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筱童
抗戰勝利前后重慶《新華日報》的輿論導向探析
□ 唐筱童
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前后,重慶《新華日報》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密切關注國內外時事動態,審時度勢,高屋建瓴,始終堅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公眾,及時澄清人們對決定戰爭勝負根本手段的認識;宣傳積極配合蘇軍,對日寇發起全面反攻;為中國抗戰勝利歡呼喝彩;宣傳堅決捍衛人民抗戰勝利果實;大力呼吁民主、和平與團結,成為當時國統區具有遠見卓識的輿論領袖。
新華日報;抗戰勝利;輿論導向;和平;民主;團結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接受7月26日中、美、英三國首腦發表的《波茨坦公告》,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標志著抗日戰爭以中國人民的勝利和日本侵略者的失敗而結束。這是自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一百多年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史上第一次的偉大勝利,意義是巨大而深遠的。重慶《新華日報》在抗戰勝利的重大歷史時刻,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通過大量的報道和言論,以積極向上的姿態,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們走向光明。
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把這座擁有30萬人口的中等城市摧毀一大半,使17萬無辜平民遭難。緊接著,8月9日,美國又在日本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又有約7萬人死亡。不可否認,這兩顆原子彈對于促進日本軍國主義當局加速向盟國投降在心理上起到了震懾作用,但從軍事戰略上來講,它并沒有決定性的意義,因為這兩座城市不是日本為阻止盟軍登陸而設防的重點城市。當時擔任東南亞盟軍最高指揮官的蒙巴頓發表談話說:“認為原子彈會停止遠東戰爭,是一個極大的錯誤。”可是,這時國內輿論卻把它吹得神乎其神,似乎決定日本的投降,就是原子彈的威力。8月9日,《新華日報》為此在二版顯著位置發表了《從原子彈想起》的評論,獨排眾議,著重從這一科學成果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立論,一方面承認這一科學發明的初次試用,破壞力的猛烈與殺傷性的巨大,確實震撼了整個世界,這是無可置疑的事實;另一方面,嚴肅地指出,這本來應該是為人類生活的幸福而服務的科學成果,卻用來作為如此慘烈的破壞性和殺傷性的武器,相信全人類,特別是對全世界獻身的科學家,一定會有深刻的感慨的。評論說,如果把原子分裂散發的“能”,應用于建設性的動力與和平工業,人類文明必然會有劃時代的改進;如果把它作為維護和平的工具,應該為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全體所保有、所使用才是。恰當的辦法,就是把它交由聯合國安全委員會來控制使用。這當然是難以辦到的。但這篇評論在當時就有這樣的遠見卓識,是值得稱道的。
1945年8月8日,蘇聯政府根據《雅爾塔協定》對日本宣戰。當夜蘇聯紅軍越過國境分幾路向日本關東軍發動進攻。這支日本的戰略機動隊,共有兵力70多萬人,尚有偽滿、蒙軍約20余萬人。蘇軍出動了海陸空兵力150多萬人,采取寬正面、高速度、大縱深的突然襲擊,一舉突破了日寇經營10余年的防線,僅6天之內就占領東北各省的極大部分。8月10日,《新華日報》用了報紙的大部分版面,以壓倒一切的氣勢,集中刊登來自各方面的消息、評論、文章。報紙以“迎亞洲的黎明”為題發表社論,指出:蘇聯紅軍參加作戰,日本法西斯的喪鐘響了,在中華民族解放運動全過程中,我們不曾有過像今天這樣有利的國際形勢,也不曾有過像今天這樣有利于人民的條件,號召加強團結,配合蘇軍,對日寇發起全面反攻。社論提醒各民主力量,提高警惕,點出:“有人正企圖依靠盟軍作戰,專乘日寇后退的機會,假反攻之名,行內戰之實。”社論雖未點名,讀者一看就知道是指蔣介石。因為幾天前《新華日報》才揭露蔣介石集團制造所謂的“淳化事件”,從河防抗日前線抽調幾師進攻陜甘寧邊區,妄圖把抗戰變為內戰的消息。為此,這天的報紙還刊載了孫科的一篇談話,強調:蘇聯紅軍已進入東北參加對日作戰,美軍即將登陸日本本土,中國亦應對盤據大陸的日寇發動反攻,目前國內不容有分裂與內戰的現象存在。孫科還列舉了歐洲的希臘,在驅逐德寇后,英軍司令斯科比扶持該國反動派發動內戰鎮壓人民的例子,指出:“中國今天的根本問題是如何使勝利成為人民的勝利,這就是非有民主的中國實現不可!”
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消息,正是在蘇聯紅軍宣布參加對日作戰的第二天,即8月10日傳來的。《新華日報》先于1945年8月11日,以二版六欄的特大標題,公布了8月10日日本政府分致瑞典和瑞士政府,轉達中美英蘇四國政府表示無條件投降的照會;8月11日,報紙配合消息,同時發表了兩篇社論。一篇是《日本法西斯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戰勝利萬歲!》,文章一開頭就旗幟鮮明地說:“飛揚跋扈、無惡不作的、壓迫了我們半個世紀的日本帝國主義者,由于中國軍民,特別是敵后廣大人民的英勇抗戰,由于英、美盟邦的協同作戰,由于蘇聯的參加戰爭,而終于在正義面前屈膝了。”配合這篇社論,還有一篇《山城沉浸在狂歡中》的特寫,用了大部分的文字,來反映各階層人民狂呼勝利的場面:“全中國人,都歡喜得發瘋了!這是一點也不值得奇怪的,半世紀的憤怒,五十年的屈辱,在今天這一天宣泄清刷了;八年間的死亡流徙,苦難艱辛,在今天這一天獲得了報酬。中國人民驕傲地站在戰敗了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前面,接受了他們的無條件投降,這是怎樣的一個日子呀,誰說我們不該歡喜得發瘋,誰說我們不該高興得流淚呢?”然而,社論和特寫都提到,還有不少人,“他們的興奮和歡樂,仍帶著沉重之色。”“當從勝利的狂歡過后冷靜下來時,人們會警惕到,直面于中國人民面前的,還是多么艱苦的前途。”社論說,人民的苦難犧牲,是為要有一個自由、民主,“無所恐懼,不虞匱乏”的“富強的新中國”,“但,我們的要求,我們所祈求的目的,還沒有完全達到”,“路,還是有迂回曲折的”,甚至還有人“進行一些違反全國人民意志的分裂陰謀,維持獨裁的局面”。另一篇社論是《論無條件投降》,強調按《波茨坦公告》辦事,必須徹底解除敵偽武裝,不能像歐洲希臘那樣,讓那些和德寇合作的武裝分子換上番號、旗幟,搖身一變,轉過來幫助國內反動派打內戰,鎮壓人民。
1945年8月16日,《新華日報》報道了日皇于8月15日以廣播《停戰詔書》方式正式宣布投降的消息。報紙還發表了國際述評《天亮了》,用“好像是不能相信的一樣,日本無條件投降了”作為這篇文章的開頭,用“慘勝”二字來概括日寇投降后人們的心態。
當時,人們從報紙上看到的是美英盟軍、蘇聯紅軍和共產黨領導的敵后八路軍、新四軍在對日寇進行戰略反攻;而避戰、觀戰的蔣介石控制的重慶,卻沒有一點對日寇反攻的氣氛。恰好相反,這位“不澆水、不培土”的獨裁者,導演的一場“摘桃子”的罪惡行動則已經開始了。他在8月10日下午聽到日本東京發出的廣播,得悉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后,于8月11日連下三道命令,一是要解放區的人民部隊“就地駐防待命”“不得向敵偽擅自行動”;二是要他的嫡系部隊“積極推進,勿稍松懈”;三是要敵偽“切實負責維持治安”,抵抗人民部隊受降。接著,美國遠東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亦對日本政府和中國戰區的日軍下令,只能向蔣介石政府及其軍隊投降,不得向中國人民的武裝力量繳械。這樣,蔣介石在美國的支持下,公然獨吞抗戰勝利的果實。《新華日報》拒絕刊登上述亂命,而在8月12日以顯著位置登載了延安總部朱德總司令《限令敵偽繳械投降》的命令。這天的報紙還發表了《從勝利到和平》的社論和中國民主同盟主席張瀾的《對抗戰勝利結束發表的談話》,將社會輿論引導到“召開各黨各派會議,籌備人民的普選,成立聯合政府”上來。這一時期,《新華日報》發表的言論還一再強調:中國已經不是過去的中國;中國人民有了空前的覺悟與團結;中國人民也已有了足以阻止一切陰謀,而使中國真正走向自由、民主之大路的力量;經過八年的血戰和鍛煉,中國人民是進步了;中國人民再不是任何人的奴隸,而是中國的主人;付出了血和生命的代價,中國人民是絕對不能容許任何人來竊盜這主人翁應得的權利的。
8月19日,以發行號外的形式,全文刊出毛澤東和朱德致電蔣介石,拒絕他8月11日要八路軍、新四軍就地駐防待命“不得擅自行動”的命令。電報要蔣介石“公開承認錯誤”,“收回這個錯誤命令”;并提出“制止內戰的六項主張”。
8月16日,《新華日報》編輯部接到了周恩來代中共中央起草的致南方局工作委員會負責人徐冰和張明的電報,指出:報紙近一時期,“應集中于宣傳反對內戰,反對獨裁,主張和平,主張民主四個口號”;“目前國際國內形勢均極有利于我們反對蔣之內戰,望堅持此方針,以便放手動員群眾,鞏固和發展我們已得到的勝利。”
8月22日的《新華日報》二版社論位置,只見“蔣介石先生賀電讀后”這個題目,文章被檢查當局扣去,只留下一塊空白。“賀電”是“以韻代日”的蔣介石于8月21日發給毛澤東的第二封電報。這篇社論,就是針對這封電報而配發的一篇揭穿蔣介石假“和談”之名而行內戰之實的文章。8月23日,《新華日報》抗檢把這篇社論印成單頁,隨這天的報紙發行。社論全面闡述了中共和平、民主、團結的國是主張,指出:我們一直呼吁著和平、民主、團結,而近五天之內就被所謂“戰時”新聞檢查局連扣了三篇說明我們意見的社論。在這種一手遮盡天下耳目的現狀之下,一支手叉住對方的咽喉,暗中拳打腳踢,而面孔上卻浮著奸笑,說:“快來團結,快來團結”;一方面要我們不打日本人,不打偽軍,一方面又下令給日本人,要他們不得向中央軍以外的部隊投降;加上大批準許那些“曲線救國”的偽軍“反正”,發出七道八道偽正不分的總司令的委任令,批判這樣表面上“講團結”、骨子里命令日寇和偽軍來打中國人民的軍隊。我們從不拒絕團結的手,從不關閉談判之門;可是,握著刀的手是握不好的,堵住一塊獨裁的大石頭的門是進不去的;放下唆使日寇、偽軍來進行內戰的這把刀,搬開堵住團結之門的那塊石頭,承認各黨派的合法地位,承認解放區的民選政府和抗日軍隊,承認我們有權利根據《波茨坦公告》,解決敵寇和接受投降,嚴懲漢奸,取消束縛人民自由的法令,釋放愛國政治犯,召開政治會議,組織聯合政府,這才能促進團結、統一,而出現一片真正的祥和之氣。這篇社論義正辭嚴,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志,它促進了國統區反內戰、反獨裁,爭和平、爭民主運動的高漲,為后來國共的“重慶談判”從輿論上搶占了有利的地位。
1.韓辛茹.新華日報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2.廖永祥.新華日報史新著[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
(作者系重慶文理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