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尊文
“五個湖北”建設的意蘊與指向
秦尊文
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新理念,此前湖北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的 “富強、創新、法治、文明、幸?!蔽鍌€湖北建設新理論總體來看沒有過時,應在五大理念指引下不斷豐富內涵,完善發展思路,加快推進步伐。
推進富強湖北建設,必須按照 “協調發展”理念的要求, “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就是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時提出 “著力在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上取得新突破”的要求,建設工業強?。痪褪且?“著力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不斷取得新成果”,加快 “三農”發展,實現總書記 “建設農業強省”的重托;就是要堅定不移地實施區域發展戰略,既注重發揮武漢城市圈的核心帶動作用,又注重加快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發展;既注重發揮湖北長江經濟帶的引領作用,又注重發揮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 “補短板”的功能;就是要堅定不移地實施 “一主兩副多極”城市帶動戰略,全力支持武漢建設超大城市和國家中心城市,支持襄陽、宜昌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支持有條件的地級市建設新的增長極。
推進富強湖北建設,必須按照 “開放發展”理念的要求, “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協同推進戰略互信、經貿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要認真落實習總書記在推進 “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陸海統籌、內外統籌,全面推進大通道、大通關、大平臺建設和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加快實現江海直達、鐵路直達、航空直達,繼續縮短與國際國內各大經濟合作體的時空距離,努力將我省的經濟地理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堅持共建共享、互利共贏,大力實施國際化水平提升計劃,促進與沿線國家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打造更多的 “開放支點元素”。
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的 “創新湖北”主要側重于科技創新,五中全會提出 “創新發展”理念覆蓋范圍更廣,要求 “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
一方面,要繼續堅定不移地推進科技創新。湖北最大的優勢是科教優勢,最大的潛力是創新潛力。要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大力推進產學研結合;推動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需求主體、投入主體、研發主體和應用主體;加快企業技術創新平臺建設,推動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聯合共建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通過這些措施,使湖北最大的優勢得以發揮,最大的潛力得以釋放。
另一方面,要堅定不移地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湖北已經進入改革攻堅期,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體制性障礙將進一步凸顯,必須敢涉“深水區”,敢啃 “硬骨頭”,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大力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要推進綜合性制度創新,在優化結構、節能減排、自主創新、城鄉統籌等重要領域實現新突破,推進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健全土地、技術、資本、人才、勞動力等要素市場。要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著力建設勤政廉潔、高效務實的服務型政府。積極爭取國家層面有利于創新的財稅、金融、土地、產業等政策在鄂試點。提升國有經濟創新水平,突破性地發展民營經濟。
五中全會通過的 “十三五”規劃 《建議》28次提到 “依法治國”和 “法治”,如在 “堅持創新發展”中提到要注重用法治辦法化解產能過剩和推進產權保護法治化,依法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權益,在 “堅持協調發展”中提到 “增強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在 “堅持開放發展”中提到 “完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湖北人均GDP已近8000美元,處于中等收入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一些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難以避免地表現出來。解決這些問題,一靠民主,二靠法治。通過民主,可以最大限度地集中群眾智慧,實現科學民主決策;通過法治,可以推進民主建設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最大限度地保障群眾合法權益,確保社會公平正義。
加快推進 “法治湖北”建設,首先是使各級黨委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 “堅持依法執政,全面提高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的能力和水平”,要使各級政府職能依法實現轉變,做到嚴格依法行政,用法治精神建設現代經濟、現代社會、現代政府;同時,司法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合法權益中的基礎性作用要更加顯著,公信力要明顯提高;以此帶動全民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氛圍的形成。
五中全會 《建議》在 “堅持協調發展”中提到“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并重”,在講綠色發展理念時提到 “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在 “五個湖北”建設實施方案中, “文明湖北”主要側重于部署精神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
要全面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宣傳教育和闡釋;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弘揚荊楚人文精神,開展形勢政策教育,提振全省人民干事創業的精神狀態;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營造促進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良好環境。
要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充分發揮湖北的文化資源優勢,努力建設文化強省。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農村傾斜、向基層傾斜,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進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實施 “文化精品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努力形成 “荊楚文化長江系”品牌,實現湖北文化軍團建設的新跨越。要積極推進文化與科技、旅游、教育深度融合,著力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盡快使之成為湖北新興支柱產業。
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地位。武漢城市圈是全國兩型社會試驗區,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致力發展生態經濟,湖北長江經濟帶和漢江生態經濟帶都是生態文明示范帶。通過 “兩圈兩帶”戰略的實施,湖北的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要進一步完善以森林植被為主體的國土綠化和生態安全體系,強化長江、漢江、清江等重點流域水資源保護,推進重點湖泊濕地自然修復,促進人水和諧。倡導循環低碳生活方式,在全社會形成節約環保的良好氛圍。健全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法規體系,完善生態補償、政策環評等長效機制,讓 “千湖之省”天更藍、山更青、水更清潔、空氣更清新。
五中全會 《建議》在 “堅持共享發展”中指出: “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這為 “幸福湖北”建設指明了方向。在 “幸福湖北”建設中,要堅持把教育作為民生之基,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辦好學前教育,均衡發展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積極發展繼續教育;繼續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加強重大疫病防治,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大力支持自主創業,發展和諧勞動關系;堅持把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作為民生之源,建立健全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收入分配水平與我省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堅持把社會保障作為民生之依,健全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擴大覆蓋范圍和提高保障水平,實現應保盡保;著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使大別山、武陵山、秦巴山等貧困地區群眾,與全省全國人民一道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秦尊文,湖北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湖北武漢,43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