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傷超人阿寶
2017年3月12日,一則不大不小的新聞在科學圈引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轟動:《科學》雜志同期刊發了中國學者4篇關于基因研究的文章。
這個轟動不小,因為《科學》雜志是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雜志之一,在其上發表論文極其困難。科學家一生能在這樣的雜志上發表一篇文章,都足以引以為豪,而這次中國科學家竟然同時發表了4篇。
這個轟動不大。因為最近幾年,中國科學家頻頻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這次也不算是大新聞。
這說明中國目前已經不止一名科學家、一個科研團隊在不斷接近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曾經是扎在中國人心中的一根刺。
在筆者上學的時候,很多人痛心疾首地追問:為什么偌大的中國竟然沒有人能獲得諾貝爾獎?為什么諾貝爾獎歷史上僅有的幾個華人獲獎者都不是中國國籍?
即使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屠呦呦教授憑借1972年的成果以84歲高齡獲得了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這種追問依然沒有停止。
很多人認為是中國的應試教育毀掉了孩子的創造力,所以中國人始終得不了諾貝爾獎。這種說法曾經如此普遍和流行,以至于很多人都忽視了其中極其明顯的邏輯錯誤。
大部分諾貝爾獎獲得者得獎時都已經不再年輕。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平均獲獎年齡為59歲,最高年齡87歲。
目前和之前參與諾貝爾獎競爭的是我們前幾代的科學工作者。這些人中除了極個別的像屠呦呦這樣的特例,大部分都沒有達到諾貝爾獎的水平。這不是他們的責任,10年“文革”,使科學工作者有的被毀掉了小學、中學教育,有的被毀掉了中學、大學教育。他們能在困難的環境下苦苦堅持下來,為我們這代人打好基礎,已經極為難得。
在目前的科研工作者當中,第一批從小學到大學再到碩士、博士,完完整整地完成了規范嚴格的教育和科學訓練的,是“文革”后成長起來的那一代人。但他們還過于年輕,還需要時間積累才能沖擊諾貝爾獎。中國長期得不了諾貝爾獎,不是什么應試教育毀掉了孩子的創造力,而是尚未到收獲的季節。
回想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打開國門,那時候,貧窮落后的中國與國外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大到令人絕望的地步。曾經有出國考察的老黨員面對發達國家的富足繁榮,難過得偷偷躲在沒人的角落痛哭。
如今,40年彈指一揮間,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高鐵、核電、移動通信等諸多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我們發展得實在太快了,這一夢幻般的成就來得如此迅速,以至于有些人覺得不真實、不踏實。他們總是憂心忡忡,覺得中國馬上要崩潰。那段刻骨銘心的苦難歷史不斷提醒我們,讓我們總是不踏實,讓我們總是苛刻地審視自己。
但是,再看看我們中國科學工作者的優異表現,我相信,中國大量收獲諾貝爾獎的季節,已經不再遙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