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小余
(四川省農業廳,四川 成都 610041)
2016年四川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情況通報
肖小余
(四川省農業廳,四川 成都 610041)
2016年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和高度重視下,全省農業系統認真貫徹落實“四個最嚴”總要求,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標準化生產和執法監管兩手硬,不斷創新監管機制,努力提升監管能力,切實履行監管職責,有力確保了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2016年,全省蔬果茶、肉蛋奶、蜂蜜、魚等大宗農產品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99.6%,快速抽檢合格率99.9%,未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繼續保持平穩向好態勢。

2016年四川省農業廳組織8個省級、21個市州級和30個縣級農產品檢測機構對全省蔬果茶、肉蛋奶、蜂蜜、魚等農產品和農藥、獸藥、飼料等農業投入品以及農產品產地環境進行了監測。
1.1 農產品監測 監測農產品2.4萬批次(個),其中,例行監測蔬菜、食用菌、水果、茶葉等種植業產品樣品7 890個,合格率99.5%,肉、蛋、奶、蜂蜜等畜禽產品5 185批次,合格率99.6%,鯽魚、鋰魚等水產品樣品1 000個,合格率99.9%;監督抽查各類農產品樣品2398個,檢出并依法查處不合格產品10個;專項監測茶葉、草莓、蜂產品、水產品等樣品1357個;縣域監測蔬果、肉蛋奶樣品6183個。組織市縣快速抽檢各類農產品452.91萬批次(個、頭、份),其中,蔬菜、水果農藥殘留38.11萬個,合格率99.9%;豬牛羊尿液中“瘦肉精”413.37萬頭(份)、生鮮乳中三聚氰胺和黃曲霉毒素8 677批次,合格率100%;水產品中氯霉素、孔雀石綠等5669個樣品,合格率100%。
1.2 農業投入品監測 抽檢各類農業投入品10 743批次(個),其中獸藥915批次、農藥563批次、飼料2 781批次、種子6357個、肥料127批次。
1.3 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 監測“三品一標”農產品產地環境61萬畝(1畝=667平方米,下同),在21個典型縣(市、區)開展耕地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試驗示范及產地環境長期定位監測,新增25個國家級耕地質量監測點和10個農產品產地環境長期定位監測點。根據監測結果,及時組織專家會商,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評估分析、跟蹤溯源、依法查處,定期專報通報,有效防范和遏制了風險隱患。
2016年初,四川省農業廳聯合公安、工商、質監等8部門召開全省農資打假暨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行動視頻會議,大規模開展禁限用農藥、獸用抗菌藥、“三魚兩藥”、生豬屠宰“掃雷”行動、“瘦肉精”、生鮮乳和農資打假等7個專項整治行動。全省共出動執法人員52.7萬人次,檢查生產經營單位24.1萬家次,查辦案件2 245起,移送司法機關23件,收繳假劣種子、農獸藥、飼料、肥料194.1噸,挽回經濟損失4 967萬元,有效遏制了各類農產品質量安全違法行為的發生。全省農資經營門店標簽售前查驗制、購進備案制、銷售臺賬制、索證索票制、公開承諾制、抽檢通報制和問題約談制等進一步落實,高毒農藥登記繼續保持零增長,生鮮乳收購站管理規范有序,“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違禁物質均未檢出。全省共免疫畜禽16.8億頭(只、羽)次,產地檢疫畜禽2.73億頭(只、羽),無害化處理病死豬70.95萬頭,基本完成生豬定點屠宰資格審核清理,取締關閉不合格企業1160家,現存企業1816家。
3.1 不斷完善適應現代農業產業的標準化體系,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行標準化生產。全省現行農業地方標準達到923項,家庭農場發展到28585家,農民合作社增至63276個。建成現代經濟作物產業標準化基地222萬畝,部省級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達到906個,部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234個。
3.2 大力推廣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開展“農藥減量增效”和“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技術覆蓋率達25.8%,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36%,農藥利用率38.2%,化肥使用量增長率控制在0.7%以內。
3.3 狠抓品牌創建,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建成綠色食品原料基地1834萬畝,有機農產品原料基地167萬畝。148個縣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整體推進工作,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5 715.6萬畝,無公害畜產品基地695個,無公害水產品基地311個;認證登記“三品一標”農產品5467個,居全國前列,西部第一。大力培育“天府龍芽”、“四川泡菜”等省級區域品牌,一批川產特色農業品牌在全國影響力與日俱增。
4.1 深化監管示范縣創建 新認定成都市等4個市、成都市龍泉驛區等39個縣(區)為第三批四川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縣,累計認定省級監管示范市5個、示范縣72個。農業部命名成都市和綿陽市安州區、西充縣、蒼溪縣、鄰水縣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縣);經遴選,推薦廣元市、德陽市旌陽區等10個縣為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縣)創建試點單位,示范引領面進一步擴展。2016年全國“雙安雙創”工作現場會在成都召開,汪洋副總理出席會議并講話。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得到與會領導和參會代表的一致肯定。
4.2 推進現代信息技術應用 充分運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先后建成并運行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動物及動物衛生監管、檢驗檢測協作、網格化移動監管等業務系統。以縣域為單位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和水產品質量安全產地準出與可追溯示范建設。全省135個縣、2 128家生產經營主體進駐省級追溯平臺,累計使用追溯碼2億張,接受消費者查詢343萬人次。畜禽標識及動物產品可追溯體系年均使用追溯標識7100余萬套。115家獸藥生產企業實現產品賦二維碼出廠、上市銷售。建設動物及動物產品檢疫合作證明電子聯網出證點4 519個,成功打造“成都智慧動監”模式。21個市州、15個縣部署檢驗檢測協作系統。成都、廣元等地試點網格化移動監管系統。
5.1 “監管、檢測、執法”三大工作體系基本健全以機構改革為契機,強化市縣監管機構人員的配置和能力建設,補充鄉鎮監管技術人員,配備村組協管員,初步建成省市縣鄉村“五位一體”技師安全監管和協管隊伍,配備專兼職監管人員4.8萬余人。市縣均成立農業綜合執法機構,配置執法人員2415名,配備執法車輛、取證和速測設備1603臺套。建設8個部省級、21個市州級和158個縣級農產品質檢中心(站),認證68個,實驗室總面積10.3萬余平方米,檢測設備10 024臺(套),可檢類別涵蓋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產品及農業投入品、產地環境等,可檢項目涵蓋農獸藥殘留、違禁物質、重金屬含量及品質等。
5.2 政府屬地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和生產主體責任基本落實 2016年省政府在遂寧召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會,繼續推動政府屬地責任落地,全省基本形成“行政首長統籌,分管領導主抓”工作格局??h、鄉、村三級監管責任體系基本健全,初步實現“村有人看、鄉有人管、縣有人查”。生產主體主動落實法定責任,推行生產管控、生產記錄、包裝標識等內控措施,逐步實現由被動監管向行為自律的根本性轉變。
5.3 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機制基本形成 2016年省財政投入1億元資金用于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市州平均投入80萬元,74.7%的涉農縣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平均投入33萬元,鄉鎮逐步落實專項經費,重點村(社)每月落實協管員補助100~300元不等,保障監管服務工作。
5.4 宣傳培訓進一步加強 將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和基本知識納入基層農技人員、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產業扶貧技術培訓和現代青年農場主調訓范疇,各地深入開展各類農產品質量安全培訓5977場次,發放明白紙、光盤、書籍等宣傳資料232萬份,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四川省農業廳制作并廣泛播出公益性廣告和公益性宣傳片,發放宣傳冊,在四川農村日報開辟《捍衛田間守護舌尖》專欄,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網設立《專家視點》欄目,舉辦農產品質量安全實驗室公眾開放日暨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有獎競答活動,正面宣傳我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引導消費者科學理性看待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消費者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和消費信心逐步增強。
2017年,我們將繼續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現代農業建設的關鍵環節和重要任務,堅持以綠色發展為引領,以滿足安全、優質、營養、健康消費需求為導向,堅持“產出來”“管出來”兩手抓,大力推進產地環境治理、投入品管控、農業標準化、農產品追溯、質量安全縣創建、監管體系隊伍建設,切實保障農業產業健康發展和公眾“舌尖上的安全”?!?/p>
專家呼吁:H7N9不是由家禽傳播到人地方政府應加強活禽市場常態化管理
2017年1月以來,人感染H7N9流感病例有所增加,以浙江、湖南等省較為集中。由于“H7N9禽流感”的錯誤命名仍然出現在一些媒體的報道中且被過度渲染,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關閉活禽市場等做法,使家禽行業的生產、銷售受到影響,出現了禽產品價格銷量下降,活禽滯銷壓欄等現象,家禽行業再次遭受打擊,且尤以依賴活禽交易的黃羽肉雞產業損失較為嚴重。對此,中國畜牧業協會非常重視,積極了解會員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并及時反饋至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內相關專家也對H7N9流感形勢及防控技術問題提出了指導性意見。
第一,國家流感參考實驗室檢測表明,人感染H7N9病毒為偶發、散發型,沒有足夠證據證明“病毒是通過家禽直接傳播給人”,養禽場未檢出H7N9流感病毒。因此,我們再次強調將H7N9命名為禽流感是錯誤的。
第二,國務院關于研究防控人感染H7N9有關工作的會議紀要曾指出,“同意媒體在報道中使用H7N9、H7N9病毒等簡稱”。中宣部也從宣傳角度提出,媒體需按世衛等國際組織的相關建議,提法為H7N9病毒,而非H7N9禽流感。
第三,一些地方政府積極應對人感染H7N9流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我們建議政府要從長遠計,開展科學檢測監測,規范活禽市場運營,加強活禽市場常態化管理,讓廣大從業者對國家政策形成穩定預期,合理安排生產經營。
眾所周知,H7N9流感事件曾在2013~2014年第一季度給家禽行業造成無法挽回的巨大損失。各級政府及行業同仁為挽救家禽業做出了很多努力,對此,全社會已有共識。因此不應再讓H7N9事件對家禽行業繼續造成傷害。
鑒于國務院、中宣部已經對媒體在報道這類病例時應使用的稱謂做出了明確指示,中國畜牧業協會及家禽行業全體從業人員衷心希望:各類媒體應落實國務院及中宣部精神,對此類報道謹慎用詞,只使用H7N9、H7N9病毒等簡稱,不再使用“禽流感”一詞,不做過度宣傳。同時,希望各地方政府加強對活禽市場的日常管理,安排定期休市,認真消毒防疫,嚴格落實各項食品安全規章制度,加快促進黃羽肉雞行業向“規模養殖、定點屠宰、冷鏈運輸、冰鮮上市”轉型。
(來源:中國畜牧業協會禽業分會)■
R195.1
C
1001-8964(2017)03-0009-03
2016-12-27
肖小余,四川農業廳黨組成員、總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