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彩 吳瓊
(河南農大春景園林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 許昌 461000)
桑萎縮病的發生與防治
劉金彩 吳瓊
(河南農大春景園林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 許昌 461000)
桑樹萎縮病是一種十分危險的病害,分布在我國江蘇、浙江、安徽、山東、福建、廣東、四川、湖北、河北、黑龍江等省。此病近年來日漸增多,尤其江浙江界的太湖地區,每年發病率一般為5%~15%,重病區達30%以上,很多病株數年后即枯死。
桑萎縮病從癥狀上可分為花葉型、萎縮型、黃化型三種。據初步研究認為,萎縮型和黃化型是病毒和類菌質體協同作用引起的病害,而花葉型萎縮病則可能僅是一種單純的病毒性病害。
2.1 花葉型萎縮病。葉脈間出現淡綠至黃綠色大小不一的斑塊,葉脈附近仍為綠色,形成黃綠相間的花葉,病葉常向上卷縮,葉背的葉脈常有小瘤狀和棘狀突起,發病嚴重時更為顯著,細脈變褐。夏秋季同一病枝上的葉片,受氣溫的影響,常有表現癥狀和不表現癥狀的間歇現象。病株易遭受凍害。
2.2 萎縮型萎縮病。發病后病葉逐漸縮小,葉片皺縮,葉色由稍帶黃色漸變為黃色,葉質硬脆,裂葉品種的葉片變為圓葉,枝條細短,節間變密,葉序紊亂,側枝細長,春芽早發,被葉早落。嚴重時病葉顯著縮小但不皺縮,葉色黃化,枝條細短,細根發霉。2.3黃化型萎縮病。病葉顯著黃而小,葉質粗糙,病葉向反面卷縮,葉序紊亂。發病初時常出現上部葉片小,下部葉片大,形如塔狀。發病嚴重時,病樹一經夏伐,葉小如貓耳朵,腋芽秋發,側枝多而細短,簇生成團,似繡球花。病株不生桑果,細根變褐萎縮,2~3年內枯死。
三種萎縮病都可通過嫁接傳染。萎縮型和黃化型萎縮病也可通過媒介昆蟲如菱紋葉蟬和擬菱紋葉蟬傳播。在地下水位高、偏施氮肥時都易感病。病害的發生與氣候、桑樹品種、采伐等關系密切。黃化型發病的最適溫度在30℃以上,20℃以下轉為隱癥,發病期在6~10月,7~9月為盛發期;花葉型25℃以下適宜發病,30℃以上轉為隱癥,春季及初夏多發生,桐鄉青、白條桑和劍持等品種較易感染此病。萎縮型和黃化型多發生在夏秋季,夏伐后隨氣溫上升,癥狀急劇表現,夏伐過遲,秋葉采摘過度時為害更重;一般火桑、紅頂桑、嵊縣青等品種極易感染萎縮型萎縮病,紅皮大種、荷葉白等品種極易感染黃化型萎縮病。

4.1 加強檢疫,防止病區桑苗和接穗向無病地區調運。如不得不采用病區少量接穗時,則應在前1年癥狀明顯時對母本桑園逐株檢查標記,在病株上絕對不能剪取接穗,對其他外表健壯的接穗應在55℃溫湯中浸10 min,或用55℃的0.1%硫代硫酸鈉溶液浸漬10 min。
4.2 選栽抗病品種。抗花葉型萎縮病能力較強的有荷葉白、團頭荷葉白、湖桑197等;抗萎縮型較強的有桐鄉青、荷葉白、團頭荷葉白、湖桑197;抗黃化型萎縮病能力強的有團頭荷葉白、桐鄉青、湖桑199、育2號等。各地可因地制宜的選種。
4.3 發現病株及時挖除,以杜絕病原,防止蔓延。積極用藥殺滅媒介昆蟲。加強桑園管理,合理施肥,并注意有機質肥料和氮、磷、鉀三要素的配合施用。低濕桑園要注意開溝排水,適時夏伐,秋葉適當留養,一半每次秋蠶后應保留上部1/3的葉片,晚秋蠶后應保留7~8片頂葉,防止采摘過度。對發病較輕的萎縮型病株,采用春伐復壯,可減輕病害。
4.4 藥劑防治。鹽酸土霉素對黃化型和湖桑中的萎縮型萎縮病治療有一定的療效,但部分病株經一定時間仍會復發。以每毫升含1萬~2萬單位的土霉素藥液,于4~10月間,加壓注射至病桑樹中。一般用藥量為20~40 ml。也可以用每毫升含1 000~2 000單位的土霉素藥液在栽植前浸根3 min,這對黃化型萎縮病有較好的療效。據試驗,用100單位硫脲嘧啶藥液在夏伐前進行噴霧,對萎縮型萎縮病也有療效。
[1]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蠶桑研究所.桑樹栽培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78.
[2]中南林學院.經濟林病理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6.
[3]張素敏,劉春雨,徐少鋒等.園林植物病害發生與防治[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4.
[4]伊建平,賀杰,單長卷等.常見植物病害防治原理與診治[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2.
[5]陳延熙.植物病害的發生和防治[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