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怡靜
網絡環境下群體心理的影響
——以知乎精英轉變為例
□ 陳怡靜
互聯網3.0時代下,那些從互聯網2.0發展而來的社會化媒體隨之發生了變化。本文通過對“知乎”網絡社區的內容生產及“知乎精英”一詞語義轉變的探討,結合當前網絡環境,對網絡集群行為及群體心理的影響進行分析,希望有助于受眾更好地理解網絡意見領袖,從而更有效地參與網絡社群。
知乎;知乎精英;意見領袖 ;群體心理
網絡社區是存在于互聯網中的虛擬群體的集合,是網民基于自己的愛好興趣或某項特征在與其他人交流過程中形成的群體圈。據艾瑞咨詢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1月,中國移動社交App的月度獨立設備達到5.6億,移動社交應用用戶規模超5.5億,2016年移動社交出現較大增長。隨著網絡社區的發展,“知乎”逐漸成為我國高質量問答社區的領跑者,網友稱知乎社區上高質量回答的用戶為“知乎精英”。而現在這一詞語更多帶有抨擊指責的意味,這樣的變化引發了我們在Web3.0時代對網絡群體行為的思考。
知乎,是一個真實的網絡問答社區,于2010年12月開放,以“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為口號。
2013年3月,知乎向公眾開放注冊,不到一年時間,注冊用戶迅速由40萬攀升至400萬。2017年4月,知乎對知乎Live進行了全面升級,推出了“7天無理由退款”功能,并升級了評價體系,給予用戶流量補貼以及更高效的版權服務。2017年8月,知乎推出新功能“想法”,形式為短內容記錄,與大家所熟知的朋友圈、微博相似。目前知乎在新浪微博擁有591萬粉絲,基本發展為我國問答社區典范。
知乎創始人周源在對比“百度知道”和“知乎”時表示,前者表面看是問答,其實背后是搜索;后者表面上是問答,背后實際上是一個SNS。2017年融資到D輪的知乎擁有海量原創的內容網絡和有價值的用戶網絡,對知識技術化、產品化處理,利用核心知識產品搭建有影響力的生態架構。
最初,我們把筆力雄健、見識過人、寫高質量內容的用戶稱為“知乎精英”,但是經過童瑤從零偽造一個大號,自詡“稅后勉強80萬”的同傳帝,有224種身份的“海賊-王路飛”等事件,“知乎精英”逐漸帶有了諷刺和批評的意味。廣泛的話題,開放性的回答,逐漸成為另類的、博眼球的觀點滋生的溫床。
以“高質量問答社區”著稱的知乎逐漸在這些被爆事件中被網友戲謔“走向偽高端和娛樂化”,與此同時,以“雙擊666”為標簽的短視頻平臺快手完成了由騰訊領投的D輪融資,一個被知乎用戶批評得體無完膚的應用反而成了知乎的兄弟公司,加劇了受眾情感傾向。加之大V性感玉米在微博啟動知乎精英造謠言論朗讀的活動,多位大V接力,將“知乎精英”推到了新的輿論風口。
知乎官方依據自己的價值觀制定社區規則,將違反其價值觀的內容刪掉,反對偏見,也反對謠言八卦。準確地講,知乎更像一個知識生產論壇,沒有標準,用戶講高質量的主觀意見,生動有趣地分享見解。
在傳播過程中,知乎的知識性體現在內容上偏向強理論性或高技術性、用戶領域小眾的專業知識;寫作形式上帶有“知識屬性”,體現學術特色、有理有據的、條理清晰或結構嚴謹的答案;而其娛樂性答案又體現在“抖機靈”式的回答,越來越多的回復趨于娛樂的心態,企圖吸引其他用戶的眼球,從而增進自身的受關注度;“吐槽式”回答的背后,是部分用戶為抨擊某用戶或某個社會問題進行言語攻擊,這樣往往會激發這一關注群體的情緒,從而引發更大的集群行為。很多精彩的回答,無論是專業的擺數據、一針見血道現實還是抖機靈,從標題開始就讓受眾感受到知識娛樂化的痛點,內容更是環環深入,用戶情緒持續高漲,留言轉載的互動行為層層遞進,這樣的從眾為追求流量的營銷號帶來了更多生機。截至2017年5月的公開數據顯示,知乎注冊用戶已達8400萬。知乎用戶越來越多,討論的問題也更加多元化,所有溝通交流的環節,以是否是沉淀的、是否被反復使用為標準,通過用戶自主排名加之技術篩選高流量內容,在這一環境下網絡群體成員擁有更多自主權,他們的從眾更多地暗示著群體成員不自覺的內在傳播需求。
Web3.0時代的意見領袖是知乎社區思想、觀點的提供者,是極具影響力的KOL,也是社區輿論的建構引導者,承擔著大眾媒介傳遞信息、引導輿論的功能。
相對于微博的海量信息投放,知乎的答案使得個人效果無限放大。回答的問題總留有空間,在間隔一段時間后,火熱的回答一定要加上“第一次看到這么多贊!”這句話可能才會完結。有的答主分階段記錄,如“6.10更新:已經600個贊了,記錄一下。6.16更新:破千贊了,還有一點補充!”為何大家鐘情于這種存在感?Web2.0時代就凸顯了個人社交平臺的偶然造英雄之勢,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輿論領袖和千萬用戶形成明顯對比,尤其普通用戶在微博成為一個個小透明,常常罵人都不被搭理。而知乎的審核推熱制度,滿足了用戶展示自我的心理。知乎的投票和關注模式催生了大批網絡意見領袖,讓用戶生成有趣內容分享,來實現高質量內容社區的定位。原創內容猶如人的血液,為互聯網中的知乎提供能量,Web3.0時代,提高得到認可的幾率,降低被認可的門檻是每位用戶的訴求。知乎通過用戶情感把關機制,強化了用戶把自己培養成意見領袖的過程,進而積累高質量內容,給社區品牌提供更多發展渠道。
“領袖利用斷言、重復和傳染進行普及的觀念,因社區環境獲得了巨大的威力,這時它們就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即所謂的名望。”勒龐在其著作《烏合之眾》中論述了群體領袖的說服手法及其產生的效果。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微博用戶“第三新缺德社”建立了#精英論壇知乎#微博話題,上傳了知乎各種招吐槽的言論,話題活躍度很高,至今有4.7萬的討論量,閱讀量近1.3億。在意見越來越分散、輿論渠道多樣化的今日,群體中的極端人物依然容易成為意見領袖。群體對極端人物的歡迎,擴大了情緒的傳染,使極端意見領袖名聲越來越響亮,更多的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在知乎平臺上的意見也趨于極端化。
Web3.0時代的個性化、去中心化為用戶群體提供了動力,用戶在知乎社區的話題引導和點贊機制下強化自我中心意識,萌發更強的自我表達愿望,想要獲得更多的網絡群體關注。網絡的匿名性、監管的難度與知乎的多元化,使每個參與知乎的用戶隨意發揮,呈現千奇百怪的回答,低參與風險與高關注度配合,輔之以極高的知乎用戶基數,內容的精英逐漸發生了變化。
知乎社區通過點贊關注等方式,讓網絡群體成員產生一種“所有人都參加了,你為何不加入”的感覺,從而讓他們認為自己處于“少數”狀態。用戶在網絡中的數據化生存、社會互動的表演化生存、節點化生存、并發性生存的特性,進一步放大了群體傳播的作用。在Web3.0網絡傳染的作用下,群體暗示的作用被強化,作為用戶的個人會很容易去采取行動并參與群體狂歡。
隨著知乎版圖擴大,海量用戶的涌入及內容的爆炸,一些極具社會價值的現狀常常被一些明星八卦、奇聞異事所邊緣化,比如“深扒XXX的關系?”“女朋友長得漂亮是怎樣一種體驗?”,成千上萬的用戶追尋、熱捧這些問答,用簡單的爆照、抖機靈、秀恩愛的方式塑造網絡環境下的個人形象并推出輿論領袖。公眾擔憂的是,用戶爆發式增長的知乎流失大批優質意見領袖,而涌入越來越多劣質答主影響群體行為。而在Web3.0的當下,知乎社區并沒有喪失相對精英的平臺定位而完全被受眾摒棄,多元價值觀和新時代的網絡傳播賦予其自我凈化能力。但不容忽視的是,“精英”用戶的沉默與淡出,也可能帶來馬太效應,動搖知乎“高質量討論社區”原本的定位,知乎社區還要適應網絡發展不斷改革。如何做一名積極的網絡意見領袖,在網絡社區中不受過多群體干擾,更有效地參與網絡社群輿論導向是值得我們每個人思考的問題。
1.王秀麗.網絡社區意見領袖影響機制研究——以社會化問答社區“知乎”為例[J].國際新聞界,2014(09).
2.張萌.社會化問答社區——“知乎網”的內容生產與傳播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4(14).
3.茹西子,胡泳.知乎:中國網絡公共領域的理性試驗田[J].新聞愛好者,2016(02).
(作者系太原師范學院文學院新聞傳播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