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林
堅持培育典型 不斷發展品牌
曹志林
近年來,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關工委堅持培育關心下一代工作新老典型,推進典型與時俱進,不斷拓展出彩,做到了“一街一品牌”“一居一特色”,在全區關心下一代工作中起到了示范輻射作用。
我們堅持適時深入街道、社區調查研究,總結挖掘經驗,拓展思路,幫助解決基層遇到的各類新情況新問題。
深受群眾鐘愛的鐘秀街道城北社區四點半“愛心家教”輔導站,是為留守兒童、流動兒童奉獻愛心無償家教的輔導站。因附近大橋建設而面臨拆遷,怎么辦?調研中我們得知此事,當即與街道和社區協商,采用租房過渡辦法,確保輔導站正常運轉。這一提議得到了街道和社區領導重視和支持,他們拿出了4萬多元資金租用企業經營房予以過渡,并承諾日后優先安排,確保四點半“愛心家教”接力不斷檔,使愛心家教之花常開不衰。老品牌持續創新傳承。這一做法,在全區形成了熱效應。
任港街道是南通港口經濟集中區域,是外來的幾萬產業工人及其家屬的集中居住區,務工家庭子女的安全、培育、關愛成為區域的突出問題。3年前,我們在調研中與街道關工委商量,確立了“圍繞中心、服務經濟、構建和諧、促進發展”的工作方針,積極協調有關單位,落實經費、人員,在外灘小區四點半學校基礎上創建了“小浪花關愛基地”。幾年來,在當地消防、機關、企業共同關心、支持下,不斷創新發展,“小浪花關愛基地”已逐漸成為孩子們快樂生活的家園,放飛夢想的港灣。
幾年來,我們實施了季度聯席點評、專題經驗交流、現場觀摩學習、活動剪影展示、部門聯動等諸多形式方法,宣傳推廣好思路好做法,彰顯先進典型。
通過召開現場會、觀摩會推薦。鐘秀街道把每年關工委的主題教育打造成菜單式系列活動。我們協助街道關工委召開主題教育觀摩會推廣到街道所有社區,且在全區主題教育學習培訓班上重點交流,推廣到全區。虹橋街道校外教育輔導站,利用電子閱覽室創造性地與屬地學校開展系列活動,深得學生、家長、老師的喜愛,我們就在虹橋小學召開“校站結合”現場觀摩會,推廣了這一經驗,電子閱覽室規范應用在全區開花結果。動。濠景園社區創辦了以家庭為陣地的“樓道讀書小組”。我們適時地予以總結,推動形成了“書香家庭”“書香鄰里”“書香社區”特色,借助“世界閱讀日”“全民閱讀”等平臺,把“樓道書香”的營養輸送到全區所有社區。和平橋街道濠城社區利用社會企業南通蔬院的平臺,投入2萬多元建起了公益“飄香書柜”,為附近4所中小學生提供圖書漂流的集中場所,成為南通市首條公益和關工委的工作品牌向全市推廣。2016年又在“南通家庭與教育”微信公眾號平臺“崇德守法”欄目征集少年法學苑活動案例,推廣到各社區少年法學苑,作為課程資源,促進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深入。
挖掘活動陣地,載體互

學田街道“知心奶奶”與孩子們談心
我們堅持不懈與時俱進,巧妙結合各階段的工作任務,不斷對相關典型賦予新內容,注入新動力,促使老典型品牌一條街上的靚麗品牌。

學田街道“知心奶奶”為青少年講革命故事
協同成員單位,部門聯動。城東街道“崇德少年法學苑”是依法治國從娃娃抓起的法治教育典型。在市政法委、關工委、教育局指導下,總結了少年法學苑的運作模式,形成6個創新做法,在城東街道召開了現場會,作為市政法委煥發新生機。
黨建帶關建,緊跟黨建創新老品牌。虹橋街道孫爺爺談心室是享譽全國的老品牌,關鍵在于領頭人人老心不老,與時俱進,年年有創新。他以陶行知教育思想為指導,主動結合黨建的要求,聯動包容多個關工社團,建立多個關工微基地,做到一居一基地,解決了社區鄰里校外教育最后500米資源不足、活動陣地缺少的問題,在提升、激活機能的同時加強制度化、常態化建設。
以問題為導向,主動拓展打造新亮點。老品牌學田街道“知心奶奶”群體在成績面前不止步,主動拓展新領域,重點關注青少年青春期教育,到學校做講座,與南通中學高二班女生結對,與特殊學生熱線談心熱情開展性文化教育。紫荊花社區“知心奶奶”積極參與中華少兒慈善基金會和民進中央發起的關愛青少年預防艾滋病傳播的公益活動,創建了具有時代性、現實性的全國第一家社區“青愛小屋”。
適應新時代,更迭內涵煥發新生機。和平橋街道由孫術等13位離退休老教育工作者創辦的《關工園地》手抄報,堅持20多年,出刊300多期。進入互聯網時代后,我們與和平橋街道實施“互聯網+關工園地”的舉措,共建了空中關工園地,通過“東村在線”微信公眾號發布《關工園地》手抄報、電子期刊拓展受眾,發揮電子閱覽室教育共享作用,成為和平橋街道所有社區共同的“空中校外教育輔導站”。這個典型品牌輸送到各個社區,利用網絡開展校外教育活動,成為所有輔導站活動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