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范凌志
今年2月,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與英國開放大學正式簽約,以88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7400萬元)買下其位于牛津的校舍,著手創辦牛津校區。據了解,該校舍是一座占地15英畝的英式莊園,始建于1880年,1976年起成為英國開放大學的牛津校區。收購完成后,北大將成為第一所擁有海外分校的中國大學。11日,北大匯豐商學院院長海聞教授接受《環球時報》專訪,講述這樁引發全球教育界關注的“收購”背后的故事。
環球時報:北大競標英國開放大學牛津校舍是偶然的嗎?
海聞:購買校園是一個偶然,但同時又是我們走出去開展國際化辦學的必然趨勢。我們最初的構想是在海外設中心,方便進行國際招生和交流。恰巧碰到英國開放大學正在出售校園,我們經過仔細考察,覺得非常適合辦學。
環球時報:媒體稱購置校園擊敗了3家競爭對手,競爭是不是很激烈?
海聞:校園將被出售的消息引起了廣泛關注,據我所知,上百個潛在買家表達興趣。我們聘請了英國的顧問公司來進行詳細評估,也考慮了自身實力和今后的可持續發展。與我們共同參與最后競標的還有另外3家,事后我們獲悉,其中一家是牛津大學下屬學院,據說該學院很有實力。
賣家為什么最終選擇了北大?我認為錢并不是最重要的。有媒體稱“北大給出一個無法拒絕的價格”可能是誤讀。因為大家都請顧問公司,價格相差幾十萬也不算大。而這次競標是“暗標”,也就是說并不是誰出錢高就肯定贏。英國方面很在乎誰來成為這所莊園下一位主人,甚至當地社區都有發言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準備一份極其認真的標書。最后,出售方告訴我們說:“你們的標書是做得最好的!”
環球時報:在北大內部討論中有沒有一些反對意見,認為錢花得不值?
海聞:肯定會有爭論,但并不在錢的方面,因為錢來自于商學院自有資金,而非財政撥款。疑慮在于能不能辦好,因為這所學校只能做好不能做壞。另外,也有人擔心錢能不能出去,因為很少有事業單位到外邊去“投資”的先例,要經過國家審批。我們甚至還準備第二套方案:萬一錢出不去,我們就請企業家把它買下來。
環球時報:學校招生計劃只面向歐洲嗎?將來是否考慮進軍其他國家?
海聞:我們教學主要是2年的碩士研究生課程,招生首先是英國和歐洲的學生,但不局限于這個地區,其他任何國家的學生都歡迎。至于會不會進軍其他國家,目前沒有計劃?!?/p>
環球時報2017-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