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清末民初西方傳教士在康區的文化活動相關學術資源研究

2017-04-12 04:13:27胡立耘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云南昆明650091
山東圖書館學刊 2017年2期
關鍵詞:研究

胡立耘(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云南昆明 650091)

學術論壇

清末民初西方傳教士在康區的文化活動相關學術資源研究

胡立耘
(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云南昆明 650091)

清末民初,一批西方傳教士進入康區,在他們以西方視角對康區進行多方位考察,開展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將西方的學術方法帶入了中國,間接或直接地產生了大量學術研究成果,客觀上推動了中外學界對康藏文化的研究。在康藏文化研究深入開展的今天,有必要對相關的資源進行系統整理和專業化保存,以開發、利用這筆難得的文化遺產。

清末 民國 傳教士 康區 康藏文化

康區地處青藏高原與云貴高原之間,包括今四川省甘孜州、西藏昌都、青海省玉樹州和云南省迪慶州等地,又稱康藏地區。清末,《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煙臺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為海外傳教士自由進入藏區提供了依據,加之康區是藏族、羌族、彝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多元文化交融,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相對薄弱,導致了康區從清末到民國,成為傳教士設立教區的重點區域。傳教士在該地區傳播宗教、進行思想教化的同時,還勘探資源,收集情報,搜刮財富,拓展勢力,意在為殖民計劃打基礎。但是,外來傳教士也帶來了西方學術理念和科學研究方法,他們在康區的文化活動,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客觀上對康區文化的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

1 清末民初傳教士在康區的文化活動

在清末民初活動于康區的傳教士中,不乏在文化上作出突出貢獻的人,他們多受過高等教育,有些還是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巴黎亞洲研究學會會員、法蘭西科學院院士,有的具有探險經歷,有的具有從醫資格,有的具有博物學知識,因而在歷史、考古、民俗研究,乃至地圖測繪、田野調查、動植物觀測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學術素養和專業水準。

較早進入康區的傳教士有:法國遣使會傳教士古伯察(Evariste Régis Huc,1813-1860)與秦噶嗶(Joseph Gabet)于1846年1月到達拉薩,被駐藏大臣琦善奉命逐出西藏,從四川解往廣州、澳門,古伯察將其蒙古—西藏—打箭爐—廣州的沿途經歷、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其中包括康區的藏民信仰、生活方式及山川風貌、社會經濟等。[1]巴黎外方傳教會教士羅啟楨(Renou,Charles Rene Alexis)1846年與蕭法日(Jean-Char les Fage)首次進入滇藏邊地,進抵巴塘、芒康、潛入昌都,受阻后被解送四川、回廣東,后改名羅勒拿,入藏傳教,1861年與蕭法日等到巴塘、昌都、芒康等地活動,1862年初在鹽井附近的博木噶建立教會,1864年4月退到四川邊地巴塘,轉向西藏東部邊緣地帶的藏區活動。此后,法國傳教士在康區活動頻繁。1952年初,法國天主教傳教士克里克(Nicolas Michel Krick,1819-1854)考察瓦弄和察隅等地,試圖發現印度到川、滇康區的路線,1854年被殺,其著作《旅藏紀實》記載了他在康區的經歷。巴黎外方傳教會的德格定(Auguste Desgodins,1826-1913)1855年入華,1860年抵達巴塘;在西康傳教58年,多次在巴塘、昌都、芒康等地活動;1861年8月5日,與杜多明從芒康出發,取道察木多,前往拉薩被拒,被送回芒康;1862年6月與羅啟禎從芒康出發前往拉薩,被藏方官員阻止,返回博木噶;他編制了藏-法-拉丁語詞典、藏法字典、藏語文法等書,并繪有西藏的地圖發表在 Bulletin de la Société de géographie Aout(1879);其弟根據他的書信整理出版了《1855-1870 年的西藏傳教區》,勾勒出期間巴黎外方會傳教士的在藏活動,并從地理、政治與行政、人口、宗教、文學、工業與各類藝術、商業等方面對藏族地區的介紹,描述了巴塘傳教點的情況;1913年的《通報》(T’oung Pao)列出了德格定的著作目錄。法國天主教遣使會傳教士讓·皮爾埃·阿曼德·戴維(Fr Jean Pierre Armand David ,1826-1900,又名大衛、譚衛道)1862年赴中國收集動植標本及地質和古生物學方面的標本并運到巴黎,1869年開始在川藏收集了許多當時不為學界所知的動植物,尤其是在四川寶興縣鄧池溝發現大熊貓,通過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新聞簡報為西方所知;他曾在巴黎舉辦展覽會,宣揚其成果。巴黎外方傳教會傳教士倪德隆(Pierre-Philippe Giraudeau,1850-1941)1878年起在康定、瀘定等地大量購置土地、修建教堂,創辦拉丁學校和修道院,深入研究康藏歷史、文化,開辦了大量文化教育事業,曾任天主教康定教區主教(1901-1936),編撰了《拉丁語-藏語文法》《拉丁語-藏語詞典》《法語-藏語口語詞典》等詞典。巴黎外方傳教會傳教士華朗廷(Pierre-Sylvain Valentin,1880-1962)1905年到中國藏區傳教,1926年被任命為打箭爐代牧區輔理主教,1930年兼任打箭爐代牧區云南鐸區總司鐸,駐扎云南省德欽縣茨中教堂,曾任天主教康定教區主教(1936-1962),在康定開辦教會印刷所,印行多種文種的資料,包括藏、拉丁、法、英等。出版藏文文法、藏文字典、藏文讀本,及新舊約全書的藏文本,并創辦了康化小學。巴黎外方傳教會傳教士古純仁(Francis Goré,一譯古德諾)1907 年秋入藏,1936年9月起任打箭爐代牧區云南鐸區總司鐸,在康區傳教30年,撰書概述藏地文化,其書較早地被我國學者翻譯介紹。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美加澳等西方國家傳教士開始大批進入康區。如,英國內地會女傳教士戴如意(Annie Royle Taylor,1855-1922)1886年到蘭州傳教,1889年9月進入青海,向拉薩方向行進,至西藏那曲時受阻,被迫折向打箭爐,1893年4月12日到達打箭爐,在當地法國傳教士的協助下離開中國回到英國。加拿大基督會女傳教士芮哈特(Susie C.Rijnhart,1868-1908,又名凌蘇珊)1894年進入藏區,1904年3月至打箭爐傳教。美國基督會傳教士史德文(Albert Shelton,1875-1922)1904年3月至打箭爐傳教,1908年6月進入巴塘,曾與浩格登牧師等在巴塘修建教堂、醫院、孤兒院等,開展醫療及慈善活動,并大面積從美國引進蘋果樹。[2]他們都有文字記述了他們的康區經歷。美國基督會傳教士浩格登(James C.Ogden,1877-1929)1905年到達上海,經四個月的訓練后到打箭爐,后與史文德醫生夫婦至巴塘傳教,深入了解了康藏地區的社會生活和文化,運用攝影的方法記錄下了很多寶貴的關于康藏習俗的圖片資料。[3]澳大利亞內地會傳教士葉長青(James Huston Edgar,1872-1936)1902 年至1935年間,數次前往理塘、巴塘等地進行考古和民族調查,研究涉及嘉絨藏區、西藏的宗教觀念比較、藏族僧侶、節慶、藏族照明材料、藏區地理白石崇拜信仰、華西語言變遷等各種主題,主導創辦了華西邊疆研究學會(West China Border Research Society),并任榮譽主席;是多產的學者、權威的地理學家、探險家。英國內地會傳教士陶然士(Thomas Torrance,1871-1959)1896-1934年間曾在四川傳教,調查和收集墓葬殉葬品,為華西協和大學博物館系統的收集奠定了基礎;曾多次赴康巴藏區進行考古和民族調查,在宗教學、考古學、民族學,尤其是羌族研究方面作了深入探究 ,是“華西邊疆研究學會”的主要成員之一。[4]美國浸禮會傳教士葛維漢(David Crockett Graham,1884-1961)1911年來華,在宜賓傳教20年,后在華西協和大學教書至1948年退休;[5]他在四川及康藏地區,領導了14次探險,對羌族地區、嘉絨藏族地區、川南苗族進行了考察;研究領域包括苗族(川南)及藏、羌、彝族的人類學研究,考古、探險、博物收藏等;華西協和大學研究所曾以他的名字命名為David Crockett Graham Library;[6]1932-1941年任華西協和大學考古、藝術與民族學博物館(the Museum of Archaeology,Art and Ethnology of the 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館長,在語言學、民族學、考古學、博物學等領域作出了杰出貢獻。美國浸禮會傳教士戴謙和(Daniel Sheets Dye,1884-1977)1906年入川,1910-1949年在華西協和大學任教; 1914在華西協和大學籌辦博物部,為“華西邊疆研究學會”的主要成員之一,潛心尋訪巴蜀古跡,發掘遺址、古墓,對華西的窗格設計及民族服飾等開展深入研究。*以上資料依據本文2.2.3中所提及的多篇論文整理。

整體來看,清末民初康區西方傳教士的文化活動具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1)深入康區,有的居住長達近60年,融入本地生活,與本土民眾交互密切,見證了當時的重大歷史事件,對當地產生了深刻而長久影響。

(2)以游記、日記、書信、報告、通訊、研究論文及照片等方式,以直觀的田野考察的方法,形成了西方視點下的文化記錄,涉及地貌、交通、山川、水文、氣候、湖泊、物產、動植物資源、城鎮、村落和政治制度和藏、彝、羌、苗、漢等民族的語言、族源、人種體質、民情風俗、文化藝術、原始宗教與儀式、宗教特點及變遷、住宅建筑、集市貿易等多方面,在宗教研究、區域歷史研究、民族研究領域積累了豐富的原始資料。

(3)采集動植物標本、民族文獻及民族生產生活實物、考古文物等,保留下珍貴的資料。

(4)組建探險隊或為探險者進入康區提供支持,對山川地貌、河流源流、道路、城市、駐兵、礦產資源等進行了全面探測。

(5)在康區的語言學、人類學、民俗學、宗教學、考古學、博物學、生物學、地質學、邊疆歷史地理等方面進行了開創性研究,有些傳教士將康區研究作為畢生的研究課題,在回國后還有后續研究成果出現。

(6)組建研究機構,引入科學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活動,帶動和引發了本土學者的研究,為20世紀上半葉的康區研究打下了基礎。

(7)開展教育事業,開辦了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各層次的學校,造就了一批本土知識分子,促進了康區文化教育的發展。

(8)興建醫院,引進西醫,在破除迷信,改善不健康的衛生習慣、生育習俗,普及醫療知識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2 清末民初康區傳教士的學術影響

2.1 激發了康區本土對康藏文化的全面研究

除了傳教士的研究形成了一批有價值的成果外,更重要的是,20世紀上半葉,西部唯一的一所由基督新教創立的教會大學——華西協和大學的成立,吸引了大批海外學者,與本地學者合作開展學術研究。在葉長青、葛維漢、戴謙和、陶然士等傳教士的積極努力下,發起成立華西邊疆研究學會(West China Border Research Society),發行英文刊物《華西邊疆研究學會雜志》,建立了考古與民俗博物館等,積累了豐富的文獻資料和實物資料,開啟了華西學派,推動了西南地區科學研究的發展,在開辟西南考古學、西南民族學研究方面有奠基之功,為本土學者如任乃強、李安宅、聞宥、呂叔湘、譚其驤、謝國安、王文萱、劉恩蘭、凌純聲、馮漢驥等開展民族學研究、語言學研究、邊疆地理研究、考古研究等打下了基礎。

同時,西方的侵略與思想奴役激發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愛國熱情,促進了本土知識分子積極開展藏學研究和康區邊疆史地研究。如西陲文化院對包括康區在內的藏族文化的研究和對西方藏區探險文獻的翻譯。[7]尤其是1946年任乃強先生在四川大學任教,組織并發起康藏研究社,自費主編出版了專業刊物《康藏研究》,該刊共出版了29期(1946年7月至1949年9月),發表文章65篇之多。[8]其中,翻譯、學習西方傳教士的研究成果,是本土研究發軔期不可或缺的一環,例如,四川大學教授李思純(即李哲生)翻譯了古純仁的《川滇之藏邊》的大部分篇章,陸續發表于《康藏研究》(第15-23期,第26-29期,1947.12-1949.8),另有張鎮國、楊華明翻譯了古純仁(即古德諾)的《旅居藏邊三十年》連載于《康導月刊》第5卷第6-11期,第6卷第1期(1943.10-1944.7)。此外,芮哈特的《與西藏人同居記》也被翻譯出版(王綬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

2.2 為西方了解、研究康藏文化搭建了第一座橋梁

清末民初康區西方傳教士的研究工作通過出版、報告會、巡展等多種形式,在西方社會廣為傳播,是當時西方了解康藏文化的主要途徑,為西方了解、研究康藏文化搭建起第一座橋梁。

清末民初,到康區的傳教士們出版了一些有價值的與康區有關的圖書。如古伯察(Evariste Régis Huc)*Voyage au Tibet(Paris:Plon,1926)、Souvenirs d’un voyage au Thibet,1844-1846(Paris:Club des libraires de France ,1954),英文版Recollections of a journey through Tartary,Thibet,and China,during the years 1844,1845,and 1846(tr.by Mrs.Percy Sinnett.London:Longman,1852)、The Chinese empire:forming a sequel to the work entitled“Recollections of a journey through Tartary and Thibet”(tr.by J.Sinnett.London:Longman,Brown,Green and Longmans,1855)、Lamas of the Western heavens(London:Folio Society,1982)、Christianity in China,Tartary and Thibet(New York:D.& J.Sadler,1857.)、德格定(Auguste Desgodins)*La mission du Thibet de 1855 a 1870,comprenant l’expose des affaires religieuses,et divers documents sur ce pays,accompagnee d’une carte du Thibet;d’apres les lettres de m.l’abbe Desgodins(by C H Desgodins;Auguste Desgodins.Verdun,C.Laurent,1872)、Essai de grammaire Thibe taine:pour le langage parle avec alphabet et prononciation(Hong Kong:Imprimerie de Nazareth,1899)、Le Thibet d’apres la correspondance des missionnaires(by C H Desgodins;Auguste Desgodins.Paris,1885)、Dictionnaire Thibetain-Latin-Franc ais:par les missionnaires catholiques du Thibet(Hongkong:Imprimerie de la Société des Missions Etrangères,1899)、克里克(Nicolas Michel Krick)*Relation d’un voyage au Thibet en 1852 et d’un voyage chez les Abors en 1853(Paris:A.Vaton,1854)、Le chercheur d’or et le missionnaire:leurs aventures leurs epreuves et leurs succes(by Pierre Jalbaud;Krick,L’abbé.Lille:Maison Saint Joseph,1901)、戴維(Fr Jean Pierre Armand Da-vid)*Journal d’un voyage dans le centre de la Chine et dans le Thibet oriental(Paris,1872-74)、Memoire presente au Congres scientifique international des catholiques tenu a Paris en 1888(La Faune chinoise,M.l’abbé Armand David.Paris:aux bureaux des“Annales de philosophie chrétienne,1889),Natural history of north China,with notices of that of the south,west,and north-east,and of Mongolia & Thibet(Shanghai,1873)、Abbe David’s diary:being an account of the French naturalist’s journeys and observations in China in the years 1866 to 1869(Tr.by Helen Morgenthau Fox.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9)、Natural history of north China,with notices of that of the south,west,and north-east,and of Mongolia & Thibet(Shanghai,1873)、倪德隆(Pierre-Philippe Giraudeau)*Grammatica Latino-Thibetana ad usum alumnorum missionis Thibeti(Hongkong,Typis Societatis Missionum ad Exteros,1909)、Grammatica latino-thibetana(Hongkong:Societatis Missionum ad Exteros,1909)、Dictionarium Latino-Thibetanum ad usum alumnorum Missionis Thibeti(Hongkong: Typis Societatis Missionum ad Exteros,1916)、古純仁(Francis Goré)*Notes sur les marches tibétaines du Sseu-Tch’ouan et du Yun-nan(Hanoi:s.n.,1923.)、 Trente ans aux portes du THibet interdit:1908-1938(Hong-Kong:Imprimerie de la Socieété des missions étrangeères,1939)等的法文版及英文版著作,戴如意(Annie Royle Taylor)的日記*My Experiences in Tibet(The Scottish Geographical Magazine Vol X,Jan 1894)、Pioneering in Tibet(London:Morgan and Scott,1898)、My diary in Tibet(in W.Carey;Annie R Taylor.Travel and adventure in Tibet,including the diary of Miss Annie R.Taylor’s remarkable journey from Tau-chau to Ta-chien-Lu through the heart of the Forbidden Land(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1902)、芮哈特(Susie C.Rijnhart)的游記*With the Tibetans in Tent,and Temple(Chicago:Fleming H.Revell Co.,1902)、史德文(Albert Shelton)對在康區傳教的記錄*Pioneering in Tibet:Personal record of life and experience in mission fields(New York:Fleming H.Revell Company,1921)及其妻子(Flora Favia Beal Shelton)對他們在康區傳教生活的描述*Albert L.Shelton:martyr missionary of Tibet(By Floyd L.Carr; Flora Favia Beal Shelton.New York:Baptist Board of Education,Dept.of Missionary Education,1929),等。浩格登(James C.Ogden)留下了大量照片,今存800多張反轉片,為Jacqueline Darakjy 所發現,主題是記錄康區風土人情、生活習俗、邊遠角落的人們的習慣、風俗、禮儀、行為,有戎裝的官軍、藏族僧侶,以及浩格登夫婦周圍的朋友、家庭、同事和教眾的照片,難能可貴的是,這些照片不是一個他者的、旅行者的視角,而是懷著愛心與接納的情感深入地結合了其自身和周圍的人們的真實狀態;[9]葉長青(James Huston Edgar)出版著作多種,*The Marches of the Mantze(London:M organ& Scott,Ltd.,1908)、The Land of Mystery,Tibet(Melbourne,Australia:China Inland Mission,ca.1930)、The Land of the Migrating Blacks(Chengtu,China:Canadian Mission Press,between 1930 and 1935)、English-Giarung Vocabulary(Chengdu,China,Harvard-Yenching Committee of the 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1934)、The Marches of the Mantze(London:China InlandMission,1908)并發表學術論文、傳教報道、評論、游記及詩歌共152篇;[10]陶然士(Thomas Torrance)出版了與康區歷史與傳教情況有關的著作,*China’s first missionaries,ancient Israelites(London,Thynne & Co.,1937)、The early history of Chengdu:from the Chou to the close of the Shuh Han dynasty(Chengtu,Szechwan:Canadian Methodist Mission Press,1916)、Conversion stories of Chinese christians:missionary of the gospel in Chengdu,Sichuan,China,1896-1935[Edinburgh:s.n.,19--]發表論文多篇;葛維漢(David Crockett Graham)的著作涉及對康區的民間文化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研究,*Songs and Stories of the Ch’uan Miao(Washington DC:Smithsonian Institution,1954)、Religion in Szechuan province,China(with twenty-five plates(Washington DC:Smithsonian Institution,1928)、Folk Religion in Southwest China(with 28 plates)(Washington:Smithsonian Institution,1961)、Ch’uan Miao studies(Bellingham,Wash.: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1978)、The Customs and religion of the Ch’iang(Washington:Smithsonian Institution,1958)并發表了近百篇相關論文;戴謙和(Daniel Sheets Dye)除了發表多篇相關論文外,還著有研究民間窗楹裝飾的專著。*A grammar of Chinese latti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7),后以Chinese lattice designs 為書名出版(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1974)。

傳教士們在The Chinese Recorder(《教務雜志》)、Journal asiatique(《亞洲學報》,巴黎亞洲學會會刊)、Bulletin de la société de Géographie(《地理學會會刊》)、Revue Indochinioise(《印度支那集》)、The Geographical Journal(《地理雜志》)、Journal 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皇家亞洲學會華北分會雜志》)、Scottish Geographical Journal(《蘇格蘭地理雜志》)、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中國地質學會志》,以英文為主,德、法等文次之)、Smithsonian Miscella-neous Collections(《史密森學會雜編》,由美國國立博物館,即史密森學會出版)等刊物中,留下了許多有關康藏文化的研究論文、報告和圖片資料。尤其是1922年發行的Journal West China Border Research Society(《華西邊疆研究學會雜志》),到1946年結束,共16卷20冊,刊載論文300多篇,涉及西南人類學、民族學、宗教學、歷史學、生物學等方面,許多成果與康藏地區有關。其中,葉長青、葛維漢、陶然士、戴謙和等是該刊的主要撰稿人,發表了大量文章。《傳信會年鑒》(Annales de la propagation de la foi)、《遣使會年鑒》(Annales de la congrégation de La Mission)、《西藏主教年度報告》(Rapport annuelle des eveques de Thibét)、《天主教傳教會周刊》(Les mission catholiques)、《華西教會月報》(West China Missionary New)、康區外國教會辦的法文版《西藏回聲報》《崇真報》等教會出版物也刊有康區風俗、文化等方面的資料。這些文獻涉及康區地貌、交通、氣候、物產、資源、城鎮、村落,以及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民情風俗、文化藝術、宗教信仰等各個方面,為西方了解康藏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傳教士在回國過程中還常舉行報告會、展覽會,在匯報傳教活動的同時,從地理、政治、人口、宗教、文學、藝術、工業、商業等方面介紹所在地區,增進了西方對康藏文化的了解。同時,傳教士們編輯、印行了多部藏語詞典和語法書,包括拉丁語、英語、法語等語種與藏語的雙語字典,為西方的藏學研究打下基礎。

傳教士們的研究成果得到西方社會的關注,吸引了更多的探險者、學者赴康區探險和研究,這些探險者和學者在康區的活動,也得到了傳教士的有力幫助。例如,古伯察的《韃靼西藏旅行紀》被譯成多國文字,得到普遍關注,俄、法、英、德、比、美、日等國的探險家和傳教士據此探訪其曾到過的路線。[11]1868年4月英國探險家庫柏(Thomas Thornville Cooper,1839-1878)進入康區,是第一個從四川試圖進入西藏的歐洲人,盡管并沒有成功入藏,但對川滇藏交匯地區的文化、歷史、地理、川藏邊茶貿易等進行了考察,其考察曾得到在當地的法國傳教士的熱情接待與幫助,所出版的著作*Journal of an overland journey from China towards India:the plains of Hoopeh(Calcutta:Office of Superintendent of Government Printing,1869)、Travels of a pioneer of commerce in pigtail and petticoats,or,An overland journey from China towards India(London:John Murray,1871)、The Mishmee Hills;an account of a journey made in an attempt to penetrate Thibet from Assam to open new routes for commerce(New Delhi:Mittal Pub.,1873)可與傳教士古伯察的研究相映證。1877年,吉爾(William John Gill,1843—1882)考察四川、西藏,出版的作品中記載了考察經歷及當時傳教士在藏區的活動情況。*The River of Golden Sand:being the narrative of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and Eastern Tibet to Burma(Condensed by Edward Colborne Baber.London :John Murray,1880)吉爾也曾與在康藏地區的天主教傳教士交流并得到資金及信息等多方面的資助。

2.3 引發了當代對傳教士與康藏文化關系的深入研究

William Carey的著作Travel and Adventures in Tibet(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1902)中,指出傳教士是西方開展藏族文化研究的最早的學者,尤其提到了羅勒拿和德格定的貢獻。國內最早研究包括傳教士在內的西方人士對康藏地區的考察的文章之一是徐爾灝的《青康藏新西人考察史略》(國立中央大學理科研究所地理學部叢刊,第八號,1945)。將近一個世紀過去后,在20至21世紀之交,中外學界開始重新評價和認識其貢獻,康區西方傳教士與康藏文化的關系研究掀起了一個新高潮。

2.3.1 西方的相關研究

在西方,介紹藏區和研究藏區的西方文獻如 Alex Mckay的TibetandtheBritishRaj:thefrontiercadre,1904-1947(Richmond,Surrey:Curzon,1997)、HistoryofTibet(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Curzon,2003),都有專門討論傳教士在康藏地區的相關研究,Steven J 的ContemporaryTibetanliterarystudies:PIATS2003:Tibetanstudies.(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ibet Studies,Seminar),Derrek J.Waller的Thepundits:BritishExplorationofTibetandCentralAsia(Lexington,Ky.: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1990)等也涉及相關內容。還有學者對康藏文化有關的傳教士進行了相關專題研究,如L.Petech 的China and the European Travelers to Tibet,1860-1880(T’oung Pao,1976,62(4-5),中譯本見:伯戴克著.曾毓敏譯,李有義校,中國與去西藏的歐洲旅行者(1860-1880).民族研究譯文集,第九輯)、Jacqueline Thevenet的Lelamad’occident:EvaristeHuc,1813-1860:deFranceenTartarieetduTibetenChine(Paris:Seghers,1989,中譯本為:雅克玲·泰夫奈著.耿昇譯.西來的喇嘛.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并且出現了對某個傳教士進行專門研究的書籍。如Gaston Gratuze的Unpionnierdelamissiontibétaine:LepéreAugusteDesgodins(1826-1913).(Paris:Apostolat deséd.,1968)對德格定的研究和資料整理、Hartmut Walravens的DavidCrockettGraham(1884-1961)aszoologicalcollectorandanthropologistinChina(Alexander Wetmore Wiesbaden:Harrassowitz,2006)對葛維漢在中國的動物收集和人類學研究進行介紹,Valrae Reynolds的JourneytoTibet:oneman’sexperience,1904-1922:photographsfromtheDrAlbertL.Sheltonarchive(In:The museum-New ser.,vol.24,nos.2 & 3(spring-summer 1972).p.11-59)對史德文醫生檔案中照片的整理與研究; Douglas A.Wissing的PioneerinTiet:thelifeandperilsofDr.AlbertSheltoon(New:Palgrave Macmillan 2004)對史德文醫生在康區生活的研究,Juliette Buzelin的Tibet,terrepromise:lejournaldevoyagedeNicolasKrick,missionnaireetexplorateur:(1851-1852)(Paris:églises d’Asie,DL,2001)對克里克在康藏的經歷的研究,等。Nicolas Standaert主編的HandbookofChristianityinChina:1800tothepresent(Leiden,NL:Brill,2010)為了解1800至今基督教在中國的狀況提供了全面指引,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涉及晚清與民國時期康區的傳教士情況的資源。

2.3.2 相關成果的翻譯

在中國,一些傳教士的游記和相關研究成果被陸續翻譯出版。例如,戴如意的《藏中行:一個女基督徒的日記》(孫子和譯.臺北:臺灣商務,1989)、古伯察的《韃靼西藏旅行記》(耿昇,譯.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葛維漢民族學考古學論著》(李紹明,周蜀蓉選編.成都:巴蜀書社,2004)、徐維理(William G Sewell)的《龍骨:一個外國人眼中的“老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4)等。

2.3.3 國內相關研究論文

在研究論文方面,以往多從清算傳教士罪行的角度出發,如《美帝國主義傳教士在西康巴塘的侵略活動》(傳方,辛可.人民日報,1951.08.14)、《帝國主義對藏區的文化侵略述評》(朱解琳.西北民族研究,1986 年創刊號)、《帝國主義在康區的侵略活動》(林俊華.西藏研究,1992(3))等。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重新梳理傳教士在康區的活動。研究論文有《外國傳教士在巴塘》(陳乃加初.巴塘志苑,1984(4))、《天主教“西康教區”述論》(冉光榮.康定師專學報,1987(2))、《康區外國教會覽析》(劉君.西藏研究(漢文版),1991(1))、《近代外國傳教士在巴塘的活動》(國慶.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四川藏學論文集.中國藏學出版社,1997)、《十九世紀西方探險家、傳教士在我國藏區的活動》(任真等.甘肅民族研究,1992(4))等。

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研究內容更為多元,既有對康區的外來教會的研究,如《試論清末至民國康區外國教會》(鄧前程.民國檔案,2006(3))、《鹽井天主教史略》(保羅、澤擁.西藏研究,2000(3))、《在羌族地區的外國傳教士》(耿靜.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4));也有對不同地域的外來宗教的傳播研究,如《基督教在四川藏族地區的傳播》(楊健吾.宗教學研究,2004(3))、《近代天主教在康區的傳播探析》(徐君.史林,2004(3));同時,開始對特定的傳教士個人的行為及成就進行深入研究,如《古伯察及其〈韃靼西藏旅行紀〉》(耿昇.西北民族研究,1989(2))、《法國傳教士倪德隆在四川藏區活動考述》(胡曉.宗教學研究,2011(2))、《近代內地會傳教士葉長青與川邊社會》(馮憲華.西藏研究,2110(6))、《葉長青康區宗教文化研究探析》(申曉虎.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葉長青康藏民族學研究綜述》(申曉虎、陳建明.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0))、《法國傳教士古純仁〈川滇之藏邊〉之史料價值——兼論〈康藏研究月刊〉所載外國人對康區的記載》(趙艾東、石碩、姚樂野,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10))、法國傳教士戴維在雅安的科學考察(陳焱.中國天主教,2010(5))等。

還有從文化交互與影響的角度展開研究,如《法國傳教士與法國早期藏族文化研究》(澤擁.中國藏學,2009(2))、《近代早期來華法國傳教士眼中的中國風貌》(何巖巍.文史知識,2006(9))、《近代天主教在川滇藏交界地區的傳播——以“藏彝走廊”為視角》(秦和平、張曉紅.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2))、《從西方文獻看19 世紀下半葉中國內地會在康區的活動及與康藏社會的互動》(趙艾東.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19世紀40-60年代中期法國傳教士“獨占”康區的活動及其影響》(向玉成、肖萍.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等。

2.3.4 相關圖書

目前,國內尚沒有關于康區傳教士研究的專著,散見于以下幾類圖書中:

各地縣志,如《民國鹽井縣志》(劉贊廷.成都:巴蜀書社,1995)、《康定縣志》(四川省康定縣志編纂委員會.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5)、《巴塘縣志》(四川省巴塘縣志編纂委員會.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民國汶川縣志》(祝世德.成都:巴蜀書社,1992)、《汶川縣志》(汶川縣志編纂委員會.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道孚縣志》(四川省道孚縣志編纂委員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丹巴縣志》(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志編纂委員會.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甘孜州志》(甘孜州志編纂委員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理縣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德欽縣志》(德欽縣志編纂委員會.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四川省志·宗教志》(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等。

宗教研究著作,如《中華歸主·中國基督教事業統計1901-1920》(中華續行委辦會調查特委會編;蔡詠春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中國基督教百年史》(湯清.香港:道聲出版社,1987)、《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方豪.北京:中華書局,1988)、《中國天主教傳教史概論》(徐宗澤.上海書店,1990)、《中國天主教編年史》(顧衛民.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中國基督教史綱》(王治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傳教士與近代中國》(顧長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云南天主教》(劉鼎寅、韓軍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云南宗教史》(楊學政.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云南基督教》(冉耀輝、熊國才.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早期傳教士進藏活動史》(伍昆明.中國藏學出版社,1992)、《四川人民反對帝國主義教會侵略》(王家樓.成都:成都電訊工程出版社,1987)、《四川天主教》(劉杰熙.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四川基督敎》(劉吉西.成都:巴蜀書社,1992)、《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區的傳播史》(秦和平.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基督宗教在四川傳播史稿》(秦和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滇黔川邊基督教傳播研究,1840-1949》(東人達.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西藏昌都近代社會研究》(王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等。

相關資料匯編,如:《康區藏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輯要》(趙心愚、秦和平.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清季民國康區藏族文獻輯要》(趙心愚、秦和平.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四川基督教資料輯要》(秦和平,申曉虎.成都:巴蜀書社,2008)、《清代藏事輯要》(張其勤原稿;吳豐培增輯.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清代藏事輯要續編》(吳豐培,張其勤.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四川近代史稿》(何一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清實錄藏族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教務教案檔》(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1981)、《清末教案(第四冊)》(陳增輝主編;耿昇,楊佩純譯.北京:中華書局,2000)、《史料與視界·中文文獻與中國基督教史研究》(張先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中國地方志基督教史料輯要》(張先清,趙蕊娟.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0),以及《甘孜州文史資料》(政協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員會編印)、《道孚文史資料選輯》(四川省道孚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印)、《四川文史資料選輯》(四川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等。

此外,一些翻譯著作也值得重視,如:《基督教在華傳教史》(賴德烈著;雷立柏等譯.香港:道風書社,2009)、《16-20世紀入華天主教傳教士列傳》([法]榮振華,[法]方立中,[法]熱拉爾·穆賽,[法]布里吉特·阿帕烏著;耿昇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法]費賴之著;馮承鈞譯.北京:中華書局,1995)等。

3 傳教士與康區文化研究相關學術資源的保存問題

由上可知,清末民初西方傳教士在康區的文化活動,客觀上促進了中外學術界對康藏文化的研究,并積累了豐富的學術資源,是一筆難得的文化遺產。但是,由于這些資源產生于文化多樣性、環境多樣性極為復雜的地區,涉及眾多語言、民族,且散佚各地,迫切需要系統整理和專業化保存。

3.1 系統調研傳教士與康區文化的資料分布并形成目錄

3.1.1 開發檔案館、圖書館館藏聯合目錄

清末民初康區西方傳教士的檔案包括通信、手稿、報告、已發表的論文或著作、后續的研究成果、相關主題的原始資料等,從一個側面展現了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他們對中國政治、社會、文化、狀況的種種反映。由于傳教士所屬的國家、教會不一,加之來華服務的地點變化不定,使其檔案呈多國家、多地區的分布的狀態。有的在其家鄉或母校、或祖國的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有的在其生活過的康區各地的檔案館、圖書館,有的則可能在研究機構或宗教機構收藏。歐美各國的大學、政府和教會圖書館,我國成都、香港等地的大學檔案館以及國家、省、市各級檔案館等均能發現他們留下的記錄,其中,四川省檔案館、成都市檔案館、重慶市檔案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等收藏較多,例如,四川省檔案館藏有天主教川南教區全宗;華西協和大學的檔案收藏時間范圍為1892-1953年,傳教士們在此留下了眾多的歷史文獻、圖片檔案,以及政治人物、教徒、學生對傳教士的回憶的口碑材料等,廣泛地分布在行政、教學、機構、醫療、宗教等卷宗里,這批記錄傳教士活動的檔案、具有特殊價值的人文檔案,現已成為四川大學的特藏檔案。目前館藏照片有一千三百余張,時間跨度達半個多世紀。[12]這些文字和圖片,除記錄下他們個人生活以及家庭生活外,還有其他重要的歷史記載,如四川政壇變化,西南邊疆民族的民風民情等。康區各地的檔案館中或多或少地藏有相關檔案,阿壩州汶川縣檔案館有陶然士的關于羌族的研究原稿。在四川省圖書館、民族文化宮圖書館、國家圖書館等,也藏有民國時期出版或刊印的康區研究及康區的相關地方志等豐富的文獻資料。

美國的惠特曼學院收藏有21盒葛維漢的檔案,其中包括約400張有關川邊風景、民俗,以及羌族、苗族、藏族和彝族等民族生活的珍貴照片(反轉片),還有包括原始記錄、收集的原始資料、資料參考、論文與專著四大類的文字資料,其中包括少數民族的經文、冥幣、符咒等。[13]在美國斯密森學會的檔案館中,收藏了葛維漢的信件、日記、手繪地圖和許多照片。[14]1968年,美國基督教教會全國委員會(the National Council of Churches of Christ in the U.S.A)啟動了中國檔案項目(The China Records Project),旨在保護赴華傳教士的個人檔案及相關資料,并建設一個赴華傳教士資料的存儲中心,使這些資料可為歷史學者所利用。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于1969年被選為存儲中心,集中保存和接受與中國有關的傳教士的資料。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的Record Group No.16中收藏了陶然士的多種文獻,包括手稿、通訊、作品評價、發表論文的底稿等,還有與羌族研究、在中國的基督教徒等內容相關的原始資料,他的妻子Annie Torrance從1883年到1927年的回憶錄也收藏其中,該回憶錄記錄了陶然士在內地會傳教工作及他們的婚后的經歷。[15]Record Group No.22中,收藏了戴謙和的信件、出版的文獻和未出版的筆記、草稿、隨筆、照片和幻燈片等,其中有戴謙和與其助手所收集的中國西部幾百種窗格、腰帶和陶瓷圖案的圖樣,以及他對這些圖樣進行分類、研究、闡釋圖案的起源和符號意義的手稿;還包括了其妻子(傳教士Jane Balderston Dye)在華西從事教育、鳥類研究和旅游等方面的相關資料。許多照片和幻燈片真實地再現了華西的風景、藝術、服飾和建筑。[16]此外,該圖書館的Record Group No.82收藏了反映多個在中國的傳教士家庭的情況的信件、作品、照片及其他文獻資料,其中二十世紀初有關四川的照片尤為珍貴。在 Record Group No.11中,還有關于華西聯合大學的檔案材料。此外,英國愛丁堡大學非西方國家基督教研究中心、巴黎遣使會檔案館、法國國家圖書館等,也有豐富的相關收藏。在一些圖書館里還收藏有各種相關出版物,但是這些書刊年代久遠,版本不一,收藏分散。

值得注意的是,Crouch,Archie R.,Peter Mitchell & Louis C.Wallard.China Mission Documents:A Global Review(InProceedingsoftheInternationalSymposiumonAsianStudies,Asian Research Service,1983)總結了世界各地檔案館和圖書館、研究所保存的赴華教士檔案。此外,Archie R.Crouch編輯出版了Scholars’guidetoChinamissionresourcesinthelibrariesandarchivesoftheUnitedStates(Princeton,N.J.: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3),以及Xiaoxin Wu編輯的第二版ChristianityinChina:ascholars’guidetoresourcesinthelibrariesandarchivesoftheUnitedStates(Armonk,N.Y.:M.E.Sharpe,2009)為查找美國各圖書館和檔案館所藏的赴華傳教士檔案(既包括文獻檔案也包括口述檔案)提供了詳細目錄;AguidetothearchivesandrecordsofProtestantChristianmissionsfromtheBritishIslestoChina:1796-1914(Leslie Ronald Marchant.Nedlands,W.A.: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Press ,1966)則提供了從不列顛群島到中國傳教的傳教士相關檔案的指引。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也在積極收集整理來華傳教士的資源。

為了系統開發利用康區傳教士的檔案及相關材料等寶貴的學術資源,應設計相關項目,通過國內外聯手、檔案館與圖書館聯合,系統整理這些資源,構建書目數據庫,編制聯合目錄,以全面反映這些資源的收藏分布、獲取方式,并促進不同國家、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收藏機構開展館際互借。

3.1.2 整理出版物目錄及文獻題錄

目前,康區文化研究方面尚未有專門的研究目錄,尤其是西方傳教士的出版物,由于年代久遠,語言多種,出版地分散,一直未得到系統梳理。相關論文或通訊也分散在國際上各種期刊中。目前已有的文獻題錄只揭示了這些文獻的極小一部分目錄,如法國漢學家考狄埃(Henri Cordier)編制了《漢學書目》,即:Bibliotheca Sinica.Dictionnaire bibliographique des ouvrages relatifsl’Empire chinoise.(3 vols,1893-1895;rev.ed.4 vols.,Paris:E.Guilmoto,1904-1908;repr.,a supplementary vol.5,Paris:P.Geuthner,1922-1942,以及1953年由東亞圖書館及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編印的這五卷本的作者索引(East Asiatic Library,Columbia University Libraries,New York,1953);Tongli Yuan(袁同禮,曾任北平圖書館館長,美國國會圖書館東亞圖書部編目員)在該書的基礎上對藏于各地的與中國有關的文獻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調研,出版了《西方文獻中之中國:考狄埃漢學書目續編》,即:China in Western literature:a continuation of Cordier’s Bibliotheca Sinica(New Haven,Far Eastern Publications,Yale University,1958);Julie G.Marshall的BritainandTibet1765-1947:aselectannotatedbibliographyofBritishrelationswithTibetandtheHimalayanstatesincludingNepal,SikkimandBhutan(London;New York:RoutledgeCurzon,2005)列出了英國與西藏關系的資源目錄;ABibliographyofJ.H.EdgarWritings(華西邊疆研究學會雜志,1936,8:23)統計了葉長青發表的主要的期刊論文題錄; Kathleen Lodwick的TheChineseRecorderIndex:aGuidetoChristianMissionsinAsia,1867-1941(Scholarly Resources Inc,1986)列出了《教務雜志》上傳教士的書信及文章等;周蜀蓉譯編了《華西邊疆研究學會雜志目錄》[17]、石碩的《藏彝走廊:歷史與文化》列出了1949年以前“藏彝走廊”研究論文索引;[18]等。這些目錄有些是針對個人著述的,有的是針對特定期刊的目錄,不夠全面系統。因此,有必要利用大型書目數據庫如Worldcat,及Jstor、Muse等進行系統檢索,套錄相關書目數據,并注意未正式出版的報刊中相關文獻的搜尋與著錄。

3.2 構建研究中心或專題數據庫以便相關資料的返還或虛擬返還

清末民初西方傳教士在康區所收集的大量動植物標本、少數民族物質文化、考古文物等收藏在世界各地,如戴維在中國西南地區收集了大熊貓、金絲猴、爬行動物、無尾兩棲動物和魚類、昆蟲等動物標本及杜鵑花、報春花、珙桐等植物標本,收藏于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巴黎植物園等;[19]美國學者查培(W.R.Zappey)曾四次深入川藏,采集了大量動植物標本,有358種和亞種共3135個標本保存在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Museum of Comparative Zoology);[20]葛維漢曾在四川和川藏、川滇交界收集了40萬件標本,包括哺乳類動物、昆蟲和蛇類等,還收集了藏、彝、羌和苗族等川邊少數民族的一些日用品和手工藝品,這些藏品收藏在美國國立博物館——史密森學會,[21]其中一次送抵的藏品中就有宜賓附近地區所采集的373個魚類標本、53個軟體動物標本和一個青蛙標本。[22]因此,應建立專門的研究機構或收藏機構,依據文物追索條例,通過與相關收藏單位協商,對屬于文物范疇的要追索返還,對于照片和文獻,應盡量獲取復制件的返還,同時,通過建立專題數據庫,爭取以數字資源的形式虛擬返還這些資源的影像。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歷史變遷和藏、英、法等多語翻譯中存在的不一致,導致康區各地的地名、傳教士的人名、少數民族的稱謂及族名等均存在各種說法,在數據庫建設中,應注意建立和逐步完善主題詞表,對地名、人名和族名等進行名稱規范,以提高檢索效率。

3.3 對西方傳教士的相關資源進行客觀科學的選擇與評價

西方傳教士在康區傳教的同時,所開展的文化傳播和學術研究,記錄了當時的社會文化生活,具有史料價值和研究價值,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資源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有些具有片面性,有些包含偏見,有些是道聽途說,有些甚至以訛傳訛,且某些內容陳舊或結論欠妥,在肯定其學術開創性與歷史價值的同時,應注意發現和指正其觀點、材料和內容上的錯誤之處,尤其是對少數民族而言具有文化敏感的、不恰當的內容和措辭,應給出特別標注。

〔1〕〔11〕 耿昇.古伯察及其《韃靼西藏旅行紀》[J].西北民族研究,1989(2):224-246

〔2〕 趙艾東.20世紀初美國傳教士史德文在康區打箭爐的醫療活動[J].中國藏學,2008(3):115-146

〔3〕 1932-The End of the Batang Tibetan Christian Mission[EB/OL].[2015-07-06].http://www.lextheo.edu/wp-content/uploads/2011/04/Lexington-Theological-Quarterly-43-138-51-ch-28.pdf

〔4〕 Te-k’un C.Archeaological studies in Szechwan[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7:139

〔5〕 Shavit D.The United States in Asia:a historical dictionary[M].New York;Westport;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1990:620

〔6〕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Biography.World biography[M].New York,N.Y.: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Biography,1948:2043

〔7〕 周茂江.西陲文化院活動述論[J].貴州民族研究,2008(2):179-184

〔8〕 王堯,王啟龍,鄧小詠.中國藏學史 1949年前[M].北京:民族出版社;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255-256

〔9〕 White S.SCENE/SEEN-Symmetry between Eugene ATGET and James OGDEN[EB/OL].[2015-07-06].http://www.womeninphotography.org/archive05-Jan01/gallery/f2/gallery.html

〔10〕 馮憲華.近代內地會傳教士葉長青與川邊社會——以《教務雜志》 史料為中心的介紹探討[J].西藏研究,2010(6):57-70

〔12〕 張麗萍.四川傳教士檔案[J].四川檔案,2004(1):12-13

〔13〕 耿靜.惠特曼學院館藏資料看葛維漢的人類學研究[J].中華文化論壇,2005(1):17-22

〔14〕 Graham D C,Walravens H.David Crockett Graham(1884-1961)as zoological collector and anthropologist in China[M].Wiesbaden Harrassowitz,2006:9

〔15〕 Duffy J R,Smalley M L.Guide to the Thomas T.Torrance Papers(Record Group No.16).[EB/OL].http://drs.library.yale.edu:8083/fedora/get/divinity:016/PDF

〔16〕 Price N H,Smalley M L.Guide to the Daniel S.and Jane Balderston Dye Papers(Record Group No.22)[EB/OL].[2015-07- 06].http://drs.library.yale.edu:8083/fedora/get/divinity:022 /PDF

〔17〕 李紹明,周蜀蓉選編.葛維漢民族學考古學論著[C].成都:巴蜀書社,2004:265-344

〔18〕 石碩.藏彝走廊:歷史與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355-470

〔19〕 阿爾芒·戴維德——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書[EB/OL].[2015-07-06].http://zh.wikipedia.org/zh-hk/%E9%98%BF%E5%B0%94%E8%8A%92%C2%B7%E6%88%B4%E7%BB%B4%E5%BE%

〔20〕 Archives of the Arnold Arboretum of Harvard University.Wilson,Ernest Henry,1876-1930.Papers of Ernest Henry Wilson,1896-1952:Guide[EB/OL].[2015-07-06].http://oasis.lib.harvard.edu/oasis/deliver/~ajp00047

〔21〕 耿靜.惠特曼學院館藏資料看葛維漢的人類學研究[J].中華文化論壇,2005(1):17-22

〔22〕 Graham D C,Walravens H.David Crockett Graham(1884-1961)as zoological collector and anthropologist in China[M].Wiesbaden Harrassowitz,2006:32

Research Resources about the Cultural Activities of Western Missionaries in Kha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Hu Liyun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there were a lot of missionaries coming to Kham, who observed and studied Tibetan culture with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The missionaries brought western academic methods into China, produced a number of academ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nd promoted academia at home and abroa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Tibetan culture. There needs a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and preservation of related information resources, so as to utilize the valua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late Qing Dynasty;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Missionary; Kham; Tibetan culture

G253.1

A

胡立耘(1966-),女,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教授。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熟女人性满足视频| 99在线视频免费| 久热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丝袜久久剧情精品国产|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国产AV毛片| 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2022国产无码在线| 成年免费在线观看|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国产白浆视频| 国产大片喷水在线在线视频| 99re经典视频在线|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欣赏网| 91免费精品国偷自产在线在线| 不卡视频国产| 91美女视频在线| 精品色综合|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1024 | 国产无吗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欢| 亚洲美女操|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免费| 99r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微拍精品|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国产人成在线视频| 国产18在线|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色综合五月婷婷| 日韩 欧美 小说 综合网 另类| 91在线中文| 黄色污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伦视频观看免费|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第页| 国产成人调教在线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无码|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片在线无码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91美女视频在线观看| 噜噜噜久久| 秋霞国产在线|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午夜啪啪福利| 尤物精品国产福利网站| 国语少妇高潮|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成人午夜天|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波多野衣结在线精品二区|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a天堂视频| 国产成人91精品|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成人网| 草逼视频国产|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欧美在线网| 人人看人人鲁狠狠高清| 久久6免费视频| 97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爱| 嫩草国产在线|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