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春光
黨報評論與自媒體思維探析
□ 耿春光
黨報是黨宣傳方針政策的渠道,而黨報評論是黨報的核心內容,對黨的理論政策的宣傳具有重要意義。黨報評論具有權威性、規格性以及公信性,使得它成為黨引領社會輿論的重要工具,充分發揮黨報評論的功能是政治發展的必然要求。然而,自媒體的發展,使得每個社會主體都有了話語權,社會輿論多元復雜,黨報評論整合和引領社會輿論的功能開始下降,面臨著諸多挑戰。如何借助自媒體思維,探索黨報發展路徑,實現黨報評論的創新發展,成為急需思考的問題。
黨報評論;自媒體思維;路徑
黨報是黨的口舌,它是一個政黨宣傳政策方針的主要渠道,其所刊載的內容,代表了一個政黨的思想和觀點。而黨報評論,主要是對黨的理論或政策進行深入解讀和特色評論,從而使黨的政策或者觀點被大眾更好地理解。我國的黨報以《人民日報》為中央機關報,它代表黨的最高音,在其上所發表的黨報評論,受到全國新聞領域的關注,對于社會輿論具有重要引領作用。黨報評論,由于其性質的特殊性,使得其具有諸多特性,這些特性限定了黨報評論的定位。
首先,權威性。我國的黨報評論,與一般的報紙評論或網絡評論相比,具有不可比擬的權威性。這一權威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就評論發布主體來看,黨報評論代表著中央的看法,其主體具有政治權威和政治影響力。另一方面,就評論的內容來看,黨報評論一般都是針對社會重大問題或熱點問題進行評論,一般特別重大的政治或社會事件,中央會借助自身政治資源,指定由黨報評論。因此,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黨報評論具有權威性。
其次,規格性。黨報評論的規格性,是指黨報評論作為黨宣傳自身政策的一個“出口”,屬于政治資源系統,其所關注的內容都是具有重要理論或實際意義的,因此,黨報評論對于某一社會或政治對象的關注,從側面顯示的是,這一事件受到了高層關注,規格立馬提升。黨報評論的規格性,還可以從黨報的評論員名氣和地位上考察,其所邀請的評論員,一般都是國內知名的學者和專家,他們對社會問題分析得非常透徹。
最后,公信性。黨報評論與一般社會性的評論不同,其是代表黨和國家發聲,體現的是公權力的態度,具有較強的政治色彩,而一般的社會性評論,是出于某一專家或學者自己的觀點。因此,在公信力上,黨報評論借助公權力,更易獲得公眾關注。
由此可見,黨報評論,不同于一般的網絡或社會媒體評論,其所代表的發聲主體是黨和國家,其所關注的內容是具有重大影響的,也更容易獲得社會大眾的信賴。黨報評論所具有的這一特殊定位,使得其肩負著引領社會輿論、傳播社會正能量的重要使命,在我國的思想文化領域,必須掌握主要話語權,占領思想陣地,使黨的思想和方針政策被全面貫徹。
在自媒體日益成熟的當下,每個人都是一個“小記者”,都可以針對社會發生的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社會輿論日益多元,多種觀點相互碰撞。這一新的時代背景,使得黨報評論的發展、黨報評論的功能和地位受到挑戰。黨報評論所肩負的破除社會歪風邪氣、傳播社會正能量、引領社會輿論走向的功能式微。
一方面,黨報評論的話語權受到侵蝕。以往,在自媒體沒有產生之前,社會的話語權集中于傳統媒體上,如報紙,在我國,這又進一步集中于以黨報為核心的報業。在社會中,信息流是單向度的,即自上而下,由中央向地方傳播;而且其傳播的內容都是文縐縐的政策性信息,文章內容十分嚴肅,社會上也沒有其他的輿論聲音,通過這一方式來引領社會輿論,占領思想高地。然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出現了微博、微信等社交軟件,社會大眾可以在這些社交軟件上發布社會生活中的小事件,發表自己對于某一社會事件的看法,相互之間進行交流互動,每個人都可以以現代社交軟件為基礎,成為一個小小的“自媒體人”。這樣,對于社會或政治問題,不僅黨可以發聲,社會大眾也可以發出自身的聲音,與以往相比,黨報獨占社會話語權的局面被打破,與社會大眾共享話語權。而且,黨報由于受自身傳播媒介的限制,其評論趕不上網絡評論的時效性,也不具備網絡評論的互動功能,且其受眾面也沒有網絡評論廣泛,因此,其話語權不僅受到侵蝕,而且話語的影響力減弱。
另一方面,黨報評論的引領功能下降,引領作用式微。在自媒體飛速發展的當下,每個人都可以針對當下發生的事情發表自身的觀點,社會上存在多種聲音。而且,當前網絡管理制度的發展,趕不上網絡發展的速度,這使得很多不太理性的自媒體人,無法對于正在發生的問題發表客觀、理性的觀點,有些大眾甚至發表了虛假的錯誤信息,社會輿論不僅多元,而且“魚龍混雜”,現狀堪憂。然而,面對這些多元社會輿論,黨報評論受制于自身風格以及自媒體的沖擊,無法及時破除虛假言論,無法整合多種觀點、發揮輿論引導作用。這主要表現為,黨報評論受制于傳統信息傳播模式,其語言太過專業化,不接地氣,顯得非常嚴肅,這對于普通大眾來說,根本沒有閱讀欲望,而且即使“有心”去看,也沒有能力理解,這就使得黨報評論的受眾影響范圍小,效果差,難以對社會大眾的內心和思想產生實質性影響。另外,在自媒體的沖擊下,黨報評論無法對快速變化的社會以及社會輿論迅速做出反應,時效上的弱勢使得黨報評論的引領作用無法充分發揮,黨的思想政策和方針無法向下傳遞。
可見,自媒體時代,黨報評論所面臨的挑戰,直接阻礙了黨報評論應有功能的發揮,而黨報評論是黨的喉舌,這必然會影響到社會大眾對于黨的信任與認同。而且多元的、混雜的以及相互碰撞的社會輿論,如果不得到及時的整合,必然會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自媒體背景下,探索黨報評論發展路徑成為必然。
黨報評論,作為黨報的核心觀點,若想重新發揮影響力,實現其對于社會輿論的引領,必須直面當前所面臨的挑戰,同時,根據新的時代特點,不斷調整自身,順應社會發展要求,從改革中得力,從社會新要素中得力,強化社會輿論引導功能。為此需要做出以下改變:
首先,轉變運作思維,從自媒體“借力”。雖然自媒體對黨報評論產生了沖擊,但是,只要黨報評論敢于積極調整自身,自媒體對于黨報評論來說也是一個發展機遇。黨報評論與自媒體之間的主要差距是在技術上,而不是在內容上,在內容上,黨報評論要優于自媒體。只要黨報評論善于借助自媒體的技術優勢,落實習總書記提出的媒體融合發展的要求,必然能夠順應時代要求,發揮引領功能,借助官方微博或微信,可以實現與網民的實時互動,同時了解網民的內在想法和社會輿情,這既可以拉近與網民之間的距離,又可以掌握社會輿情發展狀況,為下一步有針對性的黨報評論做準備。
其次,轉變內容風格,增強黨報評論的“地氣”。以往,由于黨報評論的內容過于嚴肅,不僅使得受眾沒有閱讀欲望,而且理解費力。因此,自媒體時代,黨報評論要積極吸收網絡用語,將專業化的術語轉化為社會大眾能夠通俗理解的內容。而轉變黨報評論的風格,不僅需要轉變語言表述,更重要的是心態上的轉變。黨報評論要明確自身定位,其目的在于通過服務大眾而教育大眾,因此,服務是第一位,這就要求黨報要轉變以往居高臨下的說話方式,黨報評論要從人民群眾出發,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徹底轉變。
再次,充分發揮自身內容優勢,進一步提高黨報評論的質量。黨報評論與一般自媒體等社會評論相比,具有不可比擬的內容優勢。這主要表現為,黨報評論一般都是邀請專業人士進行的評論,其評論往往能夠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對于問題能夠深入剖析,其評論質量非常高,而一般的社會評論,雖然也可以發聲,但是其看問題的深度不夠。因此,黨報評論要充分發揮這一優勢,進一步提高黨報評論員的素質,發揮黨報的社會輿論引領作用。
最后,調整黨報評論內容,提高評論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在自媒體時代下,黨報評論若想拓展受眾范圍,必然要從受眾需求出發,對于社會熱點、難點以及重點問題,及時進行評論和回應,在評論和回應中,運用黨的政策文件,貫徹黨的思想,從而潛移默化地對社會大眾產生影響,達到引領社會輿論的作用。
1.單士兵.新媒體環境下黨報評論發展路徑探析[J].新聞論壇,2016(04):88-90.
2.丁雷.傳統黨報的新媒體融合路徑[J].記者搖籃,2013(12):54-55.
3.吳華清.黨報時評“三性”[J].新聞前哨,2014(02):13-14.
(作者單位:衡水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