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河北省臨漳縣農牧局 河北 臨漳 056600)
小麥吸漿蟲的發生與防治
楊帆
(河北省臨漳縣農牧局 河北 臨漳 056600)
小麥吸漿蟲是一種隱蔽性、毀滅性的害蟲,在土壤中可存活7~12年。被危害的小麥,其長勢和穗形大小不受影響,且由于麥粒被吸空,麥稈表現直立不倒,具有“假旺盛”的長勢。受害小麥麥粒有機物被吸食,麥粒變瘦,甚至成空殼,外觀表現長勢“千斤”而產量只有幾百斤甚至幾十斤,被害小麥一般減產10%~30%,嚴重的達到70%以上,甚至絕產。現將小麥吸漿蟲發生特點與防治方法總結如下:
吸漿蟲的發生有以下明顯的特點:發生的關鍵時期與小麥生育期相吻合,如成蟲羽化盛期常常是小麥“露臉”時,幼蟲孵化侵入常常在揚花期,幼蟲老熟脫穗入土常常在乳熟期。吸漿蟲喜濕怕干,對濕度敏感。土壤含水量較大是幼蟲化蛹、成蟲羽化出土的先決條件。春季多雨,土壤含水量在20%以上,對幼蟲化蛹、成蟲羽化均為有利,多霧和露水也有利于成蟲產卵和幼蟲孵化侵入。小麥吸漿蟲能否發生成災主要取決于蟲源基數、氣候條件與土壤條件、感蟲品種種植面積。
小麥吸漿蟲一年一發生,越冬幼蟲在土中結繭越夏、越冬,來年3月下旬小麥拔節期破繭后,長至3~10 cm在土層內準備化蛹,4月中旬小麥孕穗期幼蟲陸續在約3 cm的土層中作土室化蛹,4月下旬小麥抽穗期成蟲盛發,揚花灌漿期往往又與幼蟲孵化期相吻合。成蟲羽化當天即可交尾產卵,于傍晚6:00~9:00選擇抽穗而未揚花的麥穗產卵,已揚花的麥穗穎殼閉合,很少產卵。這種對小麥生育階段有嚴重選擇的習性,常是構成同一地區田塊和品種間危害有輕重之別的主要原因。
小麥吸漿蟲的發生受氣候、品種等多因素影響。如果雨水充沛、氣溫適宜常會引起小麥吸漿蟲的大發生,尤其小麥揚花前后,雨水多、濕度大危害較重。成蟲盛發期與小麥抽穗揚花期吻合發生重,兩期錯位則發生輕。土壤團粒結構好、土質疏松、保水力強也利其發生。
4.1 淘土調查幼蟲密度。選代表性麥田1~2塊,隨機挖取10 cm×10 cm×20 cm的小土方7~10個,混拌均勻后,取其中1/7~1/10土樣倒入桶中加水攪拌,將泥漿倒入銅篩中,反復幾次淘洗,濾去泥土,再將篩雜物去掉,檢查篩上留下的蟲體,當麥田平均每小土方有成蟲5頭以上,即需進行防治。
4.2 網捕成蟲調查。在小麥抽穗期,手持捕蟲網(口徑30 cm)在麥田漫步前進,往返捕網10次,有成蟲10~25頭,需立即進行防治。
小麥吸漿蟲的防治應貫徹“蛹期和成蟲期防治并重,蛹期防治為主”的指導思想。
5.1 選用抗蟲品種。一般穗型緊密、內外穎緣毛長而密、麥粒皮厚、漿液不易外溢的品種抗蟲性好。
5.2 輪作倒茬。對危害重的麥田采用連年深翻,小麥與豆類、棉花和蔬菜等非禾本科作物輪作,可有效降低蟲口數量,減輕危害。
5.3 化學防治
5.3.1 蛹期防治。在4月上中旬,每畝用辛硫磷顆粒劑1.5~2 kg拌細土25~30 kg,于麥田無露水時,均勻撒在地表,撒在麥葉上的毒土及時用樹枝等工具輔助打落在地表上,有條件的最后撒藥前后澆水1次,以保證效果。該方法不但對小麥吸漿蟲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同時還可以兼治小麥蚜蟲、麥葉蜂、金針蟲等。
5.3.2 成蟲期防治。小麥抽穗至揚花前(4月底~5月初),每畝選用50%辛硫磷乳油、40%氧化樂果乳油、80%敵敵畏乳油50 ml兌水50~60 kg噴霧,或用2%西維因粉1.5~2 kg噴粉,均有良好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