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讓失地農民“技能在手,就業無憂”
圍繞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和產業發展,讓參與其中的農民尤其是失地農民積極轉型、主動融入,成為建設“天府副中心,濱江花園城”的新動力,成都市新津縣人社局采取“三問需、三轉變、三幫扶”就業創業工作思路,提升農民尤其是失地農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目前,新津縣共有失地農民5.6萬余人,涉及全縣12個鎮鄉(街道)。為讓失地農民在新的行業、產業、領域中有信心、有希望,新津縣人社局以“三問需”摸清群眾需求。
依托“三值守”工作入戶問需。
組織人社局干部深入群眾家中,收集他們對就業創業的需求愿望,梳理勞動力就業創業意向及培訓愿望等信息。目前全縣共有3616名勞動力未實現就業,具有就業創業培訓意愿的638名。
注重群體特征分類問需。對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群眾,重點了解其對網絡詐騙、非法集資、金融產品購買等知識的掌握情況;對喜歡娛樂和時尚的群眾重點了解其棋牌賭博、高消費、亂消費等情況;對有就業能力和愿望且處于失業狀態的失地群眾特別是就業困難人員,重點了解其就業創業意愿及能力,做到幫扶心中有數。
結合惠民政策集中問需。圍繞中央、省、市、縣相關民生惠及政策,突出群眾關心關注的就業創業、大病救助、社保醫保、技術支持、資金信貸等,采取便民服務、村(社區)廣播、村(社區)大會等形式,收集、匯總、梳理問題。
積極引導失地群眾在成都優化城市空間“南拓”征程中,搶機遇、謀發展、能致富。
轉變消費觀,樹立“精打細算、細水長流”的科學消費觀。針對部分群眾缺乏正確理財意識、消費觀落后的問題,通過干部關心、親屬關注、朋友關切、知識講座等形式,引導其合理規劃搬遷補償款,樹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消費觀。
轉變消極就業觀,樹立“主動就業、勤勞致富”的積極就業觀。組織人社干部入戶座談90余次,對群眾尤其是搬遷群眾宣傳創業就業政策,幫助其轉變“等靠要”的觀念,踴躍參加就業創業技能培訓,讓技能與機遇成為家庭增收致富的新起點。
轉變盲目投機觀,樹立“不貪婪、不盲目、不輕信”的資金使用觀。部分群眾搬遷后,由于長期從事農業生產,對新環境中的各類電話詐騙、網絡詐騙、非法集資等信息,易出現認識不清、防范意識不強等問題。為杜絕類似情況,采取發放宣傳資料、文藝匯演、村(社區)廣播、公開欄宣傳等形式,引導群眾提高警惕,拒絕誘惑,選擇正規渠道理財,使自己的財富能持續保值增值。
搭建平臺,就業幫扶。以春風行動、失地農民專場招聘會等就業服務活動為載體,促進失地群眾就業。2017年共召開28場招聘會,參與企業1636家,提供崗位21233個,為失地群眾提供了充足的就業機會。與銀隆新能源、中糧、中材、銀鷺等100余家企業簽訂勞動用工合作框架協議。把有創業愿望和培訓需求的360余名勞動者納入到創業培訓體系,并每周至少向群眾發布就業用工信息300余條,實現就業幫扶服務零距離。
明確重點,精準幫扶。對因年齡、文化原因確實不能學到一技之長的群眾,開發保安、保潔、保綠、城市協管員等公益性崗位進行幫扶。對“4050”人員建立“一人一表”勞動力資源臺賬,制定針對性的就業幫扶措施。同時,組織專業培訓機構、需求企業、金融機構等,開展政策宣講、創業培訓、無息貸款等活動40余次。目前,依托公益性崗位解決困難群眾163人,對符合條件的31名困難群眾申報靈活就業社保補貼,實現“4050”人員60人就業。
培訓拓展,技能幫扶。結合失地農民自身特點,堅持“不同對象,不同對待;不同需求,不同服務”,實行量體裁衣式的幫扶。對創業意識薄弱的勞動者,重點開展創業就業理念培訓,鼓勵其大膽創業就業。對有創業愿望但缺乏創業經驗的勞動者,重點開展創業技巧技能培訓,提高群眾尤其是失地群眾的就業創業成功率。
目前,開展農村電商培訓350余人,其中130余人開設了網店、微店;開展叉車、行吊等技術培訓720余人,其中600余人已上崗就業;開展技師培訓372人,為企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人才支撐。
新津縣就業服務管理局 吳承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