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熙然 付 宇
開局之年看進取的銅產業
文/邱熙然 付 宇
Look at the aggressive copper industr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
“鯤鵬水擊三千里,組練長驅十萬夫。”
得益于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有色金屬行業進入了一個新的上升周期。目前,中國銅工業得到了快速壯大,產業規模、產品產量、對外貿易等方面快速提升,在裝備技術水平上也得到了質的飛躍,中國銅產業在全球的影響力顯著提高。
截至2016年,中國的銅骨干礦山冶煉企業已經實現裝備大型化、數字化,包括閃速熔煉、自主知識產權的氧氣底吹煉銅工藝、富氧底吹等富氧熔煉工藝得到廣泛應用,其中氧氣底吹煉銅技術不僅實現了產業化,還得到了國際性的高度關注。骨干銅冶煉廠為了節能減排和降耗,采用許多新技術。純氧燃燒、透氣磚、高濃度二氧化硫煙氣制酸、煙氣脫硫、干法收砷、平行流電解、旋流電積等新技術都在加以推廣應用。銅礦開發方面,2016年西藏多龍礦區探獲的銅金屬量達到了1349.2萬噸,成為我國首個千萬噸級銅礦床,成果世界矚目。目前該礦位列世界級超級銅礦第25位,2017年預計排名還會攀升。銅加工方面,銅合金引線框架材料、高強高導新型銅合金接觸導線、無鉛新型環保銅合金、高性能無鈹彈性銅合金、高性能耐蝕鎳銅合金等,截至目前已實現產業化。銅加工數字控制成型技術,基于“互聯網+”電子商務平臺等逐步推廣,產業兩化融合水平不斷提高。
成績來之不易,但目前我國經濟運行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產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突出,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金融風險有所積聚,部分地區困難增多等。此外,消費增長動力不足、價格回落、企業環保投入加劇,長期以來支撐我國銅產業快速增長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日益弱化,資源環境約束日益突出,依靠資源要素投入、規模擴張的粗放發展模式已經不可持續。面臨著種種困境和約束,銅產業不僅要積極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供應結構、降低成本外,同時也要在需求端進行開拓,有條件地擴大銅應用,并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共同促進有色金屬產業的繁榮與發展。如果把行業發展比作一場又一場考試,那2016年銅產業成績怎樣?2017年行業將如何走過更高一層次的“獨木橋”?
2016年銅產業供給充裕、需求乏力,存在“黑天鵝”事件不斷等諸多不利因素,但市場總體呈現向上格局。精煉銅產量保持增長,企業經濟效益逐步改善,行業運行總體保持了平穩態勢。
產量繼續保持增長。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1月,電解銅累計產量達到768萬噸,同比增長7.39%,預計全年電解銅產量將超過800萬噸,增幅在6%。從地區看,安徽、江西、山東產量均超過100萬噸,繼續鞏固銅產業大省的地位。
銅企業經濟效益明顯好轉。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1~10月,1781家規模以上銅企業實現利潤361.2億元,同比增長13.5%,占規模以上有色金屬企業實現利潤的24.5%。從行業利潤分布看,主要集中在下游加工行業,銅加工企業實現利潤238.4億元,增長6.7%;銅選企業實現利潤24.5億元,下降14.2%;冶煉行業得益于加工費的提升,效益也出現了明顯的上漲,銅冶煉企業實現利潤98.3億元,增長48.9%。總體來說,銅企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規模以上有色金屬企業效益持續向好,冶煉企業經濟效益實現增長。
銅產業投資持續回落。截至2016年1~11月,銅產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884億元,同比下降2%,占同期有色金屬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的15%。其中銅冶煉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20%,加工投資繼續保持增長,增幅為8%。
精煉銅進口增速放緩,出口大幅增加。根據海關統計,2016年前10個月銅進口貿易額達425.5億美元,同比下降8.93%;出口貿易額達44.2億美元,同比增長7.95%。其中,進口精煉銅299萬噸,進口銅礦1362萬噸,出口精煉銅38.6萬噸。
銅價格先抑后揚,市場分歧加大。從價格走勢看,2016年前10個月,銅是表現最差的金屬,價格走勢遠弱于其他品種。截至2016年10月31日,當日LME銅收盤價4861美元/噸,較年初開盤價格僅上漲了3%。而同期電解鋁價格上漲15%、鋅價上漲了52%、鉛價上漲了15.3%。而進入11月后,在通脹預期、美國大選、市場情緒等一系列因素的推動下,銅一躍成為表現最好的金屬之一。

銅具有較強的衍生金融商品屬性,各國貨幣政策的分化將引發銅在金融市場價格的波動,進而弱化供需基本面價格的影響,使得價格波動更為復雜,企業投資和生產決策難度加大。雖然國內大部分骨干銅企業積極響應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號召,紛紛縮減2016年度產量計劃,但收效甚微。另一方面,近兩年央行已經幾次降準、降息,但并沒有完全傳導到實體經濟,大量資本“脫實向虛”傾向嚴重。從行業整體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仍未得到解決,且有愈演愈烈的態勢。
日前,2016年十大流行語發布,“供給側”一詞上榜。回望2016年的銅產業改革發展歷程,正是一年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為我國有色行業平穩健康發展注入了“洪荒之力”。
產能過剩是傳統發展模式進入經濟新常態時最突出的問題,也是阻礙經濟轉型升級、經濟增長動能轉換的關鍵因素。完成去產能任務,可以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整體信心。
銅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控制產能。雖然2016年美國大選結果為提振2017年世界銅消費增長打了一支“強心劑”,但相關數據顯示,即使大選時承諾的美國5000萬億美元基建投資全部實現,預計到2020年美國的銅消費也很難超過300萬噸,控制銅冶煉總產能規模之路任重道遠。就銅產業目前的情況看,消費增長放緩已成事實,而未來5年~10年全球其他新興經濟體又很難完全接過中國剛性需求的接力棒,因此中國銅工業產能過剩已不是單純的“產業周期”問題,不能完全寄希望于通過消費增長來化解,而是必須根據市場需求實際,設定銅冶煉產能總量“天花板”來解決產能過剩問題。
去產能必須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總要求,以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為切入點,2017年,盼望銅行業重視“禁退減”,不能再新建產能,尤其不能以技術改造或綜合利用為名擴大產能,不能違背行業發展規律,杜絕急功近利。2016年,銅產業去產能的目標比較明確,一年來也積累了不少可操作經驗,2017年,相信對行業運行產生的積極影響比較明顯,也有利于增強改革信心。

對去產能造成較大影響的另一個因素就是“僵尸企業”。“僵尸企業”阻礙了新技術、新產業的培育成長,也易引發金融風險。然而,很多地方政府擔心處置“僵尸企業”會影響社會穩定,信心不足,辦法不多;也存在僥幸心理,期盼有朝一日市場回暖使得“僵尸企業”復活,改革的決心被動搖。可是長此以往,姑息“僵尸企業”的結果到底是“假復活”還是“真詐尸”?“僵尸企業”不退出,產能過剩矛盾就不能根本化解,銅產業經濟結構調整、動力轉換就難以實現。一直以來,很多地方政府偏好采取“關停并轉”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搬遷改造也是長項,但這些方法最后的長期效果并不理想。只注重兼并、搬遷,而沒有實現重組、升級,導致產能反而越減越多。2017年,不合理的行政壟斷和限制競爭的經濟性壟斷必須要打破。讓企業真正成為市場競爭主體和創新主體,同時放寬具備發展能力的新興銅企業市場準入條件,并給予優秀企業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力推混合所有制改革。
此外,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表示,2017年去產能要更加嚴格控制新增產能,更加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更加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對任務完成情況,要嚴格驗收,真去真退。用市場、法治的辦法做好其他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去產能工作。2017年國家和地方政府將如何更多地利用市場、法治辦法完成去產能和改革任務,讓我們拭目以待。
隨著中國企業更多地參與到國際化市場競爭,中國銅企業正逐步完成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學習技術”到“技術輸出”、從“實體收購”到“資本市場運作”的蛻變。從英國脫歐、美國大選可以看出逆全球化思潮開始抬頭,給全球貿易和經濟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這些變化正逐步影響著銅市場。作為一個銅消費大國,中國銅產業經濟轉型的進程是同世界經濟深度互動、向世界不斷開放市場的過程,而推動市場開放是經濟全球化的客觀需求。這就要求推動國內市場與貿易開放的結合,推動“一帶一路”的發展。
截至2016年,中國在境外實施的33個重點礦山項目中,獲得銅金屬資源量達1億噸以上,已經超過了目前國內現有銅資源量的規模,截至2016年底,約形成礦山產能120萬噸、冶煉產能55萬噸。“一帶一路”將給中國銅工業的發展帶來更多新的契機,很多中國骨干銅企業在這方面的表現可圈可點。中國有色集團“走出去”就是一個成功樣板。截至2016年底,中國有色集團實現了以境外資源項目為切入點,推動國際產能合作向縱深方向拓展和以境外工程承包帶動中國裝備和技術“走出去”。中國有色集團下屬的工程公司多次入選“全球最大225家工程承包商(ENR)”“全球設計公司200強”,境外工程業務分布在“一帶一路”沿線的20多個國家,有力拉動了中國技術和設備的輸出。在中南部非洲,探索出了“贊比亞開發模式”,陸續建成了謙比希銅礦、盧安夏銅礦、姆瓦巴希銅礦、謙比希粗銅冶煉廠、謙比希濕法冶煉廠、穆利亞希濕法冶煉廠等項目,成為贊比亞最大的中資企業,并進一步拓展至剛果(金)等贊比亞周邊國家。依托這些資源項目,投資建設了中國在非洲的第一個境外經貿合作區,為有色行業和相關產業搭建了一個“集群式走出去”的平臺。這些行為既是我國銅產業發展的必然戰略選擇,也符合世界銅產業的發展規律。

當前,國家相關部門正在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將得以繼續深化,2017年乃至整個“十三五”期間銅行業需要解決的另一當務之急,是深化對精煉銅消費規律的研究。有關人士表示,假設按《規劃》中我國精煉銅表觀消費量“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率3.3%測算,到2020年我國精煉銅表觀消費量將達到1350萬噸/年。如果繼續依據《規劃》中銅消費增速將隨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技術進步導致的銅用量減少和替代出現下降,預計“十三五”精煉銅消費年均增幅3.3%,較“十二五”年均增長率8.9%下降到3.3%的思路測算下去,即使“十四五”期間年均增長率為“0”,2015年~2025年我國累計消費精煉銅也將超過1.3億噸,相當于用10年的時間再建設一個新中國的銅總消費量。我國是世界銅生產、消費大國的地位無法改變,但銅消費增長趨勢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這一點急盼全行業深思。
展望未來,盡管全球有色金屬行業何時能夠真正走出寒冬仍未可知,隨著全球經濟的逐漸復蘇以及中國經濟的逐步企穩,有色金屬需求必將重新走上快速上升通道,全球有色金屬行業終將迎來陽光明媚的春天。企業家馬云曾經說過,今天很殘酷,明天或許更殘酷,但后天會很美好。這一表述十分契合當前情勢下的銅產業。銅行業企業的當務之急就是要致力打造“命運共同體”,堅定信心、抱團取暖,只有通過全產業鏈的協作共贏,銅產業才能在低迷周期中盡可能多地保存實力,才能在接下來的景氣周期中更好地應對挑戰。其次,要著力通過科技創新、提質增效等手段進一步加快轉變傳統落后發展方式,優化升級有色金屬產品結構和體系,順應時代和環境要求,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共同打造全球有色金屬行業“綠色生態圈”。再次,要以“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為發展重點,進一步加大“智能礦山”“智能冶煉”“智能企業”的建設力度,致力實現銅產業行業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的跨越式提升。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正如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會長陳全訓所說:“我們一定要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把握好穩中求進的總基調,進一步強化行業自律行為,營造良好市場環境。認真貫徹‘42號文件’不動搖,推進‘三去一降一補’重點工作,把中央振興實體經濟的方針落到實處。”對接“一帶一路”戰略,擴大國際產能合作,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抓好技術進步,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擴大產品應用,讓有色金屬更好地為千家萬戶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