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本報記者 張怡然 ●盧戈
中國企業在全球體育界“爆買”近期趨于降溫,外媒認為中國的“體育泡沫”正在破滅。但也有分析認為,中國體育經濟正處于高速發展期,成長空間巨大,“泡沫破裂”可能言之過早。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曹和平11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體育產業投資過熱的情況不只存在于中國,如果不想讓自己的體育資產縮水,中企就要不斷去挖掘和投資新的東西。
“爆買”體育產業升級
《日本經濟新聞》11日報道稱,此前在全球體育產業并購中擔當“旗手”的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近日公開表示,買歐洲足球俱樂部“賺不到錢”,暗示將轉變投資方針。報道稱,在體育產業方面,中國國內的過熱投資正在降溫,中國的“體育泡沫”或將走向破裂。
日本《東洋經濟周刊》稱,近5年來,中國體育經濟的“爆買”現象不斷升級,其中又以足球領域最為典型,投資者搶購俱樂部、球員、教練、媒體資產等,并對球隊高調贊助。2016年,意甲“米蘭雙雄”即AC米蘭和國際米蘭,分別被中資財團和蘇寧出資收購。在國內足球方面,由于國內資本推動,中超版權賣出5年80億元人民幣的天價。中國央行副行長潘功勝上月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專門“點名批評”有中國企業借債收購國外足球俱樂部。
在“爆買”的熱潮過去后,投資者們在反思,這樣一味“砸錢”似乎并未提高企業有效知名度,反而讓企業陷入困境。《日本經濟新聞》稱,最近一兩年,中企加強了與國際體育組織如國際奧委會、國際足聯等的合作。阿里巴巴與國際奧委會簽署了合作協議,并計劃將橄欖球世界杯引入中國。這或許表明中資的“爆買”并未結束,反而從過去購買人才、俱樂部和賽事,進入新階段。
投資需要長遠規劃
“體育產業,中國新的泡沫?”德國財經網則表示,中國最新的消費數據顯示,體育產業成為少數幾個強勢增長的領域,尤其在體育服裝上。原因是中國體育市場正方興未艾,消費者們越來越具備健康意識。不過,中國企業的許多投資項目,不符合經濟規則。足球領域已經出現投資過熱現象。
德國《經濟周刊》認為,中國企業出現“一窩蜂”的體育投資熱,與中國國內經濟缺乏熱點有關。體育經濟成為中國的朝陽經濟。歐洲經濟專家認為,中國企業具有豐富的人力資源、資金、國家政策支持等優勢,但卻缺乏長遠的投資規劃。中企對投資歐洲體育公司也缺乏了解,尤其是對當地體育文化缺乏深入的調查。
仍有巨大發展空間
曹和平11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體育經濟確實存在泡沫,這主要是因為中國投資者仍然將希望寄托于傳統體育資產創造的價值上。事實上,隨著現代技術的變化,整個體育產業的收益模式已悄然改變。譬如,如今廣告的價值更多是通過微信圈、移動終端、網絡直播等途徑完成的。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投資者仍然投資傳統傳媒資產,或許目前看起來還不錯,能夠引起很大的關注,但在本質上是用一個高價格去購買未來價值不斷降低的資產。
相比歐美等發達國家,中國體育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市場化程度偏低,各種項目產業化參差不齊。這也預示著它的發展仍有巨大空間。美國研究機構PlunkettResearch估算認為,目前美國體育產業規模超過5000億美元,占全球總規模1/3。中國體育產業規模現在僅為美國的約40%。
《日本經濟新聞》稱,中國的體育產業并不缺乏投資魅力,比如,中國體育節目的網絡轉播和網絡銷售的數字化比日本更發達。向體育運動投資能獲得潛在客戶的大數據,這對于企業是一大吸引力。▲
環球時報2017-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