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紅蓮 嚴思宇
新媒體環境下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與傳承研究
——以恩施少數民族自治州為例
□譚紅蓮 嚴思宇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地區,該地區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大特色。隨著時代的變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面臨著很多挑戰。但在少數民族自治區內,非物質文化的發展也有其特有的發展方式和發展機遇。本文結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區的自身情況,探討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
恩施;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媒體
根據2011年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了一個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情感理想、思維方式和審美意識,包含了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和生命基因,是維護一個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保護本民族文化、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促進人類文明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恩施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地處湖北省西南部,是一個少數民族雜居的地區,此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伴隨著長期的民族生活和生產活動而存在的,其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少數民族特色,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共生美學觀”和“原生態美學觀”,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多樣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這里最大的特色之一,該州有著豐富的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需要引起重視,這對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恩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非常豐富,被列入恩施自治州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31項,其中包含6項民間音樂(絲弦鑼鼓、薅草鑼鼓、喜花鼓、燈歌·龍船調、鶴峰圍鼓、巴東峽江號子),9項民間舞蹈(地盤子、恩施耍耍、建始鬧靈歌、土家八寶銅鈴舞、宣恩耍耍、肉連響、土家擺手舞、土家地龍燈、土家撒葉二嗬),5項傳統戲曲(南劇、堂戲、恩施燈戲、柳子戲、儺愿戲),3項曲藝(恩施揚琴、利川小曲、滿堂音),2項民間手工技藝(恩施儺面具制作工藝),5項民俗(土家女兒會、恩施社節、恩施壇儺、牛王節、土家族哭嫁)和1項民間知識(千禧民歷)。
自200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概念正式引進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它的保護和發展成為政府、媒體、公眾關注的焦點之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的傳播與傳承,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與繁榮,對人類自身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目前恩施少數民族自治州通過一系列傳播方式和傳承手段,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政府通過組織和策劃系列活動,不斷加大宣傳展示力度,提高廣大群眾的參與熱情,營造出人人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人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濃厚的社會氛圍。例如,2015年恩施土家女兒會系列活動之一的“女兒會篝火晚會”在女兒城舉行,恩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的演員們演唱了土家族的《敬酒歌》《直尕思得》《大峽谷》《新龍船調》《歇不得》等歌曲,這是一種較為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方式,此類活動使受眾能真實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并形成廣泛的社會影響。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堅實的基礎,需要完善的名錄體系和傳承體系做支撐。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一方面有利于規范地保護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另一方面有助于打造恩施本地區的地方品牌,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知名度。目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已確定的第一批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就包括了31個項目,涉及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民間手工技藝、民俗和民間知識等7個領域,種類繁多。
一方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應由專門的機構進行保障,如恩施州成立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這對該地區非遺傳承與保護工作起到較好的助推作用。另一方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需要相關法律制度保障。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恩施自治州實際,政府制定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明確了所要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別,確定了保護和管理的方法。
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擴大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在相互交流中提高本地區文化的水平。2016年9月21日,恩施的土家漢子組合在第四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的民歌大賽決賽中獲得多人組合組二等獎。恩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展演中心傾力打造、國家一級編導姚曉明編排的群舞《擺手的幺妹等等我》在第十一屆全國優秀舞蹈節目展演中也載譽而歸。
進入21世紀,網絡技術、數字技術、多媒體等現代科技在傳媒業的廣泛應用,把人類社會推入了視覺文化傳播的新時代,而視覺文化傳播主要靠新媒體,新媒體涵蓋了所有數字化的媒體形式,包括數字化的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移動端媒體、數字電視、數字報刊雜志等,能擴大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恩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價值,是該地區的特色。筆者建議應根據該地區的人文地理環境來對其進行保護,在文化遺產得到保護的基礎上促進它的繁榮。
在新媒體環境下通過媒體的強勢平臺關注和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并讓它較好地傳播傳承,有助于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社會發展。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其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各個方面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但恩施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信息傳播方面做得不足。在咸豐的民間藝人接受采訪時表示,許多本地人對咸豐南劇不熟悉,甚至不知道當地有南劇的表演中心。在對恩施高校湖北民族學院的校園調查中,許多人不知道當地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更不清楚當地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這些現狀表明,恩施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不到位,而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迅速擴大影響,可以采用視覺傳播的方式,也就是通過新媒體來對其進行傳播。
運用現代傳播媒介體現與表達少數民族地區地域文化,讓新媒體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載體,利用新媒體技術向更廣闊的范圍進行有效傳播,通過媒介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于現代公眾的視野中,從而能引發公眾的極大關注,增強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向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注入現代媒介的傳播元素,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為現代觀眾所接受和喜愛。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問題,通過媒體的傳播引發大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并為其繼承問題出謀劃策。
在運用新媒體保護和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采取不同的方式。不同種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不同的特點和發展方法,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不同的需要對其進行保護。比如說土家織錦技藝,從傳統手工藝的創意發展角度來看,建議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在原材料上面尋找可以代替的資源,在保留傳統技藝特色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技術和工藝上的創新,大膽做好創意設計;二是要走現代營銷的道路,把土家織錦推向市場,這樣才會通過經濟的帶動來促進土家織錦的傳承和發展。再比如說恩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9項民間舞蹈,由于人們主要是通過視覺感官來感受民間舞蹈的魅力,那么民間舞蹈的發展就可以通過各種新媒體來對其進行傳播。
總之,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特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該地區寶貴的財富,它們的保護和發展亟需引起重視,我們應結合少數民族地區的特色運用現代傳播方式和手段來發展和繁榮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1.烏丙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與研究方法[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2.白慧穎.知識經濟與視覺文化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湖北民族學院)
本文為2016年湖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新媒體環境下咸豐南劇的傳播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610517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