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藝鵬
淺談朗誦中情聲氣的駕馭藝術
□布藝鵬
本文從播音主持和藝術概論的理論體系出發,對朗誦活動的語言駕馭藝術進行了三個方面的論述:即情聲氣的和諧運用、內容和情感如何統一、堅持恰切的態度立場。
朗誦;情聲氣;具體感受;態度立場
朗誦通過適宜的聲音語言、身勢語言、表情語言和背景音樂等的綜合表現,用典型化和藝術化的手法來集中和表現特定的主題和情感。這個過程中我們主要從情聲氣的關系和恰切的態度立場著手,以達到再現豐滿形象、創造優秀朗誦作品的目的。
在語言藝術的操作過程中,情、聲、氣三者密不可分。所謂“氣隨情動,聲隨情出,氣生于情而融于聲”,這就是情聲氣之間的關系。在語言藝術創作中要“以情代聲,以聲傳情”。只有情、聲、氣結合起來,才能使朗誦者更好地傳情達意,受眾更加清晰地感覺到朗誦者要表達的感情。《經典誦讀》是廣西電臺文藝廣播FM950在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的要求下,在2016年底創辦的一檔詩詞鑒賞精品欄目,本人在其中既是主持人,也是誦讀者。兩種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要求。主持人的角色,主要是起到串聯的、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作為主持人,主要是要做到平實、親切、自然,說人話,接地氣。比如在第一期中,有這樣一段主持詞:1884年,泰戈爾離開城市來到農村,開始了關于自然和故土的創作。作為一個詩人,泰戈爾崇尚純真和簡樸,企望自己的生命“簡單、正直像一枝葦笛”。這是對泰戈爾一段生活的描述,既是平常的,也有詩人不平常的理想。如何體現這種平常中的不平常?筆者特別注意首先要控制語速,這是因為《經典誦讀》是一檔夜間節目,如果語速過快,就會給聽眾造成緊迫感。第二,要控制情感,不能過于高漲,這樣容易讓聽眾覺得主持人是在端著,造成高高在上的印象。尤其是印度詩人泰戈爾是一位著名的詩人,更要表現出他普通的一面,而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覺。第三,氣息要平穩、流暢。主持過程中要控制好氣息的強弱,不能忽大忽小,給聽眾造成急促感。
朗誦文本創作和朗誦操作的過程中情感的作用至關重要。首先,在文本創作中創作主體“觸景生情”,產生出帶有強烈情緒色彩的感受,從而為文本創作產生心理定勢和情感動機。其次,當朗誦者面對現成的朗誦文本時,如果受到情境的感染也會產生相應的心理感受,從而影響到朗誦操作的效果。再次,情感朗誦是語言駕馭過程中的必要情感準備。最后,情感不能逾越內容,而應該有所控制,要讓情感服務于所要創作和表現的內容。優秀的語言藝術創作者要致力于“聲隨情出”,實現情感與內容的有機統一。
2016年,FM950創作的廣播劇《父愛如歌》獲得了廣西人民政府頒發的文藝創作最高獎——廣西銅鼓獎。本人在劇中擔任演員及配音工作,扮演的角色是一位對老父親學開車沒有耐心的兒子。比如:有句臺詞是:“爸,我們再來一次!”短短的一句臺詞,既要表現兒子對父親的慚愧,又要表現對于父愛的向往。這就要求做到“融情于景,觸景生情”,真切地感知其中的情感變化,然后將語言充分融入其中,自然流暢地表達出來。
播音語言的特點可概括為“三性”“三感”六個特點,即規范性、莊重性、鼓動性和時代感、分寸感、親切感。作為語言藝術的朗誦活動,其語言特征也符合上述“三性”“三感”,其中,朗誦藝術要尤其注意做到緊隨時代特色和堅守態度分寸:一方面,時代感是指創作主體對于所處時代的精神和氛圍的認知和把握;另一方面,時代感要求朗誦創造者胸襟開闊,應和時代的脈搏,高揚主旋律。作為新時期的語言藝術,在內容上朗誦更應體現時代精神,充滿人文關懷。
2016年,本人的播音作品《一個將軍的遠征》獲得了廣西新聞獎一等獎。這是一篇弘揚主旋律的作品。在播音過程中要將語言和播講狀態富有代入感,同時又要把握好分寸。不能一味地進行“宣讀式”的高聲贊美,更不能從頭到尾地進行闡述。要講究情感的合理分配,根據具體內容進行表達,做到“該揚的時候揚,該抑的時候抑”,使整個作品富有層次感。以戴安瀾將軍的《七絕·遠征》為例:萬里旌旗耀眼開,王師出境島夷摧。揚鞭遙指花如許,諸葛前身今又來。策馬奔車走八荒,遠征功業邁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長弓射夕陽。
戴安瀾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著名的抗戰將領。本人作為朗誦者,既要傳達出戴將軍視死如歸的抗戰決心,又要照顧到當代人的收聽習慣,不能一味地講究高亢激昂,而主要體現出將軍作為一個愛國志士的深切情懷,突出他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情感的表達。在朗誦過程中,要融入強烈的愛國情懷,流露的是必勝的信念,這一點主要體現在每一句的處理上,要干凈利落,不能拖泥帶水。
總之,在朗誦活動中,語言駕馭藝術分解為朗誦文本創作和朗誦行為操作兩個步驟,其中前者體現的是語言藝術的表現性,應該同時把握塑造豐滿的形象、運用厚積爆發的情感和把握恰切的態度立場三個方面;后者體現的是朗誦藝術的表演性,應該著重把握運用厚積薄發的情感和把握恰切的態度立場。我們通過對播音主持和藝術概論的學習掌握,可以遷移運用到朗誦藝術之中,用以指導朗誦的語言駕馭之道。
(作者單位:廣西人民廣播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