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為何曾子在孔門弟子中獨得儒學正宗?

2017-04-12 04:13:27曾祥芹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河南新鄉453007
山東圖書館學刊 2017年2期
關鍵詞:孔子

曾祥芹(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河南新鄉 453007 )

專家談閱讀

為何曾子在孔門弟子中獨得儒學正宗?

曾祥芹
(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河南新鄉 453007 )

曾子在儒道傳承中超越“孔門十哲”,優于子張、有若,主編《論語》,主著《曾子》《孝經》《曾子問》《主言》《大學》,以文鳴世,因而獨得其宗。

曾子 儒道傳承 六篇編著 超越 孔門親授弟子 獨得其宗

孔子開創的儒學,其傳人就戰國前期、中期、末期而言,可大體分為“孔門親授弟子”和“孔門再傳弟子”以及“孔門三傳后儒”三代。學界公認“曾子是上承孔子、下啟思孟的關鍵人物”。究竟“關鍵”到什么程度?筆者提出:“曾子是儒學思想的第一傳人”。這個“第一”,一方面從時間上表明曾子是早期(并非最早)傳承儒學的“孔門親授弟子”之一;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方面)從貢獻上表明曾子是儒學思想的正宗傳人。為了證實這一論斷,本文專從“孔門親授弟子”群體中來具體比較論證:為什么曾子在孔門弟子中獨得儒學正宗。

1 孔門72賢人中的13位大弟子

孔子門徒號稱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和《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雖記載不一樣,但去除重復,都是77人。之所以回避“77”實數而選出“72”弟子,是為了配合五行時令,取吉祥數。《論語》里的孔門弟子只有29人。按入學先后、年齡大小分“先進”的早期弟子和“后進”的晚期弟子。年代可考者有24人:孔子早年居魯時招收的第一期學生有顏無繇、冉耕(字伯牛)、仲由(字子路)、漆雕啟、閔損(字子騫);孔子自齊返魯后招收的第二期學生有冉雍(字仲弓)、冉求(字子有)、宰予(字子我)、顏回(字子淵)、巫馬施、高柴、宓不齊、端木賜(字子貢);孔子周游列國時招收的第三期學生有原憲、樊須、澹臺滅明、陳亢、公西赤、有若(字子有)、卜商(字子夏)、言偃(字子游)、曾參(字子輿)、顓孫師(字子張)、司馬耕。顯有年名而受業聞見于書傳的孔門弟子還有公冶長、南宮括、公皙哀、曾蒧(字皙)、公伯寮等5人。72賢人中被篩選為孔門大弟子的僅13位(見上文用下劃線顯示的姓名),他們是當時儒家君子群體中的佼佼者。

2 “四科十哲”無曾子的再辯解

《論語·先進11.3》: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南宋葉適曾以“四科十哲”為依據否定曾子的儒學正宗傳人地位,至今仍未徹底澄清,因此有必要掃除這一思想障礙。其實,孔門十位高材生均以字稱,并非孔子原話,而是弟子們追記孔子評價高徒各有所長而留下的部分共識。“四科”并不并列,“德行”最重,首領“言語、政事、文學”三科;“文學”指“六經”等包容詩文的廣義文章典籍(文獻)的研習,“始于博文”方能“長于辭令,達于從政,臻于德行”,故“文學”又包容前三科。孔子因材施教分“四科”選出的“十哲”,覆蓋第一期學生3位,第二期學生4位,第三期學生3位;且比冉伯牛小23歲的顏淵排德行科第一,比季路小20歲的冉有排在政事科第一位;比曾子大一兩歲的子游、子夏都選上了,卻未列入曾子。顯然不是按年齡大小,而是按優長高低來排位的。曾子不在“十哲”之內從“孔門親授弟子群”的范圍看確實有失公允,但這個初選有其歷史原因。聯系《論語·先進11.2》: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孔子61歲厄于陳、蔡時所發出的高徒“皆不及門”的感慨,暫未選入才17歲剛入孔門且有點“魯”的曾子,情有可原。錢穆寫道:“后進弟子中如有子、曾子,亦庶乎德行之科,故猶為并輩及再傳弟子以下所推尊。本章所以不列者,顏、閔諸人已足為德行科之代表,有、曾皆后起晚進,故不復多及。”*錢穆:《論語新解》第278頁,三聯書店2002年9月出版。此解是合情而可信的。宋儒朱熹注引程子曰:“四科乃從夫子于陳、蔡者爾,門人之賢者固不止此,曾子傳道而不與焉,故知十哲世俗論也。”此辯是合理而糾偏的。領纂《論語》的曾子出于謙虛,采納“孔門十哲”說,既體現了編書的客觀包容性,又不影響曾子后來在儒學傳承上的掌門地位。

3 曾子傳道遠超“德行四哲”

“儒學掌門”要求人格高尚,學術領先。按這兩個基本條件評比孔門親授弟子,就會改變“孔門十哲”的舊說,分出真正的高低,得出科學的排行榜。

冉伯牛(前544—?)大曾子39歲,傳道最早。他寬和仁恕,語多而躁,德行科高材生排第三,嘗任中都宰,治孔學“具體而微”,不幸惡疾短命,死在孔子前,自然《論語》只出現2次,“斯人”有何建樹,不甚了了。

閔子騫(前536—?)大曾子31歲,傳道較早。他恭謹端正,潔身自好,“不仕大夫”“言必有中”,是著名孝子,德行科高材生排第二,《論語》以“閔子、閔子騫”名義記錄其言行只出現4次,學術份量較輕。惜享年五十,無多建樹。

仲弓(前522—?)大曾子17歲,傳道較早。他仁篤厚道,氣量寬宏,常問仁問政。子曰:“雍也可使南面。”其德行、政事兩科兼具,嘗為季氏宰,提出過“居敬而行簡”的治國方略。《論語》以“雍、仲弓”名義記錄其言行僅出現7次,鄭玄“《論語》為仲弓所撰”說缺乏實據,只有上世紀末出土的上博竹簡《中弓》可證其“禮法合治”的思想。他不善言辭,傳道較少。

顏淵(前512—前481)大曾子16歲,傳道較早。他勤思好學,踐行仁德,崇尚禮樂,用行舍藏,安貧樂道,不遷怒,不貳過,是孔子只褒不貶的最得意的門生,德行科高材生排第一。《論語》以“顏回、回、顏淵”的名義出現21次,其中,孔子對顏淵的表揚多達16次,而記載顏淵對孔子和孔學的贊美及闡發卻只有5次。如“不伐善,不施勞”宣示了不自夸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者之風;“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贊譽了孔學的高深難攀,浩瀚無邊;“博我以文,約之以禮”,頌揚了孔教的循循善誘,由博返約;他問“仁”之綱目,問“為邦”之策略,可謂抓住了孔學的核心仁學、禮學。按潛質說,顏回最有資格擔當“儒學掌門”,只可惜英年(41歲)早逝,來不及用文章保留其對儒學的深刻領悟,致使孔子慟哭悲呼:“天喪予!天喪予!”痛失儒學傳承的接班人。顏回的“有言無文”使他對儒學的傳承大大遜色于曾子。單看《論語》中顏回的5章傳道,實在單薄!“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贊詞還停留在形象描繪的層次,高深在何處?前后咋連貫?尚未升華到形而上的抽象概括的理性高度。且看《論語》中的14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1.4》);“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學而1.9》);“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4.15》);“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泰伯8.3》);“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正顏色,出辭氣”(《泰伯8.4》);“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泰伯8.5》);“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泰伯8.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8.7》);“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12.24》);“君子思不出其位”(《憲問14.26》);“堂堂乎張也,難與并為仁矣”(《子張19.16》);“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子張19.17》);“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子張19.18》);“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子張19.19》))拿顏回的5處傳道與曾子的14處傳道相比,就知道誰少誰多、孰輕孰重了。

孔門“德行四哲”的短命曾使人對“仁者壽”產生懷疑,殊不知儒家“大德必得其壽”(《中庸》)的話固然含有益壽自然生命之意,但更體現在助壽他人、普壽天下的高境界上,其深層義是通過仁德傳承,獲得精神不朽。

4 曾子傳道勝于“言語二哲”和“政事二哲”

在“四科十哲”中,繼“德行四哲”之后就是“言語二哲”宰我、子貢和“政事二哲”冉有、季路。這四位師兄都比曾子傳道要早,有三位比曾子在《論語》中的記載還多。茲按年齡大小、傳道先后逐個與曾子傳道的份量比較輕重。

季路(前542—前480)大曾子37歲,傳道很早。《論語》以“仲由、由、子路、季路”名義記載他的言行高達42次。他為人剛勇威猛,耿介正直,率真粗莽,重信守諾,是孔子忠實的保衛者。在“為學”“正名”“治國”等方面自有見地,不愧為政事科的高材生。孔子評價說:“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自吾得由,惡言不聞于耳。”但他在學問上“升堂而未入室”,曾被貶為“野人”“佞者”。其儒學傳承顯然不及曾子。

冉有(前522—?)大曾子17歲,當然傳道較早。《論語》里以“冉求、求、冉有、冉子”名義記載他的言行達16次。他樂觀開朗,多才多藝,善于理財,長于軍事,政事科高材生排第一。孔子稱贊說:“可以為成人”“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然而當冉求接替冉雍當季氏宰后,孔子更多的予以批評:否定“大臣”而貶之為備位充數的“具臣”,對其不救急而“繼富”,幫季氏斂財擴土,討伐顓臾,為虎作倀,憤言“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他愛儒道而自感“力不足”,在傳道上比曾子差得多。

宰我(前522—?)大曾子17歲,傳道也較早。《論語》以“宰予、宰我”名義記載他的言行只有5次。他天資聰穎,勤學好思,能言善辯,言語科高材生排第一;雖然因晝寢被孔子斥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但他在聞道上抓住“行仁”這一核心,勇敢地與孔子爭論,既提出井外仁人救不救井內仁人的兩難問題,又發表改革“三年之喪”陳舊禮制的高見,很有深度。然而在傳道廣度和高度上遠不及曾子。

子貢(前520—?)大曾子15歲,自然傳道要早。《論語》以“賜、子路”名義記載他的言行高達38次。他勤學好問,“聞一知二”“告往知來”;聰穎敏捷,利口巧辭,曾作魏蒲邑宰,出使晉、齊、衛、吳、越等國,“不辱使命”;還善做生意,“億則屢中”,不愧為言語的高材、外交的行家和儒商的先祖。其“貧而無諂,富而不驕”“惡居下流”的品行獲得孔子“瑚璉”的美譽。他尊崇孔圣,言“仲尼,日月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頗有權威,實屬“外王”型的孔子學說的解說者和捍衛者。正是這個傳道的特點,使子貢與子路、顏淵齊名,成為一武二文的“孔門三杰”思想家;也正是這個傳道的特點,使子貢與“內圣”型的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和發展者曾子相匹配,成為一外一內的儒學護門神。然而以“內圣”為本、“外王”為末的曾子儒道比以“外王”為主、“內圣”為次的子貢儒道要全面豐厚得多。

5 曾子傳道優于“文學二哲”子游、子夏

從儒學傳承的視角看“四科十哲”,可以說“文學科”與傳儒道最為接近,子游、子夏二哲對傳道貢獻最為突出。因為“文學”在那時指六經之學,不同于“德行、言語、政事”,是直接談文章典籍(文獻)的研習的。所謂“儒學傳承”其主要渠道是通過文章詮釋實現對承載孔子之道的經典著作的創造性闡發。鄭玄說“《論語》為子游、子夏等撰”雖難以完全成立,但并非空穴來風。“游夏”并稱自有相當依據。

子游(前506—前442年)大曾子1歲,位列“文學科”之首。《韓非子·顯學》的“儒分為八”就有“子游氏之儒”。《禮運篇》便是其學派的代表作,闡述了孔子“大同”“小康”的社會理想,影響深遠。《論語》以“偃、子游”名義記載他的言行有8次。如“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這是典型的儒學傳承!得到了孔子“偃之言是也”的肯定。子游為魯國武城宰時,注重禮儀教化,四處“聞弦歌之聲”;回答孔子為政用人之事,特推薦不走捷徑、不拉關系的師兄賢才:“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表明善任清廉耿介中正之士。“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講人際交往要保持適當距離,不要過分煩瑣嘮叨,免遭羞辱或疏遠。“治喪乎哀而止。”講喪禮飾情要中和,哀而不傷。子游學派的特點是禮樂治國。孔子云:“吾門有偃,吾道其南。”故有“南方夫子”的美譽。

子夏(前507—?)大曾子2歲。位列“文學科”之二。他家徒四壁,苦學入仕,為莒父宰,又事衛靈公,老年講學西河,授徒三百,魏文侯、田子坊、段干木、李克、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禽滑厘等名流均師之,成為“西河學派”的首領,開啟三晉儒學之先河。其一生的最大成就在于“六經”的系統傳承,著有《子夏易傳》*《后漢書·徐防傳》說:“《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于子夏。”、《詩大序》*南宋洪邁《容齋續筆》卷十四曰:“孔子弟子唯子夏于諸經獨有書,雖傳記雜言未可盡信,然要為與他人不同矣。于《易》則有《傳》,于《詩》則有《序》。”、《喪服傳》等,并將《春秋》傳給公羊高和谷梁赤,之后才有《公羊傳》和《谷梁傳》。《論語》以“商、子夏”名義記載他的言行多達21次,留下成批膾炙人口的名言。一論“為學”:“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二論“為人”:“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小人之過也必文。”三論“為政”:“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四論“為命”:“‘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可謂天命論的始祖。子夏“西河學派”的特點是“務外經世”“學以致用”和“儒法兼容”。如“孝親、事君、交友”也是“學”;“農、工、商、醫”等“小道”也“可觀”,拘泥小技藝而影響遠大事業則“不為”;其“欲速”“見小利”“善持勢”“信而后勞其民”等包容了法家思想的萌芽,因而引領了后來荀子的“隆禮、重法”和韓非子的“法、術、勢”三結合。

曾子與子游、子夏三人,作為孔門“后進”同窗,過從甚密,都設帳收徒,講學著書,自立學派,各有特色,堪稱三大宗師:從傳播地域看,子游屬吳國“南傳”一方,子夏屬晉國“西傳”一方,曾子屬魯國“中傳”一方,三方以魯國洙泗為本源,為中心。從學派特點看,子游擅長“禮學”,以禮踐道,以道引禮,可稱作“弘道派”;子夏兼通“易學”“詩學”“禮學”和“春秋史學”,可稱作“傳經派”;曾子“仁為己任”,特重“孝道”,強調“內省”,躬行“弘毅”,可稱作“踐履派”。以儒學傳承評比三位的高低有必要分三層來說明。

5.1 拿子游與子夏相比

就為政說,子夏遠不及子游;就傳道說,子游次于子夏。單看著作的量和質,子游比子夏少得多,窄得多。再看弟子名流,子游比子夏差得多。就共同注重的“禮學”而言,兩人均為權威,各有長短。《禮記》中記載的子游“禮”論和《禮運篇》宣講的“子游之儒”的“禮”論,其優長在禮制和禮儀的宏微雙觀透解上;子夏傳“禮”的《禮儀·喪服篇》則著重在喪葬禮儀小節的辨正上。但兩人在“禮教”上存在明顯的差異。《論語·子張19.12》記載了子游與子夏的互相譏評: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后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為圣人乎?”。這一章爭辯了三個問題:一是子游的本末之學。批評子夏的弟子只會灑掃應對進退等末節的小道,沒有學會仁孝忠信禮樂等君子之大道。二是子夏的先后之教。反批評子游不明白由小道進大道的教學之序,應先教灑掃應對進退,后教仁孝忠信禮樂,正如先有小草枝芽后才有參天大樹。三是圣人的始終之道。言孔子設教由本及末,先后有序,始終兼顧。客觀地說,當著弟子的面,師弟批師兄舍本逐末,師兄判師弟執末棄本,雙方唇槍舌劍,都有失禮貌,都存在偏頗。朱熹釋“本”為“大學正心誠意之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01頁。,錢穆釋“本”為“禮樂文章之大者”*錢穆:《論語新解》,三聯書店2002年版,第489頁。,子游只從宏觀大處看待禮樂,卻把“灑掃應對進退”視為末事,忽略了日常生活應用的修煉功夫。而子夏“好論精微”*《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好論精微,時人無以尚之。”,鉆研文章典籍好從細微處著手,往往拘泥于一字一詞的逐個訓詁,忽略義理大道的闡發。所以孔子批評“商也不及”,并告誡說:“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這里的“小人儒”即批評子夏在精研六經時只當“句讀之師”,重“小道”而輕“義理”之“大道”。錢穆分析得透徹:“惟孔子之所謂小人儒者,不出兩義:一則溺情典籍,而心忘世道。一則專務章句訓詁,而忽于義理。子夏之學,或謹密有余,而宏大不足,然終可免于小人之譏。”*錢穆:《論語新解》,三聯書店2002年版,第151至152頁。“文學二哲”的彼此攻訐暴露出子游重大道、子夏重小道的各自偏頗,即求“上達”與求“下達”不能得兼。曾子全面總結了“二哲”的爭論:“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也。”(《大學》)將近道升華到“本末先后始終”三聯一貫的哲學高度。通過綜合比較可得出結論:“文學二哲”的排位應按時間和貢獻雙視角修正為“文學:子夏、子游。”

5.2 拿曾子與子游相比

就共同關注的“禮學”而言,子游對“禮制”的透解和“禮儀”的辨正高于曾子。《禮記·檀弓上》記載了子游與曾子關于喪葬禮儀禮制的多次爭論(是“襲裘而吊”還是“褐裘而吊”?*《禮記·檀弓上》:曾子襲裘而吊,子游褐裘而吊。曾子指子游而示人曰:“夫夫也,為習于禮者,如之何襲裘而吊也?”主人既小斂,袒、括發。子游趨而出,襲裘帶绖而入。曾子曰:“我過矣,我過矣!夫夫是也。”“小斂之奠”的方位是東還是西?*《禮記·檀弓上》:小斂之奠,子游曰:“于東方。”曾子曰:“于西方。斂斯席矣。”小斂之奠在西方,魯禮之末失矣。“喪欲速貧,死欲速朽”如何準確理解?*《禮記·檀弓上》:有子問于曾子曰:“問喪于夫子乎?”曰:“聞之矣:喪欲速貧,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參也聞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參也與子游聞之。”有子曰:“然,然則夫子有為言之也。”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見桓司馬自為石槨,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為桓司馬言之也。南宮敬叔反,必載寶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貨也,喪不如速貧之愈也。’喪之欲速貧,為敬叔言之也。”),互動中曾子認錯,子游多勝辯,顯示他諳熟古代文章典籍,善于依據實例,從禮的表象透解禮的本質。而《曾子問》所提的50個問題,子游只提了一個,子夏只提了兩個,曾子卻提了47個,這又表明在討論“常禮”和“變禮”的因革損益時,曾子“審問攻讀”的智能比“文學二哲”高出一籌。在“行禮為仁,以禮踐道”的境界拓展上,子游雖精通禮節,高談禮樂文章的大本,但輕視“灑掃、應對、進退”等日常生活的格物工夫,未能宏微結合,有過于理想化難以兌現的傾向;而曾子全面探索了“禮質”“禮用”和“禮變”,他超越喪葬禮儀,將孝禮普及到全社會,延伸到全人生,踐行到生活細節,開啟到身內本心,其傳道的內容廣度和實踐深度明顯優于子游。

5.3 拿曾子與子夏相比

兩人友情深厚(如子夏為莒父宰時,將曾子講堂擴大而成卜子書院),均為孔子學說的主要傳承人,各立學派,旗鼓相當,各有短長。從性格特點看,商“好論精微”(闡幽發微)和“參也魯”(醇厚誠篤)都可視為良好稟賦,促成了子夏的窮經和曾子的體道。從“六經”傳授看,子夏對《詩》《書》《禮》《樂》《易》《春秋》的詮釋比曾子更全面系統,特別是經學開創在孔門弟子中無出其右。從學派差異看,子夏“西河學派”屬“傳經之儒”,曾子“洙泗學派”屬“傳道之儒”。清代陳玉澍一語破的:“無曾子則無宋儒之道,無卜子則無漢儒之道。”(《卜子年譜》)從傳道方式看,子夏在經典把握上,其“發明章句”(判明句讀,析字解句,劃分章節,揭示篇旨)之功高于曾子,而曾子在貫通儒道、取精用弘上又高于子夏。單比《論語》中子夏和曾子的名言,論數量,子夏多(21處)于曾子(14處);論內涵,《論語》中的“曾子曰”涵蓋論“仁”4處,論“孝”4處,論“禮”4處,論“學”1處,論“政”1處,比《論語》中的“子夏曰”(論“為學、為人、為政、為命”)更全面。子夏的“學道”(學用結合、學政結合)、“王道”(取信于民,官選于眾)固然精辟;但曾子的“學道”(“有若無,實若虛”的謙恭好學,“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的傳道一貫,“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人文精神)、“士道”(“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心恒力,“仁為己任”“死而后已”的崇高使命,“托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的君子人格)和“孝道”(“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孝治思想)都體現了《論語》的綱領和精髓,比子夏思想更加厚重、更加高深。子夏晚年喪子,哭之失明,曾子前往吊哭,怒斥子夏“三罪”:“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爾一罪也;喪爾親,使民未有聞焉,爾罪二也;喪爾子,喪爾明,爾罪三也。”子夏下拜認錯:“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禮記·檀弓上》)此事既表明兩人的深厚友情,更體現對孝的理解子夏遠不如曾子。山東大學胡新生教授帶領的兩位博士生步如飛和劉紅霞,先后于2007年和2008年寫了一奶同胞的兩篇學位論文《子夏及其學派研究》和《曾子及其學派研究》。步如飛認為:“子夏是繼孔子之后,系統傳授儒家經典的第一人。”劉紅霞認為:“在儒家大道和圣學的傳承方面,子夏的功績遠遠不能與曾子相比。”先后兩說伯仲之分有變,反映了師生學術觀點的進步。筆者從后說。考慮“儒學”在先秦就已成為“經學”的主流,“子夏是經學第一傳人”說與“曾子是儒學第一傳人”說并不對抗,而可以共存。因為“第一傳人”不必狹解為“第一個傳人”,而應寬解為“第一批傳人”,經學和儒學的傳承是集體合作、代代相傳的事業。

6 曾子傳道高于子張之儒

子張(前503—?)小曾子2歲,孔門十三大弟子中唯一的曾子師弟。《韓非子·顯學》中就有“子張之儒”,而且列為“儒家八派”之首。《大戴禮記·千乘》是子張之儒的代表作。《論語》以“師、子張”名義記載他的言行有18次,比曾子稍多。他寬容大度,關心政治,熱研官道,卻未曾得一官半職。他思維發散,勤學好問,問“干祿”,問“十世可知”,問“忠”和“清”,問“明”(對讒言和誹謗的態度),問“善人之道”,問“崇德辨惑”,問“政”,問“士的‘聞’和‘達’”(“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問“三年喪制”,問“行”(為官處事的通達之道),問“相師之道”(仁愛樂師盲人),問“仁”(仁之五德),追問“從政”(“尊五美,屏四惡”):連續13問,凸顯一個政治家的思想特質,并留下一批名句:“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他與子夏爭論“交友”,宣稱:“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特別是“子張書諸紳”,用文字記錄孔子“言忠信,行篤敬”的箴言,為儒學傳承帶頭示范。孔子一面稱贊子張為“孔子四友”之一*《尚書大傳·殷傳》記載:孔子曰:“文王得四臣,丘亦得四友焉。自吾得回也,門人加親,是非胥附與?自吾得賜也,遠方之士日至,是非奔輳與?自吾得師也,前有輝后有光,是非先后與?自吾得由也,惡言不入于門,是非御侮與?文王有四臣以免虎口,丘亦有四友以御侮。”,一面指出:“師也辟”“師也過。”說子張性情偏激,言行過中。針對其恃才傲物、高談闊論的缺點告誡說:“多聞闕疑”“多見闕始”“慎言慎行”“居之無倦,行之以忠”。而性情溫和、為人敦厚的曾參與子張過從甚密*《禮記·檀弓下》記載:“子張死,曾子有母之喪,齊衰而往哭之。”,敬佩其才高意廣,學習其以文記言,既看重“動容貌”“正顏色”“出辭氣”的修身成效,更看重“戰戰兢兢”、肅穆敬畏的修心涵養,故批評說:“堂堂乎張也,難與并為仁矣。”說師弟偏重“容止”“威儀”,外表堂堂,內心“少誠”“不直”,難以共同追求仁德。子游也同樣批評:“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鑒于“為仁”是君子儒的最高理想,“難與并未仁”和“未仁”就成了嚴厲的批評。綜評之,子張傳道遠不及曾子。

7 曾子否決“有若似圣人”的儒學掌門之爭

有若(前508—?)大曾子3歲,與曾子一樣沒有列入“四科十哲”,但這位有巢氏之后裔卻是孔門后進弟子中可以與子游、子夏、曾子、子張齊名的卓卓者。《孟子·公孫丑》說:“子夏、子游、子張皆有圣人之一體。”有若理應也“有圣人之一體”。《論語》以“有子、有若”名義記載他的言行僅4次。“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1.2》)講“孝悌為仁之本”。“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學而1.12》)講“禮”與“和”相輔互制。“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學而1.13》)講“信”“恭”必須符合禮義。“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顏淵12.9》)講賦稅增減應損上益下。有子之言雖少卻直接揭示儒學核心“仁、孝、禮、和、信、義”等概念以及“富民”思想。朱熹說《論語》首篇“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而“有子曰”集中排在首篇,與“曾子曰”一起,緊隨“子曰”之后,可知其“孔門初教”的顯要地位。孔子歿后,大弟子們各自開宗立派,大體分為“有子派”和“曾子派”。《論語》一書基本是以“曾子派”和“有子派”的弟子為核心編撰的。先秦有“以師稱‘子’”的傳統,然而在《論語》里,如仲弓、子游、子夏等宗師參編者都直呼其名,尤其像子夏這樣的經學主要傳承人(《子張》篇連續10章記載“子夏曰”)竟無一處稱其為“子”。“冉子”“閔子”偶爾稱“子”,并非一貫。唯有孔子、曾子、有子稱“子”。足見,在孔門十三大弟子中層層篩選的核心弟子,后期只剩下曾子、有子兩位“儒學掌門”。值得細辨的是,“有子”有時稱“有若”,但不像曾參那樣全稱為“曾子”。編書中曾門弟子在起主導作用。這進一步顯示,在《論語》中曾子的地位高于有子。

曾子如何勝過有子?《孟子·滕文公上》記載了“推舉孔子接班人”的一場斗爭:“他日,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曝之,皓皓乎不可尚已。’”這兩句話大有嚼頭!至少有兩點要深究:

第一,子夏、子張、子游憑什么認為“有若似圣人”?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曾記載:“孔子既沒,弟子思慕,有若狀似孔子,弟子相與共立為師,師之知夫子時也。”但子夏們不會單純以貌取人。在爭論“喪欲速貧,死欲速朽”的本意時,子游聽了有若的精解之后說:“有子之言似夫子也!”在辯論晏嬰是否“知禮”*《禮記·檀弓下》記載:曾子曰:“晏子可謂知禮也已,恭敬之有焉。”有若曰:“晏子一狐裘三十年,遣車一乘,及墓而反。國君七個,遣車七乘;大夫五個,遣車五乘。晏子焉知禮?”曾子曰:“國無道,君子恥盈禮焉。國奢,則示之以儉;國儉,則示之以禮。”的過程中,有若的有力反駁使曾子感到有若的智慧確實像孔子。加上“有若之喪,悼公吊焉,子游擯由左。”(《禮記·檀弓下》)佐證有若受魯君尊崇。在孔子沒,三年之喪后,弟子們相向而泣,急選新首領的儒學傳承關頭,基于有若貌似、言似、神似圣人,在魯國德高望重,子夏、子張、子游才推舉有子為“孔子第二”,勉強曾子接受。

第二,曾子為什么否決“有若似圣人”?“有子派”推選有子為“孔子第二”,“強曾子”接受這個舉動本身證明“曾子派”學術實力的強大,只要曾子認可就成。子夏們萬沒想到向來謙讓的曾子斬釘截鐵地說:“不可!”公開理由是:孔子如同江漢之水洗滌過,好似六月驕陽曝曬過,其人品高尚潔白無人比得上!潛在理由是:“似圣人”不等于“真圣人”,如果選有子為孔門新首領,肯定會貶低孔子。這不是曾子與有子的個人名分之爭,而是推選孔子接班人的攸關儒學能否忠實繼承和健康發展的大是大非之爭。常言“吾聞諸夫子”以得儒學正傳自居的曾子,想到孔子臨終的“托孤寄命”,堅決“臨大節而不可奪”,當仁不讓,勇敢擔當承傳孔學的使命。《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曾記載有若弟子向其請教孔夫子何以先知下雨和生子之原因:“有若默然無以應。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由于有子隨波逐流的性格,并不強爭首領,加上門人逐漸減少,子夏、子張、子游等也四散而去*《史記·儒林列傳》記載:“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儒學掌門”之爭結果以曾子勝利告終。

8 曾子主著的六篇文章是他“獨得其宗”的根本條件

儒學傳承的基本方式是“講學”和“著書”。二者相比,“著書”突破“口耳相傳”的局限,化“言”為“文”,能實現跨越時空的傳播,因而比“講學”更加重要,更為有效。曾子傳道勝過子路、顏回、子貢、有子、子夏、子游、子張等12位大弟子而“獨得其宗”的根本原因是主編《論語》和主著《曾子》《孝經》、《曾子問》、《主言》和《大學》,才成為孔門著述最多的一位大儒。

8.1 主編《論語》是曾子獨得儒宗的首要證據

著者在《曾子文章學》一書“卷一”第一章《曾子著述的作者明辨》第六節《曾子是〈論語〉的第一主編》中,從曾子對孔子崇高形象的堅決捍衛,對孔子思想的深刻領悟,對儒學傳承的獨特貢獻三方面論證了“《論語》第一主編”的資格。該文寫于2012年,初刊于《湖北曾氏會刊》2013年第4期。2015年12月我才看到2001年1月發表于《東岳論叢》第1期賈慶超的論文《曾子領纂〈論語〉說》。盡管闡述理由存在一些差異,但基本觀點的不謀而合增加了我的理論自信。

《論語》中有孔門兩對“父子同學”:第一對是顏無繇和顏回;第二對是曾皙和曾參。以傳道相比,曾氏父子最牛。曾參遠超顏回,前文已說,這里單比兩位父親。顏無繇,字路,小孔子6歲,是孔門第一期學生。《論語》只出現一次。《先進11.8》記載顏路為兒子辦喪事,求孔子把車子賣了,給顏回買一副槨,這一闊禮動議被孔子拒絕。曾蒧,字皙,名點,生卒不詳,可能是孔子第二期學生。《孟子·盡心下》記載曾皙是孔子眼中的一個瀟灑的“狂士”,并非得意門生。《論語》也只出現一次。不過在《先進11.2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各言其志”的演講競爭中,曾皙是最出彩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27個字的“春游”圖景描繪了“感覺不到政治”的個人與社會和樂融融的政治理想,超越“由”的“治亂”、“冉”的“物質滿足”、“赤”的“精神滿足”等三種志愿境界,成為理想的“為政”的最高境界。孔子“吾與點也”的最高評價宣示了曾子對孔學精魂的默契,也是對《論語》第一主編的有力確證。

“四科十哲”沒有曾子,表現了孔子初選高材生的謹慎。從曾皙把17歲(虛歲)的兒子曾參(前489年)薦入孔門拜師為徒,到孔子臨終托孤(前479年)把4歲的嫡孫孔伋交給曾子親自培養,這10年間的培育,孔子對曾子的考察,從“參也魯”的初步印象到“參也中夫四德”*《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記載:“常以皓皓,是以眉壽,是曾參之行也。孔子曰:‘孝,德之始也;弟,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參也中夫四德者矣哉!’”的崇高評價,經歷了由淺入深、由智到德、由信到任的升華過程。沒有孔子對曾子的“托孤寄命”,就難有曾子領纂《論語》的資質和壯舉。

《曾子文章學》一書的重大突破,是在承認“《論語》是孔子的話語作品”的基礎上肯定“《論語》又是曾子的文章作品”,進而以“第一主編”的名義將《論語》的思想歸入“孔子、曾子的儒學思想共同體”。死于孔子生前的冉伯牛、子路、顏回等大弟子不可能是《論語》的編纂者。但參與編輯《論語》的孔門親授弟子和孔門再傳弟子,無論是閔子騫、仲弓、冉求、宰予、子貢、有子、子夏、子游、子張等大弟子,或其他一般弟子,曾子領纂《論語》時都以尊重歷史的客觀態度(那怕是貶抑自己的言語也不刪削)充分地記載了他們對儒學傳承的貢獻。這種囊括所有(孔子、孔門弟子及時人)語錄的巨大包容性和凸顯曾子及其弟子儒學傳承的主導性是融為一體的。把《論語》中孔門親授和再傳弟子的語錄一起融入以曾子為代表的“孔子、曾子的儒學思想共同體”是合理的、可行的。闡述中我們并沒有淹沒、取代曾子以外的孔門親授和再傳弟子的儒學貢獻,相反卻彰顯了曾子傳承儒學的全面性。

8.2 主著《曾子》《孝經》《曾子問》《主言》和《大學》是曾子獨得儒宗的主要證據

前文堅守儒學傳承的視角,對“四科十哲”與曾子比較,進行層層篩選,以致將“十哲”淘汰出局,只剩曾子與有子“雙雄”,最后又淘汰有子,讓曾子獨得其宗。這個論證過程基本局限于《論語》的言行史料。僅僅證明曾子是《論語》的第一主編。

然而,主編《論語》僅僅是曾子獨得儒學正宗的首要依據,但不是唯一證據。更多更主要的證據是曾子主著的《曾子》《孝經》《曾子問》《主言》和《大學》。因為《論語》是綜合孔門親授和再傳弟子對孔子思想的傳承,其中有曾子的主導作用(不限于《論語》中的14處“曾子曰”);而曾子對孔子儒學的繼承和發展主要表現在他相對獨立的五種著作中。《曾子》10篇是曾子承繼孔學、展示“五道”(學道、士道、孝道、王道、天道)思想體系的雛形;《孝經》18章是曾子傳述孔子孝治思想的經典;《曾子問》是曾子傳述孔子禮學之作;《主言》是曾子傳述孔子王道之作;《大學》是曾子發揮孔學“修齊治平”人生理想的巔峰之作。走進和走出“曾子文章經典”,你就會感悟曾子“獨得儒宗”究竟“獨”在什么地方才得到了儒學的正宗。

8.3 從“十哲之次”到“獨得其宗”的提升過程

末尾有必要補充說明曾子“獨得其宗”說的由來。“獨得其宗”的說法始見于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三千之徒,蓋莫不聞其說,而曾氏之傳獨得其宗。”曾子在孔門弟子中的位次,經歷了一個從“十哲之次”(“十哲之外”)到“獨得其宗”的發展過程。唐玄宗開元八年(720)詔曰:“曾子大孝,德冠同列,特為塑像,坐于十哲之次。”開元二十七年(739)贈曾參郕伯詔曰:“夫子十哲之外,曾參等六十七十人同升孔門,博習儒術,子之四教,爾實行之。親授教言,式揚大義,是稱達者,不其盛歟?”這“十哲之次”或“十哲之外”還屬于“低度重視”的階段。清高宗乾隆十三年(1748)御制《宗圣曾子贊》:“宣圣轍環,在陳興嘆。孰是中行,授茲一貫。曾子孜孜,惟圣依歸。唯而不疑,以魯得之。會友輔仁,任重道遠。‘十傳’釋經,超商軼偃。念彼先子,沂水春風。淵源益粹,篤實春容。臨深履薄,得正以終。三千雖多,獨得其宗。”這“獨得其宗”才算是“高度重視”的階段。唐朝和清朝兩個皇帝推崇曾子的演變過程,規律性地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對曾子在儒學傳承史上地位的提升和思想的進步。遵照孔子“不因人廢言”的教導,讀者不要因封建帝王而廢其正確言論。

Why Zengzi could Get the Quintessence of Confucianism Alone among Confucius’ Disciples?

Zeng Xiangqin

Zengzi exceeded “Kongmenshizhe” and was superior to Zi Zhang and You Ruo. He compiledtheAnalectsofConfuciusand wroteZengzi,Xiaojing,Zengziwen,ZhuyanandDaxue. Because he was well known for his literary talent, he could get the quintessence of Confucianism alone.

Zengzi; Confucianism inheritance; Six compiled works; Transcendence; Confucius teaching disciples in person; Getting the quintessence alone

B222.9

A

曾祥芹(1936-),男,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人,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實用文章學、漢文閱讀學、語文教育學的研究,兼任中國文章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閱讀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語文教育專委員會顧問、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顧問等職,曾獲“河南省優秀專家”榮譽稱號。

猜你喜歡
孔子
孔子請你加入群聊
你好,孔子
中國漫畫(2022年3期)2022-04-19 12:59:10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家教世界(2021年16期)2021-06-21 08:45:56
孔子愛書
快樂語文(2021年9期)2021-05-06 02:19:38
遇水逆,孔子是怎么破的
學生天地(2020年18期)2020-08-25 09:29:34
“孔子曰”之孔子的悲慘童年
孔子避雨處
孔子在哪兒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伊人久久婷婷|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91久久性奴调教国产免费|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青草视频久久|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最新国产成人剧情在线播放|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国产在线精品人成导航| 欧美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国产精品一线天| 在线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级色|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日韩视频免费|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久久精品丝袜|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国产在线小视频| 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在线人成大黄瓜| 性欧美在线|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久ー99|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午夜片|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综合五月天网| 婷婷色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19国产精品麻豆免费观看| 欧美劲爆第一页|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com|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亚洲三级a| 一本二本三本不卡无码| 最新国产成人剧情在线播放| 污视频日本| 综合网久久| 日韩 欧美 小说 综合网 另类| 亚洲视频黄| 成人韩免费网站| 香蕉视频国产精品人|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色呦呦手机在线精品|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玖玖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自乱拍播放|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欧美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97亚洲色综久久精品| 亚洲日韩每日更新| 原味小视频在线www国产| 欧美久久网| 另类综合视频| AV在线麻免费观看网站|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 欧美精品二区|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麻豆精选在线| 澳门av无码|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无码大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