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青羊區非公有制經濟人力資源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非公有制經濟(以下簡稱“非公經濟”)組織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成都市青羊區擁有非公經濟組織7902個,從業人員23萬余人。建設與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人才隊伍,是促進非公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青羊區人社局面向全區非公經濟組織,就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和管理中的情況進行了調查,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研究。
(一)統計調查分析
截至2014年底,全區7902家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從業人員總量232318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77469人,技能人才35566人,企業經營管理人才60284人。
(二)主要特點分析
非公經濟人才隊伍整體素質較高。全區非公經濟組織中大專及以上學歷占從業人員總量的69.0%,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占經營管理人才總量的21.9%;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占專業技術人員總量的7.0%;高技能人才達到技能人才總量的25.3%。
非公經濟人才隊伍呈現專業化。
非公經濟專業技術人員數量占比從業人員總量的33.3%、從事管理崗位的專業技術人員占比專業技術人員總量達到42.1%,反映出非公經濟組織較為重視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育,經營管理更加專業化。
重視人才培養和挽留。調查反映,非公經濟企業大多重視人才培養,有專家授課指導、考察交流、短期集中培訓等員工學習形式。在解決人才流失問題上,非公企業嘗試多措并舉,如提高薪酬待遇、晉升激勵、改善環境、加強培訓投入等。
(一)認識存在誤區,人才培養重視程度仍然不夠
從調查情況看,37%的單位沒有安排員工教育培訓經費,超過60%的用人單位雖認同大學生的人才價值,但又不愿花費時間和金錢對其進行投入。一些非公經濟組織不重視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能人才的職業晉升,在職稱申報和技能認定方面不予支持。
(二)管理制度缺位,人才流失比較嚴重
從調查來看,個別單位甚至沒有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沒有為員工購買社會保險。部分企業由于激勵措施不足,人才流失較為嚴重,個別單位每年流失率達到30%。部分企業工作績效的評價方法缺乏合理性、公正性,遏制了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一)健全人才服務體系
規范人力資源管理。指導和督促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依法與人才簽訂勞動合同,落實好各項社保待遇。定期對非公經濟組織開展人力資源管理專項培訓,幫助企業做好人力資源管理基礎工作。做好非公經濟領域人才隊伍調查摸底工作建立急需緊缺人才需求信息發布制度。
健全非公經濟組織人才流動機制。整合人力資源市場要素,著力為非公經濟組織做好人才引進和服務工作。探索建立人才儲備制度,降低非公經濟組織人才引進成本,實現人才資源的節約和共享。
(二)創新人才引進培養機制
健全非公經濟組織人才引進機制。通過組織大型招聘會、赴外招聘活動等,擴展非公經濟組織選人途徑。積極為非公企業搭建招才引智平臺,為引進高校、科研院所和經濟發達地區人才資源開辟綠色通道。
健全非公經濟組織人才培養機制。
鼓勵非公經濟組織開展自主培訓,組織非公經濟組織參加行業相關培訓。充分發揮職業學校、技工學校和社會培訓機構的力量,為非公經濟組織解決高技能人才瓶頸問題。
完善非公經濟組織人才激勵機制。
鼓勵幫助非公經濟組織建立合理分配制度,體現憑貢獻拿待遇原則。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在各類人才評選表彰活動中將非公經濟組織納入表彰范圍,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和政治待遇。
(三)優化創新創業環境
完善吸引人才和產業項目的政策體系。實施好創新創業的有關政策,帶動產業集聚和產業結構升級,進一步優化人才結構。
創建拴心留人的體制環境。鼓勵以股權社會化為目標的股權改造,促進所有權與經營權的適當分離來實現經營管理方式的轉軌,推動具有一定規模的家族企業向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轉變,創建“拴心留人”的現代企業經營管理體制環境。
打造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企業文化環境。引導非公經濟組織積極開展企業文化建設,增強各類人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作者單位:成都市青羊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