貼共同發揮作用的收入保障體系。⑥黃楓 (2016)分析了農村失能老人的養老現狀和窘境,認為必須順應中國農村經濟結構和家庭結構變遷的趨勢,依托政府建設以失能救助為基礎的農村養老照護體系。⑦
(三)農村失獨老人的養老問題。喪失獨生子女的老人晚景凄涼、老無所依,已經引起社會關注。例如:任佳焌、許倩 (2015)等通過對杭州、金華、溫州三地農村失獨老人的訪談,發現該群體在基本生活、醫療服務、精神狀態等方面缺乏保障,建議在政府補貼、醫療救助、社會援助等方面加大改善力度。⑧奚海燕 (2015)描述了農村失獨老人在經濟來源、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困境,從社會養老體系不完善、計劃生育政策限制、傳統養老觀念影響層面分析了困境的產生原因,由此建議加大經濟救助力度、提供多樣化的養老服務、加快社會治理創新和發揮民間組織的支持作用。⑨黃昕、鄧茜 (2015)剖析了農村失獨老人面臨的保障資金不足、權益受損等問題,倡導發揮政府、市場、社會多方面的力量共同提供養老服務。⑩
養老服務方式有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之分。老年人的生活境遇和養老需求不同,選擇的養老服務方式也不一樣。從現有研究來看,對各種養老服務方式均有涉獵。
(一)農村居家養老。居家養老服務,是指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專業化服務為依靠,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楊成波 (2015)在調研中發現,農村已經探索出社區照護、老年食堂、村級養老院和戶院掛鉤等養老服務模式,但這些模式存在著籌資難、人才匱乏、政策不街接等問題,需要從政府購買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服務平臺建設、政策法規支持等方面來完善。?魯可榮、金菁(2015)基于浙江 “金東模式”的實證研究,揭示目前在農村居家養老服務實踐中尚存在諸如運行資金難以持續、缺少專業化的社會組織參與、服務內容單一、服務范圍小、服務對象少等問題,提出應該加強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農村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二)農村社區養老。社區養老就是讓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繼續得到家人照顧的同時,由社區的專業服務機構和服務人員為老人提供上門服務或托老服務。陳靈肖 (2013)通過對臺州市農村老人的養老意愿調查,論證了社區養老是農村最佳養老模式,不過還需要加大經濟投入和提高服務質量。?賈麗鳳、馬翠花 (2012)從服務體系建設、養老資源的供給、養老機構的運營管理等方面詳細探討了農村社區養老模式。?唐曉英、周溥嘏 (2010)認為農村社區養老作為居家養老與社會化養老之間的折中方式,更加人性化,更符合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并且具有投入成本低、靈活方便等特點,當務之急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引入市場機制、發揮村民之間的互助互濟作用、建立社會支持網絡,促進農村社區養老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三)農村機構養老。機構養老就是以養老機構為主導,為老年人提供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的社會化養老服務模式。姚兆余、王詩露 (2012)對我國東部地區農村700多位老人的問卷調查顯示,目前大多數農村老人對機構養老的意愿較弱,對家庭照料的依賴以及根深蒂固的傳統養老觀念是農村老人不愿意參加機構養老的主要原因,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家庭結構和個人生活狀況對農村老人的機構養老意愿有顯著影響。?唐笑夢 (2013)根據個案訪談結果和文獻資料,創建了用于養老機構服務質量評價的Gronroos理論模型,為農村養老機構服務質量的測評奠定了基礎。?武晨靜 (2015)以河北省為例,討論了養老機構的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基礎設施薄弱、服務內容單一、專業化人員缺乏等問題,并主張完善基礎設施、豐富服務內容、提高服務水平。?
農村養老服務供給視角的研究成果比較多。
一是關于服務內容和管理水平。比如,李超(2014)在河北省的調研證明,盡管農村互助幸福院和 “多院合一”的民政事業服務中心為農村養老服務體系的完善提供了思路,但養老服務供給仍然存在硬件設施跟不上、服務內容不夠豐富、管理水平亟待提升等問題。?
二是關于政府在養老服務供給中的責任。張世青、王文娟 (2015)通過在山東省的調研,說明政府對農村養老問題沒有足夠重視,致使養老服務體系處于一種殘缺型福利狀態、養老機構無法滿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養老服務需求、較低的社會保障水平難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認為政府在農村養老服務供給中應承擔起主導責任。?
三是關于供給主體多元化。陳丹丹、羅文寶(2016)的研究證實農村養老服務供給主體過于單一,有必要引導多元化的供給主體參與農村養老服務,這既能緩解國家的財政壓力,又能完善養老服務體系。21
四是關于供給側改革。李俏、郭凱凱、蔡永民(2016)基于對農村養老供給側的結構生態和農村養老服務供需矛盾的分析,希望從探索精準養老實現形式、促進養老供給結構調整、加強農村養老制度建設等方面來推動農村養老供給側改革。22
農村養老服務需求的研究,以服務內容及其影響因素為主。例如:王俊文、文楊 (2014)從在江西贛州的調查觀察到農村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呈現多元化的發展態勢,主要集中在生活護理、家政服務、精神慰藉三個方面,但由于貧困地區對農村養老服務的投入有限,服務與需求之間還存在很大差距。23甄婧含、蘇保忠 (2016)實證分析了農民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需求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結果是對 “新農保”信任程度越高、養老保險繳費檔次越高、人均年純收入越高的老人對社會化養老服務態度越積極,而身體健康狀況越好的老人對社會化養老服務的態度越消極。24黃俊輝、李放、趙光(2014)在江蘇的實地調查中了解到由家人照料依然是農村老年人的主流愿望,但也有很大一部分老年人有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醫療護理、文化娛樂等方面的社會養老服務需求。同時,農村老年人的社會養老服務需求意愿主要受年齡、健康、收入、子女數量、居住方式五個因素的影響。25
有不少學者沿著分析問題和探討對策的思路研究農村養老服務問題。例如:劉峰 (2013)認為農村養老服務體系面臨一系列困境,家庭小型化和代際分離使老人無人可依,老人自理能力下降和患病率上升使居家養老困難重重,經費緊張、服務人員不足、服務水平低下讓社區養老的處境尷尬,床位有限和家庭的經濟支付能力弱使大量農村老人進入機構養老不現實。26田德林、徐志花 (2016)在重慶市的研究證實,由于管理制度不到位、政府職責不明確、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監督考核機制不健全等原因,農村養老服務體系面臨資金來源單一、政策支持不夠、信息化服務水平低、專業人才缺乏等難題,需要通過明確管理主體、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監督評估體系、推進法律法規建設等措施來扭轉局面。27陳超、李亞男 (2015)的研究表明農村養老服務存在家庭養老服務功能弱化、社區養老才起步、公辦養老機構供不應求、民辦養老機構閑置率高等問題,急需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拓寬資金籌集渠道、扶持民辦養老機構發展。28
現有關于農村養老服務的研究文獻,為后續相關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借鑒和參考,但也還存在一些局限。就研究地域的選擇而言:基于發達地區農村的調查研究較多,對中西部農村的研究欠缺,并且現有研究對地區差異的考慮不夠,直接影響了研究成果的代表性和普適性。就研究方法而言:一是目前大多數研究都還是采用傳統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偏少,僅有的定量研究中,對數據的分析也比較淺顯。二是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多且差異性大,針對不同群體的研究較多,但不同群體之間的對比研究欠缺。就研究內容而言:從主觀層面研究農村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及影響因素的較多,但對服務供給主體的認同度、服務供給的影響因素、服務供需匹配程度的研究還處于空白狀態。從客觀層面研究養老服務政策的較多,但研究國家財政投入和養老服務城鄉差距的太少。研究內容的供需脫節和淺層化,導致研究深度和創新性不足,沒有挖掘出農村養老服務滯后的深層次原因,難以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對策建議。
面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實,2016年2月22日習近平在全國老齡委第十八次全會上強調: “有效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加強頂層設計,完善生育、就業、養老等重大政策和制度,做到及時應對、科學應對、綜合應對。”29為此,在城鄉差距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期望學界在今后研究農村養老服務的過程中,力爭研究內容更全面、研究方法更科學、研究主題更能觸及到問題的實質,讓農村老人也能像城市老人一樣享受到質優價廉、方便快捷、形式多樣的養老服務。
注釋:
① 《2015年家庭發展報告:空巢老人占老人總數的一半》, 《北京晚報》2015年5月13日。
② 馬東東、關陽: 《基于社會工作視角的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探析》, 《管理縱橫》2016年第18期。
③ 溫鳳榮、畢紅霞: 《農村空巢老人養老方式選擇實證研究——以山東省為例》, 《調研世界》2016年第8期。
④ 于穎、侯麗媛、蔣梓淇: 《農村空巢老人養老服務供給中鄉鎮政府職能的研究述評及啟示》, 《北京化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
⑤ 賀莉、尚進云: 《農村失能老人的養老保障問題研究——以陜西省D縣為例》, 《經濟論壇》2016年第8期。
⑥ 宋寶安: 《農村失能老人生活樣態與養老服務選擇意愿研究——基于東北農村的調查》, 《蘭州學刊》2016年第2期。
⑦ 黃楓: 《農村失能老人現狀及長期護理制度建設》, 《中國軟科學》2016年第1期。
⑧ 任佳焌、許倩: 《農村失獨老人養老狀況研究——基于浙江三個地級市的調查》, 《云南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2015年第6期。
⑨ 奚海燕: 《農村失獨老人的養老困境及對策研究》, 《安徽農業科學》2015年第9期。
⑩ 黃昕、鄧茜: 《以治理理論為依托探討農村 “失獨老人”養老保障問題》, 《吉林農業》2015年第19期。
? 楊成波: 《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供給模式和對策建議》, 《農業經濟》2015年第11期。
? 魯可榮、金菁: 《農村居家養老何以可行及可持續——基于浙江 “金東模式”的實證分析》,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2期。
? 陳靈肖: 《農村社區養老模式構建研究——臺州市農民養老意愿調查》, 《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9期。
? 賈麗鳳、馬翠花: 《農村社區養老模式的構建研究》, 《農業經濟》2012年第4期。
? 唐曉英、周溥嘏: 《社區養老:解決我國農村養老問題的嶄新模式》, 《學術交流》2010年第4期。
? 姚兆余、王詩露: 《農村老人對機構養老的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東部地區749位農村老人的調查》,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2期。
? 唐笑夢: 《農村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評價標準與應用研究——基于Gronroos模型》, 《企業導報》2013年第15期。
? 武晨靜: 《農村養老機構發展分析——以河北省為例》, 《山東紡織經濟》2015年第5期。
? 李超: 《農村養老服務供給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以河北省為例》, 《老齡科學研究》2014年第4期。
? 張世青、王文娟: 《農村養老服務供給中的政府責任再探——以山東省為例》, 《山東社會科學》2015年第3期。
21 陳丹丹、羅文寶: 《農村養老服務供給主體多元化探討》, 《當代經濟》2016年第7期。
22 李俏、郭凱凱、蔡永民: 《農村養老供給側改革的結構生態與可能路徑——一個文獻綜述》, 《廣西社會科學》2016年第7期。
23 王俊文、文楊: 《我國農村養老服務需求現狀及對策研究——基于江西贛州的調查》, 《江西社會科學》2014年第9期。
24 甄婧含、蘇保忠: 《農村社會化養老服務需求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社會保障》2016年第16期。
25 黃俊輝、李放、趙光: 《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需求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江蘇的數據》,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
26 劉峰: 《農村養老保障服務體系建設的困境與突圍》, 《湖南社會科學》2013年第1期。
27 田德林、徐志花: 《重慶城口縣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問題及對策探析》, 《科技經濟市場》2016年第48期。
28 陳超、李亞男: 《人口城鎮化背景下農村養老服務中的問題及對策》, 《經營管理者》2015年第11期。
29 習近平在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第十八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參見 《人民日報》2016年2月24日。
(責任編輯 劉龍伏)
C913
A
(2017)04-0069-04
覃國慈,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所長、副研究員,湖北武漢,43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