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生
從小不管是在學(xué)校里,還是家庭中,我們都被教導(dǎo)說做人要誠實,不可以說謊,說謊會有種種害處等。但仔細想來,卻覺得這些話有些偏頗了。對于謊言,我認為也應(yīng)分正反兩方面去評斷。
第一方面我稱它為“惡意的謊言”。也就是說,有些人為了達到自身的目的或為了不使災(zāi)禍降到自己身上,而不惜昧著良心去欺騙別人,甚至栽贓嫁禍。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這么做,表面上可能你是得利了,保全了,但總有一天事情會大白于天下,你會因此受到懲罰,就算萬幸那一天沒有到來,可你每天心驚膽戰(zhàn)、輾轉(zhuǎn)難眠,每天滿心愧疚,這種心理負擔(dān)比懲罰更痛苦。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話,自是萬萬說不得。
另一方面叫notluege,是德語,意思是“出于禮貌而不得不說的謊”,簡單地說也就是“善意的謊言”。如果你問我說notluege的理由,我會說: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并不是每時每刻都能講真話的,并不是每時每刻說真話的效果都比謊言好,說謊有時是很必要的。在很多事情上,小到為了不使人難過,為了緩解氣氛,大到為了大家的利益,為了大局,其中都有notluege的影子。
記得魯迅先生有這樣一篇文章:有個闊人生子慶祝,賓客盈門,競相獻媚。有人說,此子將來必大富大貴,主人喜上眉梢。又有人說,此子將來必長命百歲,主人樂在心頭。忽然有一人說,此子將來必死,主人怒不可遏。看到這兒,你一定會覺得這賓客太不識趣,但那幾人中誰是說實話的呢?
再譬如說,三國中著名的黃蓋詐降、二戰(zhàn)中英國的浮尸計,哪個不是謊言?但沒有它們,歷史上怎會有火燒赤壁,又怎會有二戰(zhàn)的勝利?兵不厭詐啊!
還有篇文章是陳然寫的《我的自白書》。對于一個被敵人抓住的俘虜來說,說真話意味著什么呢?那就是當(dāng)叛徒,而歷經(jīng)折磨咬緊牙關(guān)不說實話的人則被稱為英雄。如果按為人不可說謊來看,這該是什么邏輯呢?
最后,我再講一個幽默故事,讓大家領(lǐng)略一下到底什么是善意的謊言,為什么會有善意的謊言。
莉蓮·卡特是美國前總統(tǒng)吉米·卡特的母親。一天,一個記者到她家中對她說:“您的兒子到全國各地去演講,并告訴人們?nèi)绻鴮λ麄內(nèi)鲋e,就不要選他。您能不能誠實地告訴我,您的兒子是從來也沒撒過謊嗎?”
莉蓮·卡特說:“可能有時也撒些無惡意的謊吧。”
“無惡意的謊言和其他謊言有何區(qū)別?能否下個定義?”
“我不知道能不能下這個定義,”卡特的母親說,“但我可以給你舉個例子,你記得幾分鐘以前你進來時,我對你說你看起來多精神,我多高興見到你嗎?”
評說
說謊,我們一般是不提倡的,但也并不是絕對禁止的。這要看說的是什么謊言或說謊的目的是什么。本文正是注意了這一點,單從標題“謊話有時更可愛”中“有時”這個副詞就能看出來,它強調(diào)的是“有時候”,不是“總是”,這就體現(xiàn)了小作者看問題的全面性、辯證性。另外,作文貴在創(chuàng)新,而以“誠信”為話題一般都是從它的重要性、必要性等方面著眼,這樣較難出新意。本文反其道而行之,在立意上獨樹一幟,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也給我們展示了辯證思維的無窮魅力。
(張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