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曉克
新媒體環境下社區公共體育服務探析
□ 李曉克
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為了完成黨在十八大中提出的“加快社區公共體育服務建設”的要求,社區應當充分結合新媒體傳播的特點創新社區公共體育服務,加快社區公共體育網絡的建立,豐富社區公共體育活動的內容,提高社區居民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拓展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的輻射范圍。
新媒體;社區;公共體育服務;傳播方式
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要改進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要增強城鄉社區服務功能,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币虼?,提高社區公共體育服務是當前黨和國家對社區服務的一大要求,新媒體環境下,利用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給人們生活帶來便捷服務,進一步豐富社區公共體育服務途徑和服務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社區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是指以社區內居民體育活動的需求為出發點,以社區資源供給和制度保障為條件,充分運用社區內的體育人才推動社區全民健身運動的體育服務體系。當前,我國的社會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多是在基層社區的轄區范圍內,圍繞社區的自然環境和已有的公共體育設施為服務基礎,在社區內開展區域性的群眾體育項目,以滿足社區內居民體育鍛煉的需求,是我國城市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國各地的社區陸續開展了社區公共體育服務,這一帶有共享性、非盈利性和社會服務性質的公共體育服務提高了社區群眾的身體素質,幫助人們養成了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國務院在《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中要求:“各地各級人民政府要將社區體育工作作為社區建設的基本內容,通過街道辦事的組織協調,建立起一批體育健身指導站、體育俱樂部等社區體育組織,通過社區居委會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廣泛的社區體育健身活動,進一步增強城鄉居民體育鍛煉的意識?!毙旅襟w時代,社區工作人員應當思考如何利用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建立公共體育服務網上平臺和網絡系統,以更好地滿足社區群眾的需求。
隨著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城鄉社區體育公共服務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社區公共體育服務依然面臨著不小的困境。首先,相比社區居民對體育健身器材的旺盛需求,當前社區公共體育建設無論是經費還是設施資源上都存在著不小的缺口;其次,市民對公共體育建設的指導需求旺盛,而社區無法提供相應的公共體育指導員,也沒有相應的公共體育科學指導服務;第三,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還處于初級階段,無論是經費投入還是設施建設方面均存在著很大的不足,無法保證社區內每個居民都能享有社區公共體育福利;最后,雖然存在社區居民旺盛的體育健身需求與社區公共體育設施和服務之間的巨大缺口,不少社區的公共體育設施向外開放時間卻較短,更加激化了居民需求與設施不足之間的矛盾,這主要是因為社區公共體育設施的信息公示較為封閉,絕大部分社區沒有結合新興互聯網媒體進行社會圈的宣傳,加之本身設備的人均占有量低,使得當前的社區公共體育服務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二十一世紀,一根小小的網線,一部智能手機,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乃至思維方式。在這個“人人自成媒體”的時代,傳播的主體逐漸消解,傳播的內容逐漸碎片化,且具有多樣性和便捷性。
不同于以印刷品和以DVD、CD等電子產品為媒介的傳統傳播時代,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傳播最大的特征是傳播主體的消解。在傳統傳播時代,雖然傳播的載體各不相同,但它們都有著相同的傳播主體——媒介的制作者與發行者。這一高度職業化、組織化和系統化的群體通過他們的層層審核,無形中掌握了傳播媒介的話語權,將他們認可的內容公布于眾,排斥不被主流媒體認可的內容,使其邊緣化。在傳統傳播時代,受眾接受傳播內容非常被動,既沒有傳播話語權也沒有傳播知情權。然而,在新媒體時代,以網絡信息技術為代表的傳播主體發生了質的轉變。智能手機與移動網絡讓新聞創作者既是傳播者也是受眾。移動互聯網還打破了傳統新聞創作者與普通民眾之間的界限,讓新聞的創作、傳播與接受不再被少數專業人士所把控,而是“每個人都可以自成媒體”,傳播的主體正在逐漸消解。
新媒體時代,傳播過程呈現出“短、平、快”的特征,傳播內容帶有鮮明的“碎片化”特征和拼接性。以藝術傳播為例,傳統藝術門類眾多,包括繪畫、音樂、電影、戲劇、雕塑等眾多內容,其中各個藝術門類都具有自己獨立的藝術發展脈絡、藝術理論框架、藝術創作方法、藝術風格流派等,每一個門類都是一個封閉的整體的文化觀念。然而新媒體時代背景下,藝術傳播的主體被消解,創作者博采眾家之長,根據需要提取各門各類的藝術特點進行藝術創作,因此傳播內容呈現典型的“碎片化”特點。同時,網絡傳播的方式也使得傳播內容“碎片化”。以微博為例,140字的限制讓傳播變得“短、平、快”,也讓傳播內容變得“碎片化”。
新媒體背景下,以信息為主要傳播形式,其復制功能的使用遠超過去任何一個時代。借助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傳播者可以在短時間內大量復制新聞內容,通過網絡這一載體,以最快的速度傳播到世界各地,形成了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內容傳播的即時性特點。通過微博、微信、微拍等形式打破了傳統傳播空間,超文本鏈接將傳播的相關內容鏈接在網絡中,網絡本身具有的交互性改變了傳統傳播中以線性傳播為主的模式,使得當前的傳播內容與傳播空間相互纏繞,傳播者與受眾相互轉換,各種各樣的信息相互交叉,使得原本現實的文本變得虛幻,呈現出典型的非真實性。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社區公共體育服務應當抓住傳播的新特點,加快社區公共體育網絡的建立,提高社區居民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創新社區公共體育管理機制,豐富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公共體育的形式。
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加快了新媒體在人民生活中的普及和應用,社區也開始思考如何通過計算機信息技術建立網絡化的社區管理服務體系,通過新媒體促進社區公共服務、傳播社區文化、推動社區公共體育建設。在現代社會,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社區應當與時俱進,更新服務理念,充分運用網絡建設社區文化,加快社區公共體育網絡的建立,通過新興媒體將體育精神、體育文化、體育運動等內容融入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鼓勵社區居民利用休閑娛樂時間進行體育娛樂健身活動。同時,通過建立社區公共體育網絡,利用新媒體傳播的交互性與及時性,社區工作人員能及時了解社區居民的體育需求,積極改進社區公共體育服務,加強社區公共體育管理,共建和諧社區。
社區居民是參與社區公共體育運動的主體,因此社區工作人員應當思索如何充分調動社區居民參與公共體育運動的積極性。然后,受困于社區居民休閑時間與社區工作時間的沖突,傳統的社區宣傳工作往往不能覆蓋社區內的家家戶戶,新媒體的出現很好地彌補了社區宣傳工作的不足。通過大力發展新媒體環境下社區公共體育宣傳工作,可以轉變當前以中老年群體為主要服務群體的傳統社區體育服務模式,使得社會公共體育運動更加年輕化;新媒體傳播方式還讓社區工作人員更容易選出符合社區居民全員參與的體育運動,使社區公共體育服務更有特色和吸引力,進而提高社區居民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層出不窮的新媒體技術,創新了社區公共體育管理機制。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若社區還繼續沿用傳統的管理機制管理社區公共體育活動,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無法滿足社區居民的體育文化需求。傳統的社區公共體育管理機制存在互動性較差、缺乏現代體育管理與體育文化理念等問題,極大地限制了社會體育的發展。當前,創新社區公共體育管理服務機制,將新媒體技術與社區公共體育有機結合,可以實現社區公共體育的智能化、網絡化、多元化、個性化。通過新媒體平臺了解社區居民體育運動的實際需求,多方面全方位滿足社區居民體育運動的要求,創新社區公共體育管理機制,共建和諧社區。
新媒體環境下,社區公共體育服務應當從更新傳播理念、豐富傳播形式、整合社區體育資源等方面,利用新媒體做好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的宣傳工作,推動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的發展。
社區工作人員應當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樹立新媒體傳播理念,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做好社區工作宣傳工作。以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為例,社區工作人員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傳播理念,搭建微媒體傳播平臺,通過微博、微信等方式,向社區居民傳遞積極健康的生活理念,培養社區居民體育健身的良好習慣。社區應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以“公平、積極、進取、健康”的體育鍛煉理念為目標,大力宣傳體育健身對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作用,通過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平臺,做好社區公共體育服務宣傳工作,發展特色社區體育文化。
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的發展要充分結合傳統媒體傳播與新媒體傳播的長處與優勢,用傳統媒體在信息內容真實性、權威性與可靠性方面的優勢彌補新媒體信息傳播時容易出現非真實性的不足。運用新媒體傳播的及時性、快捷性和互補性,彌補傳統媒體在缺少與受眾互動的不足。通過傳統媒體傳播與新媒體傳播的有效結合,豐富社區體育傳播方式,做到揚長避短,優勢互補,共同推動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的發展。
社區通過多媒體平臺創新社區公共體育管理機制,系統化管理社區公共體育資源,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社區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充分整合社區公共體育資源,以服務社區居民的體育健身需求為目的,消除狹隘地域觀念,以提高全民體育文化水平為目標,積極爭取社會資源的幫助,共同做好社區公共體育資源建設工作,共同完成新媒體環境下社區公共體育服務平臺的建設,全方位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
大力發展社區公共體育服務是實現我國“體育強國”的重要基礎。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給我國社區體育服務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社區工作人員應當充分發揮新媒體傳播的特點,利用新媒體傳播的互動性、參與性、及時性,創新社區公共體育管理機制,利用新媒體平臺,加快社區公共體育網絡的建立,豐富社區公共體育活動的內容,提高社區居民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拓展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的輻射范圍,攜手社區居民,為構建和諧社區做出不懈努力。
1.孫鳴蕾.新媒體藝術傳播特征的探析[D].大連工業大學,2015.
2.王丹.新媒體環境下社區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研究[D].山西大學,2016.
3.王斐.試論新媒體對社區體育發展的促進作用[J].經濟研究導刊,2017(16):182-183.
4.鄭衛民,任保國,劉德新.新時期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給問題探索[J].體育與科學,2012(01):87-91.
1.平頂山學院青年基金項目“平頂山市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研究”(項目編號:PXYQNJJ2016008)。2.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河南省農村城鎮化進程中體育公共服務供給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016CTY019)。
(作者系平頂山學院體育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