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4月11日文章,原題:多樣化還是倒閉?中國的獨立煉油廠適應新挑戰由于被迫退出利潤豐厚的成品油出口市場以及受新的稅收政策影響,中國的獨立煉油廠不得不另辟蹊徑進軍清潔能源和木材等新行業以期克服現在所面臨的各種挑戰。
面對國家政策調整且國內油品需求增長放緩——去年中國油品需求增速創下3年來的新低——這些因其規模小于國有競爭對手而被戲稱為“茶壺”的獨立煉油廠,已經難以依靠為國內市場服務來實現業務增長。為此,它們正紛紛采取各種措施來渡過難關。“隨著中國對油品的需求正逐漸萎縮,好日子不會持續太長,”中國最大的獨立煉油企業山東東明石化集團副總裁張留成說。去年末,北京暫時停止了獨立煉油廠的成品油出口配額,將柴油和汽油出口控制權交與國有煉油廠。政府采取的其他舉措也可能擠壓獨立煉油廠的利潤空間,例如中國政府計劃對煉油副產品征收消費稅等。
對此,中國的一些主要獨立煉油廠已制訂多樣化經營計劃以經受住上述變化的沖擊。例如張留成表示,東明石化計劃新增年產80萬噸的石腦油裂解裝置,將其生產業務從交通燃油擴展至高附加值的塑料、合成橡膠和精細化工品等。該公司還計劃投資小規模近岸油田,并通過將實體油氣交易與金融服務相結合的方式促進交易。鑒于北京非常重視清潔能源,山東另一家獨立煉油企業表示將在本月開辦為電動汽車鋰電池生產原料的工廠。該公司計劃擴大其制藥業務但不打算增加其煉油產能。
能源分析師米哈爾·梅表示,這些中國獨立的煉油廠的業務已實現多樣化且向來靈活應對政府出臺的各種政策,如今他們肯定在尋求升級其應對措施,而且也擁有更好的人才、進軍全球的途徑和融資手段以得償所愿。隨著山東省政府致力于化解過剩產能并治理污染,這些獨立煉油企業或將遭受更大壓力。但對一些企業來說,業務擴張將是從地方小企業邁向全球企業的機遇。如果做不到與眾不同,競爭就將變得很艱難。▲
(作者陳艾祝(音),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7-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