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函栩 石思嘉
關于移動互聯時代中國商業電影內容產業持續發展的思考
□李函栩 石思嘉
截至2016年,我國移動互聯網市場總規模達到3852.7億元,同比增長158.2%,手機和移動設備成為互聯網的第一入口。面對互聯網經濟帶來的蓬勃發展和巨大潛力,“互聯網+內容產業”也深刻地改變著視聽傳媒產業。本文基于現代移動互聯時代的大背景,對中國商業電影的內容產業發展現象及問題進行概括與總結,就其如何健康發展進行相關思考并提出建議。
商業電影;電影內容產業;移動互聯;大數據
內容產業即包括制造、開發、包裝和銷售信息產品及其服務的企業,它將內容和信息作為產品,進行商業化的運作和盈利,使購買者獲得精神上的娛樂和享受。①商業電影作為重要的內容產業,它既有較為成熟的商業運作模式和市場環境,同時也會不斷隨著大眾精神需求和傳播渠道的改變而發生演變和進化。在極度依賴比特世界的今天,如何以新媒體為傳播載體的信息內容更好地進行產業化運作,成為內容產業的重要議題。
一方面中國影視行業多年的積淀和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改造,使立于文化前沿的電影行業成為了文化大軍迅猛發展的排頭兵;另一方面逐漸從山寨化走向商業化的產業革命也隨時沖擊著傳統電影行業的市場觀、內容觀、文化觀。②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使得內容產業不斷進行融合,傳播速度和傳播渠道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面對這樣的市場環境,中國電影是否能建立起“德藝雙馨”的內容產業格局,還是在市場與藝術的博弈中漸行漸遠?筆者希望能通過分析,探討在移動互聯這一時代語境下,中國商業電影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梳理出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路徑。
毋庸置疑,移動互聯的全媒體時代使中國電影產業保持著高速發展的喜人姿態,高傳播率和多元化的傳播平臺以及豐富的宣傳互動形式,使得中國電影的產量、票房和觀影人次持續增長。在消費文化和狂歡式娛樂大行其道的今天,電影的角色也不再單一,互聯網與傳統電影產業的融合使商業電影也承擔了市場實踐、文化導向、明星效應等眾多功能。看似一片繁榮與祥和的風光表面背后,存在著嚴重的危機,也面臨著新的選擇和發展問題。我們可以從產業和創作兩方面來梳理和思考近年來我國商業電影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成熟以及BAT對于電影市場的逐漸布局和滲透,互聯網大數據對受眾的精準分析逐漸滲透到電影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其精準定位越加符合受眾的預判和口味,成功降低了影片的制作風險,提高了產業的投資效率和投資價值。然而,電影是一種具有市場價值的文化創新,其藝術價值的創造性和精神層面的引領性遠非通過理性的數據分析就能觸摸并前瞻的。以《小時代》系列影片為例,該系列片作為青春系的IP電影,經歷了互聯網數據為指導的精準制作和營銷流程,成為一邊受到爭議一邊收獲高票房的典范。盲目的拜金主義、蒼白而混亂的人物關系、虛無的享樂主義在影片中泛濫,其在商業運作上的成功始終掩蓋不了該片在藝術和電影本身上的缺陷和匱乏。大數據能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但并不能取代創作行為,只單純滿足于市場需求的電影發展勢態,會使電影失去其本身所具有的“藝術光暈”。
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使得互聯網營銷在電影產業中占據了重要地位。新媒體傳播以其特有的高傳播率和互動率,迅速在影片放映前期定下了影片票房高低好壞的基調。一些所謂的大片過度消費新媒體資源,而一些真正苦心經營的影片卻最終以冷淡票房收關,從而造成“叫座不叫好”“叫好卻不叫座”等亂象出現。
一方面,影片的制作成本大幅度向電影產業鏈下游的宣發沉淀,前期制作成本大量縮減,致使很多優秀的國產影片無論在院線還是網絡上都難覓蹤跡。另一方面,利用網絡搞噱頭、造話題、買口碑,更使得網絡營銷形成了一系列不良之風。2014年《小時代3》系列影片依靠其后期強大的營銷手段和粉絲經濟,致使最終票房突破4億,但其在豆瓣影片評分僅為3.9分;而同期上映的口碑電影《親愛的》《歸來》等影片卻票房慘淡。再者,過分看重影片類型的話題性致使影片類型同質化的現象也十分嚴重。近年來,青春系列的IP電影大行其道,單是院線上映的青春系列影片就多達11部,而影片質量卻一度遭到質疑。電影營銷的基礎仍然是“內容為王”,是輔佐于影片本身的助推器。企圖只利用互聯網營銷占據市場,終將導致我國的文化市場成為商業和利益的傀儡。
我國國內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也是中國電影一直以來受人詬病之處。國內專門針對互聯網知識產權的法律還存在很多的真空地帶,因此,在一定時期內也很難保護好電影公司的利益。③網絡侵權的主體具有隱蔽性,每一個用戶都具有相應的虛擬身份,因此,權利人想要找到相應的侵權主體的可行性和可能性相對較小;同時,傳播廣、擴散快的病毒式侵權效應也讓追責變得十分被動。2015年奪得兩億票房的《港囧》,在上映不到三天,就有疑似盜錄的清晰版視頻資源開始在網絡上瘋傳。一部電影前腳剛在影院放完,后腳就被盜錄者傳播到網絡上,對電影制作方的商業侵害顯而易見。
政府相關部門應盡快制定和健全網絡電影市場的相關法律體系,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網絡影院與實體影院并存的電影市場環境。④加強技術保護,加大傳統電影行業與新興互聯網企業的融合,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共同來建立健康的網絡電影市場,讓傳統院線和互聯網電影環境實現共生繁榮。
目前,我國電影產業的評價體系并不科學,唯票房論、唯獎項論的傾向十分明顯。電影產業是文化、商業和技術高度融合的產業內容,也是以創新和傳播文化為導向的產業內容。良好的創作環境和健康的市場環境對于商業電影這一內容產業來說尤為重要。對于一部影片的優劣評價,應該建立更完善和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上至專業的學院派評價,下至受眾真正的口碑、心聲,讓我國的電影產業在良好的產業生態環境下得到長足發展。
在當下電影產業化迅猛發展的背景下,要處理好藝術與市場的關系,就必須搞清楚市場的功能及其自身限制。商業電影作為一項內容產業,必然是藝術與商業共生共榮的狀態。而現下中國電影產業出現了嚴重的內容向市場傾斜的狀態,要明確市場對內容生產的導向作用,就要完善電影發行機制,建立標準的院線制度,建立差異化、體系化的院線體制,盡量調整院線過于追求大投入回報的大片排片模式,這才是提高電影德藝雙馨的前提和基礎,對于現下粗放式增長的中國電影產業來說,任重而道遠。
注釋:
①蔡嬌麗.文化產業理論相關綜述[J].青年科學(教師版),2013(4).
②于歡.正確發揮市場驅動推動文化藝術繁榮——中國電影產業變革時期的思考[J].戲劇之家,2015(05):128-131.
③④季彥棟.關于互聯網環境下電影市場的探討[D].上海師范大學,2013.
(作者均系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數字媒體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