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旭
小案例,大情理
——淺談地方電視臺法制類節目的發展方向
□韓旭
在全媒體時代,電視臺處于激烈的競爭環境之中,尋找到正確的節目方向,對于節目的長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地方媒體,因其覆蓋面較為狹窄,所以傳播需要具備一定的針對性,從而形成了地域化特點。對于電視法制節目,在選題中更應該“接地氣”,且具備法制的思想性、法律服務性以及人文關懷等,能夠從法制小案例中發掘出大情理,從而使得節目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突出重圍,增加收視率。
電視節目;法制節目;地方電視臺
近年來,法律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我國也在大力推進法治社會的進程。法制類電視節目對于我國法治進程具有較為明顯的促進作用。人們的法制意識不斷增強,社會生活對于法制類電視節目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地方電視臺法制類節目在兼具法制類節目特點的同時,應充分發揮地域性特點,更貼近生活,使節目更符合觀眾喜好,要從法制小案例中發掘出大情理,使節目更富有深度。
1.地域化選題
就目前來看,多數地方臺的法制節目還是以單純講述一兩個案例,然后解讀幾條法律為主要敘事結構,這對于老百姓來說已審美疲勞、索然無味。因此,形成地域性的節目特點無疑具有較大的優勢,可以對地域化的內容進行深度挖掘,通過地域化選題,報道民生的新聞事件則能達到更好的播出效果。在實際生活中,一些事情比較容易引起關注,因為觀眾往往對身邊發生的新聞事件存在更強的好奇心,而且更樂于對事件背后存在的法律問題進行探究。在選題時,應盡量選擇具有時效性的題材,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吸引觀眾,另一方面,能夠通過加強新聞熱點的持續關注達到宣傳法律法規的目的。例如,長春電視臺《百姓與法》欄目,以發生在長春市兩級法院民事、刑事等案件為選題,對案件當事人進行采訪,用百姓的事、百姓的話來反映社會的焦點問題。同時在專家客廳邀請專家、學者、法官點評、答疑解惑。通過評論使受眾能夠透過表象探查新聞事件自身引申的法律問題。
2.非地域化選題的地域化處理
對于一些非地域化選題進行地域化的處理時,可通過區域內曾經出現的類似事件,或區域內存在與事件背景具有相似因素等進行關聯。通過針對性,可使受眾對于地域化法制節目的需求得到滿足。通過非地域化選題的地域化處理,能夠明顯增加選題數量,而且能夠確保地方性特色的延續。
法制類電視節目的主要目的就是宣傳法律法規,因此在與當地政府、公檢法等部門進行緊密合作的同時,提高法律服務性對地方電視臺節目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可增加節目資源,而且能夠作為法制節目的“突破口”進行更全面的發展。例如《法眼》欄目,基于服務社區的目的,通過分區分片將節目具體到太原市的各個社區內,每個星期均派遣兩組記者與特邀律師共同為社區居民提供法律咨詢及幫扶。記者們將此過程通過電視節目進行合理呈現,受到了較大的歡迎。目前,很多電視法制節目均有舉案說法,但是針對不同事件,給予相應的法律幫助,分析含有的法律法規信息時,應注意“一案一方”,對案件進行更為具體化的探討。
地方電視臺法制節目在建立地緣性媒體親和力的基礎上,加強自身媒體公信力具有重要意義,而人文關懷則是地域性選題的一個重要考量因素。市縣級電視臺傳播范圍內,一些新近發生的情節惡劣的刑事案件比較容易成為受眾的視線焦點。由于節目傳播范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若節目在制作時無較高的人文關懷意識,往往會導致案件當事人及家屬受到二次傷害。雖然能夠在短期內迎合受眾的“獵奇”心理,但是缺乏長遠發展的推進力,因為獵奇難以達到長期吸引的目的,選題雖然“熱辣勁爆”,但往往嘩眾取寵。法制節目若流于低俗、浮躁,就會失去固有的威信。值得注意的是,法制節目自身非法官,因此節目中應少評判,而是應該客觀地從多個角度體現其中存在的矛盾,由此喚起人們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及思考。人文關懷以人為本,應充分體現并關注人們的生命、尊嚴及自由。法制節目在制作過程中在將案件法理講述清楚的同時,應從人性化角度分析關注案例中的每個人,使觀眾在冰冷、理性的法律法規中感覺到人性的關懷。伴隨全媒體時代的到來,電視媒體在緊貼時代需求的同時,更應該堅守底線,堅守社會文化消費產品產出的行為準則,保持自身的“靈魂”,打造出獨特的地域性節目品牌。
地方電視臺在制作節目時,因需加強自身的地域特色,所以更容易貼近百姓、貼近生活,而法制節目在制作時,可選取百姓身邊的、存在傳統與法律相碰撞的一些案例進行制作,將此類案例作為專題,不僅可以貼近觀眾,更能充分滿足觀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通過此類節目講解晦澀難懂的法律條文和法規,可使得受眾明確法律的相關知識,避免在生活中走彎路、走錯路,進而實現普法目的,使節目達到教育目的。例如,《法治時空》欄目報告中,曾播出記者在餐飲企業黃記煌臥底,報道了其后廚違規的情況,此節目關注了人們的飲食問題,十分貼近老百姓的生活,從而受到較大的關注。《難圓出國打工夢》《“熟人”騙你沒商量》等節目,關注到孩子上學、工作問題,其中不法之徒利用大家的焦灼心態,通過辦理出國務工、留學深造等方法,騙取錢財。通常此類節目,可提高受眾的防范意識,避免因求職心切導致上當受騙事件的發生。
地方電視臺在節目制作中,往往會遭遇案例缺乏的尷尬情況,如果無較好案例,就難以制作出較好的節目,因此應加強與政法部門的合作。例如很多節目中,通過辦案警員講解案件經過,可增強節目的真實性,更容易被觀眾所接受。而且在節目中可以體現公安、法院等政法部門的先進事跡,為了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所實施的措施及其效果等,通過真人真事的呈現,可加強警民關系,對促進政法工作的順利開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地方法制類節目組與當地政法部門保持良好關系且獲得其信任后,往往在出現各類涉法事件后,能夠及時通知節目組,使得節目獲得更多的案件資源,由此在獲得貼近百姓題材的同時,能夠通過故事性得到更高的關注。
地方電視臺法制類節目在制作時,加強地域性,緊密聯系公、檢、法等政法部門的同時,應關注其他國家行政單位,可使得案例得到更深層次的剖析,在傳遞法律知識、解答法律疑問的同時,可賦予觀眾一定的思考空間,也增加了節目的厚重感。而且法制類節目可為觀眾提供一個自由辯論的平臺,將百姓身邊的實事、出現情理法紛爭的事件拿到節目中,通過法律界人士的討論,可使得真理越辯越明,由此可增加節目的趣味性,且能夠傳遞相應的法律知識,促進普法工作的開展。
法制情景劇也是法制類欄目的一種制作方法,通過情景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還原案件經過,而且能夠更生動地解讀其中的法律問題,使得觀眾在觀“劇”的同時了解相關法律知識。
地方電視臺法制類欄目單純依靠地方自身,往往難以拓展節目題材,目前,全國廣電協會法制節目工作委員會搭建了一個平臺,為法制類節目的發展提供了有效條件,可使得地方電視臺獲得法制節目的相關資料,由此地方電視臺能夠加強互動學習。
創新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不僅需要電視臺內部機制的推陳出新,更需要主創人員,包括責編、編導、攝像、后期人員的共同努力,在提高自身專業水平的同時,多關注、多了解同類型電視節目的制作技巧和精髓,多學習如何運用大數據來了解受眾,這樣才能制作出受歡迎的法制類節目。
總而言之,地方電視臺的法制類節目在制作過程中,應將引導觀眾法律意識作為節目制作的向導,在加強地域性的同時,要貼近生活、貼近百姓,通過一些真實的案例分析,引導受眾樹立法律意識。而且在全媒體時代,法制類電視節目應該積極創新,結合自身優勢,打造出更符合觀眾需求的電視節目。
1.燕鑫.我國法制電視節目的問題與創新——以山西電視臺《公民與法》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7(01)∶153.
2.劉明.試論電視法制節目的精準服務——以山西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法眼》為例[J].傳播與版權,2016(10)∶71-72.
3.金雨萱,李程滔.全媒體時代電視節目地域化選題的思考——以電視法制節目為例[J].科技傳播,2014(15)∶30-31.
4.施思.地方電視臺法制節目現狀和發展[J].新聞前哨,2016(01)∶59-60.
(作者單位:長春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