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甫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社會化管理服務創新發展的路徑思考
宋文甫
當前,社會化管理服務正面臨著經濟發展新常態、社會管理新變革、人口結構新變化帶來的一系列挑戰,管理服務供給不足、不全、不及時的矛盾尤為突出,與現階段社會養老多元化需求存在著嚴重不相適應的瓶頸問題,必須以改革創新的辦法加以破解。
(一)建立合力推進機制
建立由人社部門牽頭,民政、衛生計生、財政、組織部門和街道社區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分析社會化管理服務的形勢,研究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明確區分和嚴格落實各職能部門在社會化管理服務中的職責,營造各司其職、相互補位的良好氛圍。
(二)完善經費保障機制
一方面,探索建立與人員編制數量、信息化服務水平、服務人群規模和工作量相匹配的保障機制,把社會化管理服務的工作經費直接納入同級政府年度財政預算。另一方面,進一步拓寬經費保障渠道,讓更多社會公益基金、民間資助資金和其他涉老資金通過有效的籌資模式匯聚進入社會化管理服務經費保障的“大池子”。
(三)強化目標考核機制
堅持將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納入黨委政府年度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形成層層抓落實的傳動鏈條。科學制定考核實施細則,靈活采取定量考核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公正客觀評價各地開展社會化管理服務的情況,并根據得分精確排名。堅持把考核結果與年度評選先進、干部選拔使用和績效獎的發放等切身利益掛鉤,充分調動其工作積極性。區(村)社會化管理服務不規范、不到位的問題入手,創新檢驗考核的評判標準,推動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規范開展。從養老金發放等環節入手,對每項工作流程及業務標準進行細化和規范。特別要進一步完善基層經辦人員分級考核和資格認定標準。
(二)創新街道(鄉鎮)、社區(村)工作平臺的管理制度
創新建立涵蓋機構設置、設施配備、人員管理等內容的社會化管理服務基層平臺管理制度體系,在市級乃至全省范圍內對街道(鄉鎮)與社區(村)的平臺模式、名稱設置等各環節進行統一。創新基層經辦隊伍管理制度,推動人員的選拔、使用和管理邁入規范化軌道,確保隊伍的穩定性與專職化。建立更加陽光透明的經費管理制度,通過設立專戶、落實收支兩條線和賬目公示,加強事前事中事后監督管理與內控稽核,消除風險隱患。
(三)大力推進檔案管理制度改革
對企業移交的退休人員紙質人事檔案應由縣(市、區)級以上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按有關規定集中統一管理,或由其委托專門的檔案管理部門代管。堅持把待遇領取資格協查認證和系統內外的數據比對作為檔案管理的重要環節來抓,適時更新檔案管理的信息動態,使人、表、冊、賬始終保持高度一致,準確無誤。
(一)優化街道(鄉鎮)、社區(村)開展社會化管理服務的標準與流程
從解決好當前街道(鄉鎮)、社
(一)在管理服務對象上實現“全覆蓋”“精準化”服務
主動謀劃將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中已領取養老待遇的人員全部納入社會化管理服務的范疇。扎實推進管理服務工作向鄉鎮(街道)村(社區)下延和向線上發展,著力構建不論身份職業、城鄉一體的社會化管理服務新體系。積極開創“服務到家庭、管理到人頭”的精準服務模式,確保社會化管理服務的人員納入精準、經費投向精準、保障措施精準、質量效益俱佳。
(二)在管理服務內容上實現多元化服務
大力探索醫養相結合的新型模式,積極發展照護服務,重點解決高齡、殘疾、重病等有特殊困難人員的居家照顧與醫療護理需求。將離退休人員按“人員相近、地域相鄰”的原則劃分為樓棟類、庭院類、小區類、街巷類的網格式單元,努力開創“網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的社會化管理服務局面。針對不同養老模式的需要,大力改進在待遇領取資格認證、日常生活求助等方面的服務方式與內容,全面化解社會化管理服務供給不足、不全、不及時的矛盾,滿足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需求。
(三)在管理服務功能上實現智慧養老服務
著力推動社會化管理服務與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相融合。加快開發建立社區服務綜合信息平臺,靈活運用感知感應、實時定位等科技手段對養老人群實施全方位、全天候的精確管理與動態控制。緊貼離退休人員的生活實際,廣泛開展助餐、助潔、助醫等個性化服務活動,在日常照料、健康護理、安全防護等方面為其提供“觸手可及”的智能化服務。
(作者單位:四川省社會保險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