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娟
淺析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及解決辦法
柯娟
隨著勞動保障監察制度的不斷完善,維護勞動者權益的執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方面仍面臨諸多困境,特別是建筑業領域。本文以遂寧市大英縣為例,對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面臨的困境進行細化分析,以求解決好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保障農民工群體的切身利益,維護穩定和諧的勞動關系。
(一)勞動監察程序周期長
《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第17條規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對違反勞動保障法規或者規章的行為的調查,應當自立案之日起60個工作日內完成;對情況復雜的,經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負責人批準,可以延長30個工作日。
實際上,建筑業領域拖欠工資問題涉及的責任單位、相關責任人以及農民工人數多,涉案金額大,問題難以在短期內解決,使得欠薪主體有時間逃避責任,農民工合法權益無法及時得到維護。
(二)勞動保障監察執法投入不足
近年來,大英縣人社部門為解決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做了大量工作,勞動保障監察力度不斷加強,執法能力水平也不斷提高,但因職能不斷增加,用人單位越來越多,而勞動保障監察力量有限,普遍缺乏辦公辦案經費、人員和必要的工作條件,使監察執法工作面臨較大困難。
(三)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困難
當前,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部門對勞資矛盾糾紛更多是積極采取調解方式解決爭議。但近年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大幅上升,爭議處理范圍擴大,爭議內容復雜多樣,調處難度加大,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面臨機構不健全且案多人少、辦案設備嚴重不足等問題。
(四)司法介入乏力
很多責任單位和承包人沒有經濟能力支付工資或配合調查但一直拖著不支付工資,法律并沒有將此類行為也歸結于“惡意欠薪”,所以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受理的大部分難以解決的案件都無法以“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移交公安機關。
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拒不支付勞動報酬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條規定,只有當拖欠工資金額達到《刑法》第276條第1款規定的“數額較大”標準才能移交公安機關協調處理。這導致只要拖欠工資金額控制在法律規定的標準以下,就無法通過移交公安強制執行解決。
正確處理新形勢下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化解勞資矛盾糾紛,要注重事前防范、案前調解,要建立科學、有效的應急處置機制。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一)健全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
為盡可能把勞動爭議解決在基層,建議加強勞動爭議調解體系建設,在鄉鎮(街道)建立區域性的勞動爭議調解組織,建立完善多渠道、多層次的勞動爭議調解服務網絡。
(二)建立健全工資保證金制度和欠薪應急保障金制度
建設單位和施工企業經招投標中標后,建設單位和施工企業按工程中標價的5%繳納農民工工資保證金。一旦其承包的建筑工程項目出現拖欠農民工工資情況,則由有關主管部門從該保證金中先予劃支,可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
欠薪應急周轉金專門用于緊急情況下先行墊付因企業負責人逃匿、經營不善、破產倒閉等原因導致企業未能支付到期應支付的部分工資,解決農民工生活困難,維護社會穩定。欠薪應急周轉金的來源,主要由當地政府財政部門承擔,政府為企業墊付工資后,由當地法院對企業資產依法處置變現后,將資金返還政府。
(三)堅持職能職責原則,加強部門密切配合
嚴格落實行業主管部門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監管主體責任,按照“誰主管誰清欠”的工作原則,明確各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責,細化責任單位、牽頭領導、責任領導。人社、財政、工商、法院、公安、司法、住建等部門要按照各自的職能,形成快速反應和處置合力,對清欠工作中的重點監控對象進行初步摸排和備案,加強對建筑企業的監管,嚴厲查處工資拖欠行為。
(四)加強立法保障
加強法治建設,健全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的法律制度。在總結相關行業有效做法和各地經驗基礎上,加快工資支付保障相關立法,為維護農民工勞動報酬權益提供法治保障。
(五)司法及時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
對待涉及拖欠農民工工資的案件,司法部門必須及時出手,對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執行案件,采取“雷霆”執行措施,切實確保欠薪執行到位、兌現到人。對惡意欠薪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切實發揮刑法對打擊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犯罪行為的威懾作用。
(作者單位:大英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