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萍
新常態下地方黨報“深耕縣域新聞”的幾點思考
——以《梧州日報》為例
□梁萍
在新常態下,如何加強和改進縣域新聞宣傳報道,挖掘縣域發展的新亮點,反映縣域發展的新活力,更好地為穩增長、惠民生的發展大局鼓與呼,是值得地方黨報思考的問題。本文從新常態下加強縣域報道的重要意義出發,結合《梧州日報》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策劃報道,淺談地方黨報如何更好地加強縣域宣傳報道。
縣域報道;思路;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縣一級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促進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縣域經濟活則全國活,縣域經濟強則全國強。縣域新聞宣傳報道是我國新聞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和政府賦予我們的職責和使命。
在發展新常態下,做好縣域新聞報道是地方黨報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和重點報道需求,需要引起重視,值得深入挖掘。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強調了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認為縣域經濟是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和重要支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
從廣西來看,縣域經濟占據全區的“半壁江山”,2016年縣域地區生產總值和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占到全區經濟總量的63.5%和全區總投資的65.3%。可是,與發達省份相比,我區縣域經濟發展還有較大差距。可以說,沒有發達的縣域經濟,就不會有發達的省域經濟。
由此可見,必須堅持把縣域經濟發展放到全國和全區發展大局中來考量和謀劃,深挖縣域經濟的潛力,做好縣域經濟的文章,堅持以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以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水平。
黨報的性質、地位決定了黨報極高的黨性原則,相對于其他媒體,黨報肩負了更多配合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宣傳的重責。縣域發展是黨委、政府的重點工作,也應該成為黨報宣傳報道的重點。
當前,縣域經濟發展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如,當前國家實施“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有利于縣域經濟拓展和延伸發展空間;東部產業加快向中西部轉移,為促進縣域要素集聚和產業承接提供了有利條件等,各縣(市區)如何搶抓機遇,攻堅克難,推進工作,理應成為黨報的一個重點新聞報道來源,作進一步深入挖掘報道。
基層容易出好新聞。縣域新聞來自基層,接地氣,貼近群眾,反映基層聲音,容易引起共鳴,脫穎而出。縱觀近年來的廣西和各地市新聞獎,獲獎作品以縣域新聞居多。如2015年的廣西新聞獎(報刊和網絡作品類別),9篇消息類一等獎中,有7篇采自縣域,10篇通訊類一等獎中,大部分也采自縣域或者去過縣域。2015年的報刊和網絡作品類梧州好新聞中,多數也是縣域新聞。
客觀數據足以說明,縣域是好新聞的深水寶藏區和深層沃土區,只要肯沉下去,深入挖掘,就能挖出寶藏。
近年來,部分地方黨報已在逐步加大對縣域報道的重視力度,將縣域報道作為報道的重點領域,下更大力氣和功夫來挖掘縣域發展的新亮點,反映縣域發展的新活力,努力深耕縣域新聞這塊沃土,積極尋求縣域報道的新思路和新突破。其中,《梧州日報》也在加強縣域報道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探索提高縣域報道的方式方法。
關注黨委政府的政策動態和部署要求,是對黨媒和媒體人的基本要求。在這一點上,《梧州日報》時刻關注黨中央從上到下的方針政策和形勢動態,在每周采編例會上進行傳達學習。平時,則要求編輯記者及時掌握地方發展和縣域發展的政策走向、發展趨勢和工作重點,確保所采寫的稿件始終圍繞中心不偏離,緊跟黨委和政府的步伐。
今年以來,《梧州日報》根據黨中央對于縣一級發展重要性的論述和加快縣域發展的戰略部署,自治區黨委、政府出臺的《廣西縣域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以及梧州市委、市政府對于所轄縣(市、區)發展的定位和部署要求,明確了加強縣域推進經濟穩增長、培育產業新優勢、完善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開展精準扶貧和脫貧攻堅等相關工作的新聞策劃和宣傳報道的總體思路。
梧州市共轄七個縣(市、區),每個縣(市、區)都有自己的發展實際和特點。為更好地報道和挖掘各縣(市、區)的動態和亮點,《梧州日報》專門安排跑線記者分別跑各縣(市、區),由采編中心進行稿件策劃和統籌,各跑線記者圍繞各地工作重點采寫稿件,組織在一版重要位置予以刊發。
如圍繞蒙山縣今年要推進整縣脫貧摘帽這一目標任務,以及發展生態農業、加快創建廣西特色旅游名縣等重點工作,跑線記者進行深入采訪,采寫了多篇重點稿件,其中《蒙山縣以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創建為抓手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蒙山縣圍繞生態與特色確定思路加快縣域發展》等稿件安排在頭版頭條刊發。圍繞蒼梧縣實行行政區劃調整后的新縣城建設和經濟發展載體規劃建設等重點工作,跑線記者多次深入各鄉鎮和項目現場進行實地采訪,采寫了多篇重點稿件,其中《蒼梧縣旺甫工業小鎮推行精準征地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等稿件安排在頭版頭條刊發。
據統計,今年1—3月份,《梧州日報》一版共刊發縣域新聞稿件106篇,其中頭版頭條11篇,頭版二條、報眼等其他重要位置幾十篇,基本上實現每周有一篇縣域新聞稿件上頭版頭條,每天都有縣域新聞稿件在一版見報。
基層和群眾,是每個新聞工作者的情感之根、報道之根。新聞工作者只有眼往下看,腳往下跑,才能寫出真正反映社會實際、又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
《梧州日報》要求跑線記者多下基層接地氣,到農村地頭,到群眾中間,多挖掘有價值的報道素材,更好地達到“深耕縣域新聞”的目的,更有效凸顯新聞的品格與力量。如近兩年來,梧州市萬秀區重點推進“三沖”地質災害綜合整治和棚戶區改造工作,跑線記者就走進社區和居民群眾中間,深入了解黨委、政府的政策措施與群眾的心聲訴求,通過觀察分析寫出了萬秀區創新模式打造“三沖”地災整治的經驗和亮點、棚戶區改造工程的“百花沖樣本”紀實等調查性和分析性稿件,真實反映黨委、政府的為民政策和民生情懷;同時采寫了大量真實可感的一線人物和故事,傳遞社會正能量,其中,稿件《“流水席”留住濃濃鄰里情——百花東路棚改搬遷居民自發舉辦告別宴》獲得了去年的廣西新聞獎。
雖然縣域是重點報道方向,但是因為交通不便,花時間和精力,還有地方黨報記者人手普遍不足等原因,就算是跑線記者,也很難做到經常下基層,時時掌握基層新動態,這就需要建好一張縣域報道通訊員網絡,擴大信息源。
在這方面,《梧州日報》與各縣(市、區)宣傳部門加強溝通,建立通聯群,形成聯系溝通機制,經常就采訪和報道的有關問題進行溝通交流,印發成信息簡報。如今,各縣(市、區)的重點工作、重大活動和突發事件等新聞信息,各地宣傳部會第一時間通知報社,報社也會立即派出記者前往采訪,及時做好宣傳報道。此外,報社每年評選一批縣域優秀合作單位和優秀通訊員個人,激勵各縣(市、區)單位和通訊員多提供線索和稿件,形成縣域宣傳報道的良好氛圍。
除在一版和二版本地要聞版加強對縣域的報道外,《梧州日報》近兩年來還加強了縣域專版的策劃,以專版的形式圖文并茂地展現縣域發展各方面工作亮點和成效,增強報道的深度、廣度和視覺沖擊力,形成強大輿論宣傳效果。這樣的形式也得到各縣(市、區)的歡迎和支持,縣域不少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紛紛提出通過與報社合作出專版來加大對其工作的形象宣傳,縣域專版由此為報社帶來了更多經濟效益,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近期,《梧州日報》還每周推出固定的“縣域新聞”專版,進一步增加對縣域的報道。
順應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梧州日報》在開拓與縣域的新媒體合作方面也有一定的探索。近期,報社與有關縣(市、區)政府網站洽談了合作事項,下階段,還將充分運用好梧州發布、梧州零距離網等網絡公眾號項目,希望在與縣域網絡合作方面有新突破。同時,爭取對各縣(市、區)的網站和微信托管取得新成效。
(作者單位:梧州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