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
淺析“三農”人物電視專題片的采寫
□陳杰
近年來,我國“三農”發展較為迅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多方面因素使然,“三農”問題依然存在,如農村環境缺乏有效改善、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業發展缺乏后勁等。針對這一系列問題,部分記者傾向于追求一時的轟動效應,慣于報道負面的“三農”信息,這種瞬時性的電視專題片采寫方式,一方面不利于“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另一方面也使電視媒體功能大打折扣。基于此,本文首先闡述“三農”人物電視專題片采寫的必要性,然后分析當前我國“三農”人物電視專題片采寫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三農”人物電視專題片采寫的具體策略。
“三農”人物;電視;專題片;采寫
隨著中央對“三農”問題的持續高度關注,尤其是扶貧工作的開展,我國的農村、農民與農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作為電視媒體的一種重要形式,以折射與探究農民生活、農村改革與農業發展為主的電視專題片,為廣大電視觀眾提供了豐富的涉農信息。尤其是以“三農”人物為主的電視專題片采寫,更是為人民群眾及時了解“三農”狀況提供了重要的平臺與渠道,有助于人們分析與總結“三農”問題,進而推動各種問題的有效解決,實現“三農”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新世紀以來,各種新興媒體應運而生,但電視依然是主流媒體之一,在媒體行業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采寫作為電視專題片的關鍵環節,已發展成為電視新聞的主要表現形式,在新時代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農”人物電視專題片采寫能夠最大程度借助于電視媒體的優勢,不同程度地實現與“三農”人物的面對面交流與溝通。其中,強烈的聽覺、視覺沖擊,可以讓電視觀眾切身體會到“三農”人物生活或工作經歷的真實感,尤其是優秀的、高水平的“三農”人物電視專題片采寫,更能為電視觀眾帶來心靈的沖擊以及思想上的交鋒,也更能讓電視觀眾深切感受“三農”人物的奮斗歷程或感人事跡。“三農”人物電視專題片采寫展示出了新時代電子科技的發展潮流,有效突破了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推動了“三農”信息的及時、快速以及廣范圍傳播。“三農”人物電視專題片的采寫形式多樣,且在電視專題片中發揮著結構性的功能,并構成了獨特的電視節目。
在“三農”人物電視專題片采寫的過程中,“朋友”是最為精準的角色定位。然而,由于記者面對的“三農”人物在年齡、性別、經歷、環境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如何確定“朋友”這一角色,對電視專題片采寫的影響較為深遠,一旦角色定位不夠精準,則會讓采寫對象產生諂媚或高傲的誤解,從而不利于“三農”人物電視專題片真實、自然、客觀地進行采寫。所以,“三農”人物電視專題片采寫必須對采寫對象予以精準的角色定位。河南固始縣電視臺的《農民之友》創辦十多年來,欄目記者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不但訪遍當地“三農”精英,還與被采訪對象結交為朋友,該欄目也成為當家節目。
在“三農”人物電視專題片采寫過程中,經常出現記者對所采訪的“三農”人物的情感掌控不精準的現象,從而導致諸多精彩環節無法完美地呈現出來。對“三農”人物情感的掌控,需要對采訪目標進行全方位的了解,但通常由于與被采訪對象之間的接觸時間較少,很難全面獲取“三農”人物的價值觀、個性以及愛好等內容。由此可見,科學掌控所采訪的“三農”人物的情感變化,對促進電視專題片的采寫十分重要。
“三農”人物電視專題片記者的人文素養,直接決定著專題片采寫是否切合生活實際,是否引起廣大群眾的心靈共鳴,以及能否產生廣范圍的影響。從本質上講,人文方面的關懷素質也是一個重要素養,只有樹立人文關懷的思想觀念,才能采寫出充滿人文關懷特色的電視專題片。特別是在“三農”人物電視專題片的采寫過程中,人物作為主要的采寫因素,做到生活化、具體化的人性表現,是記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
創新是任何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因素。因而,突出“三農”創新是人物電視專題片采寫的重要原則之一。譬如,2007年CCTV評選出的十大“三農”人物之一傅光明,作為福建圣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被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秀建設者以及為福建省企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三農”人物,也是福建省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間農業生產領域中的十大“領頭羊”之一。30年間,傅光明自始至終秉承科學發展觀,持續推進企業的內部革新,大力提升企業的科技水平,著力促進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與進步,成功塑造了比較典型的“圣農發展模式”,成功開辟出了安全、優質、可持續、高效、生態的現代化肉雞生產之路。圣農發展模式的創新之處在于對食品安全與供應、“三農”產業與縣域社會經濟問題、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現代化畜牧業的健康有序發展等方面累積了豐富的創新經驗。另外,長期以來傅光明給廣大職工提供了良好的福利待遇與工作環境,更是為當地創造了豐富的就業機會,并為當地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為農產品市場提供了可靠、安全的產品,還有其構建的良好合作關系,對公益性事業與環境的關注,都彰顯出了其作為一名企業家的高尚追求與正確價值觀。采寫中,記者全方位多角度剖析人物的創新思想、心路歷程,深入報道企業發展模式及取得的成績,意義深刻,形象豐滿,可謂人物采寫的典范之作。
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在引領農業生產發展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與功能,而“三農”科技人物的報道,在采寫過程中需要格外注重方式方法。比如,被評為河南首屆十大“三農”人物——科技“領頭羊”李友軍,其作為河南科技大學的副校長,不僅投身于耕作學與栽培學的教學與科研,而且一直致力于高產優質小麥栽培等方面的技術研究,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大力推動了河南省小麥的高質與高產,為以農業為主的河南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作為一名高校工作人員,不但將農業方面的知識傳遞給大學生,而且還將農業科技思想根植于大學生的心中。在這一思想的引導下,李友軍積極引導大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能、理論知識以及技術素養,不斷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促使其養成用科技引領農業發展的科學理念。所以,在“三農”人物電視專題片的采寫過程中,必須強調科技方面“三農”人物的引領作用,通過人物的采寫,幫助廣大電視觀眾樹立以科技提升“三農”生產力的思想與意識,切實發揮“三農”人物電視專題片采寫的價值與意義。
“三農”人物往往都是涉農精英,在當地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因此,記者不但要挖掘他們的創業歷程、經營理念、發展成就,還要報道他們對于社會的各種貢獻,發揮電視媒體的特有功能,樹立“三農”人物的良好形象,以起到弘揚時代精神的作用。中央電視臺“三農”人物評選活動,就是很好的例子。采寫過程中,應做到有的放矢,堅持實事求是,特別要展示他們的社會貢獻,所謂“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唯有如此,人物才會更加真實,其社會影響力才會進一步增強。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積極推動“三農”發展的戰略號召,制定了城鄉一體化的重要規劃與部署,并明確提出加快推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助力農民增產與增收。總結過去,展望未來,作為新時代的發現者與記錄者,電視媒體記者只有進一步發現、報道典型“三農”人物的艱苦奮斗、勇于創業的鮮明事跡,大力傳播正能量,為我國“三農”發展營造積極向上的輿論氛圍,才能最大程度發揮“三農”人物電視專題片的價值。
1.趙瑾一.讓時代的腳步聲響徹田野上空——關于農村題材電視劇的斷想[J].當代電視,2006(09):22-23.
2.田永昌.探求思想性、藝術性與觀賞性的完美結合——談電視連續劇《插樹嶺》[J].當代電視,2006(08):22-23.
3.馬菂.農村生活——農業大國主旋律的根音——關于農村現實題材主旋律電視劇的創作思考 [J].中國電視,2004(07):71-74.
4.梁光弟.福貴的夕陽連接著新農村的曙光——評電視劇《福貴》[J].當代電視,2006(05):9-11.
5.李建平,周波.追求藝術卓越奏鳴時代強音——電視連續劇《插樹嶺》創作特色簡析[J].當代電視,2006(09):12-13.
(作者單位:河南省固始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