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章群 楊陽
化“整”為“零”,提升新聞報道的時效性
□何章群 楊陽
本文提出通過對傳統的新聞采編播工作流程進行再造、變線索為新聞、在行進中報道新聞和在現場發快訊等方式,改變過去完整地制作好一檔新聞節目并在固定時間和欄目播出的做法,在新聞生產的每道工序都及時報道新聞,可以解決城市臺時政新聞報道時效性差的問題。
時政新聞報道;化“整”為“零”;時效性
1958年6月1日,北京電視臺播出了我國第一條電視新聞——《紅旗》雜志創刊的消息,拉開了中國電視新聞事業的序幕。
大多數城市臺建立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短短的25年時間,曾經的電視觀眾變成了“手機觀眾”。在新媒體的沖擊下,特別是新廣告法實施以后,城市臺的廣告收入下滑明顯,人才缺乏等問題日益突出。
以滁州廣播電視臺為例,其《滁州新聞聯播》欄目,時長15分鐘。和大多數城市臺一樣,18∶30轉播省臺新聞聯播和天氣預報,19∶00轉播央視新聞聯播,19∶35之后才是自己的聯播,這時衛視電視劇和娛樂節目就開始了。城市臺的時政新聞在夾縫中生存存在諸多問題。
筆者隨機抽取《滁州新聞聯播》欄目一周發稿進行分析。一周共播報新聞68條,其中市級以上領導活動新聞38條,占總條數的56%。有效時長(除片頭、片尾、片花等)91分鐘。領導活動新聞時長68分鐘,占總長的75%。某晚新聞共8條,前5條是市主要領導的新聞,頭條長度5分鐘,后面3條簡訊平均不超過30秒。這樣一檔新聞節目的信息量是不夠的,這樣的編排也不科學。
時政新聞的主要內容是領導開會、調研、參觀等,報道的重點往往是領導的“重要講話”。新修道路開工,市民最想獲取的信息是道路修建對自己出行有哪些影響,至于領導在開工儀式上的“重要講話”出現在新聞里,到底有多大必要性,值得商榷。現在重要的時政新聞能做到當天播出,但這樣的時效性與移動互聯網時代觀眾的即時新聞需求是不相匹配的。
為了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媒體發展的需要,許多城市臺也建立了網站和手機客戶端等新媒體,試圖整合廣播、電視、網站等資源形成合力,提升競爭力。但由于缺乏新媒體運行人才和觀念滯后,所謂新媒體只不過是傳統媒體的上載站,沒有真正發揮新媒體的作用。
綜上所述,城市臺時政新聞報道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時效性差、領導活動報道過多、新媒體技術運用滯后等,在現有條件下解決的辦法就是要對常規的新聞采、編、播工作流程進行再造,適應媒體生存發展的需要。
所謂化“整”為“零”,就是將過去完整地制作好一檔新聞節目并在固定時間和欄目播出的做法,改為在新聞生產的每個工序,都報道新聞,解決城市臺新聞報道時效性差的問題。
時政新聞線索主要來自黨政軍機關和社會團體。以滁州廣播電視臺《滁州新聞聯播》為例,2016年1月共播出新聞275條,其中來自上述單位的新聞采訪達210條,這些新聞的主要內容是預知或者是部分預知的。所以,在接到新聞采訪線索的第一時間,就可以根據已知的事實要件,制作成標題新聞,在電視、網站、手機客戶端和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例如,接到市政府明天上午舉行清流路高架橋建成通車儀式的采訪通知后,值班主任在記錄采訪通知、安排記者采訪的同時,就可以將“清流路高架橋將于明天建成通車……”這個消息錄入到新聞平臺上,經值班臺長在移動終端上審簽后,供電視、廣播、網站和手機客戶端等媒體以最快的速度報道新聞。
對于一些突發性新聞,記者在趕往新聞現場的路上就要報道新聞。將新聞報道的“過去時”變為“現在進行時”,增強新聞報道的動感,滿足觀眾強烈渴望接近新聞事件真相的期待感。
“現在進行時”報道考驗的是媒體的反應能力,需要記者具備較高的臨場發揮和對新聞事件的把握能力,也需要前方記者和后方編輯以及技術人員的通力配合。移動互聯網技術為“現在進行時”報道新聞提供了便捷的技術條件,也極大地降低了經濟成本。能否實現“現在進行時”報道新聞,關鍵是樹立搶新聞的意識,培養搶新聞的能力。“現在進行時”報道新聞,是運用化“整”為“零”策略提高電視時政新聞報道時效性的重要一環。
以清流路高架橋通車為例,記者要提前到達新聞現場,并在儀式正式開始前,用單反相機或智能手機等設備,拍攝反映高架橋雄姿、大橋開通現場實況等的新聞圖片和視頻,發送到臺里的新聞平臺上;新聞平臺編輯根據準備好的高架橋相關資料,配上文字說明,制作成現場感較強的圖片新聞、標題新聞,供微信、微博、網站和電視等滾動播出,使觀眾在第一時間里,同步收看大橋通車新聞。化“整”為“零”報道新聞,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新聞報道的時效性。
化“整”為“零”式報道,不是對新聞的機械割裂,而是隨著新聞事件的發展,在準確把握新聞內在聯系的同時,由“零”到“整”逐步展現新聞事件全貌,防止名為化“整”為“零”,實為零敲碎打,要從整體上把握“零”與“零”之間的邏輯關系。
一些傳統媒體加快轉型升級的愿望很迫切,但行動遲緩。新聞的采、編、播遵循的還是老機制,即所有新聞要等到在傳統媒體上播出后,才能在網站等新媒體上播出,新聞時效大為降低。為此,新聞應首先在制作流程更簡易、傳播方式更現代的新媒體上發布,然后才在傳統媒體上發布。這樣既可以突破聯播新聞固定時間、固定時長的限制,也可以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優勢,極大提高新聞的時效性。只有徹底改變傳統的節目上傳播出機制,記者在前方發回的“零”新聞才可以隨時播出。
媒體已經進入了一個所謂“融媒體”“自媒體”時代,過去廣播、電視、報紙各自為政,而現實需要它們融為一體,進入“融媒體”時代。媒體的化“零”為“整”,強調的是力量的整合,而報道的化“整”為“零”強調的是通過“零”式報道,以時效性制勝,但這都需要平臺和人才支撐。
1.建設新聞共享平臺,放大資源效益
首先,廣播電視臺要建立一個新聞資源共享平臺。廣播電視臺內部各媒體、各中心采集的新聞都要匯集到這個新聞資源共享平臺上,同樣,頻道、頻率、網站、微信、客戶端也都可以從這個平臺上獲取新聞資源,并在第一時間制作成符合各自特點的新聞,向不同的目標客戶推送。
新聞聯播及所有新聞欄目的記者,全部轉變為新聞平臺記者。將易碎的新聞在聯播中的一次消費,變成全媒體的多次消費,進一步放大新聞資源效益。“融媒體”首先要有一個新聞資源融合共享平臺,只有這樣才能為新聞化“整”為“零”式報道提供渠道和資源。
2.培養一支全能的全媒體人才隊伍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媒體發展,需要一支過硬的采編隊伍和熟練掌握全媒體技術、深諳市場運作的隊伍。首先,單位要為前方記者配備單反相機、高清拍攝功能的手機、移動非編和無人機等現代化媒體裝備,記者也要熟練掌握這些裝備的使用方法,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便利條件,提高新聞報道的時效性,沒有時效性就沒有影響力。
其次,全媒體技術及市場運作人才的培養更為重要。沒有人才隊伍作為保障,傳統媒體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要想迎頭趕上新媒體的發展步伐,其難度可想而知。單位要注重新媒體技術的人才引進和培養,同時也要加強全媒體建設的資金投入。
領導活動報道過多過長、新聞看點少和時效性差等問題,是電視時政新聞報道存在的主要問題。化“整”為“零”策略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新聞報道的時效性,但是,如果新聞內容本身缺乏信息量,那么再快的時效性也沒有多少實際意義。實現化“整”為“零”策略,需要向過多過長和缺乏新意的時政新聞“開刀”,滿足移動互聯網環境下,人們“碎片化”“即時性”獲取信息的需要。
所謂“畫面轉場”就是對一些會議新聞采用“聲畫錯位”的辦法,從形式上解決會議新聞多的問題。比如防汛工作部署會,除用一兩個畫面交代會議本身的新聞元素以外,主要以防汛工作實體畫面為主,如汛情、防汛值班、防汛物資準備等,準確傳遞防汛這個主題,少給會場畫面。時政新聞報道要摒棄“聲畫一張皮”的教條。
會議新聞常以領導講話為主要內容。記者把領導長篇大論的講話制作成新聞,好比相同的會議在電視上又開了一次。以什么樣的角度報道會議新聞,有賴于記者的政策水平和新聞業務技能。拍好畫面,但更要在錘煉新聞主題、選取報道角度上下功夫,使新聞既能準確宣傳黨的主張,又能被普通電視觀眾所接受。
什么樣的新聞能夠在觀眾中產生深刻的記憶?臺灣師范大學教育學碩士、美國奧勒岡大學哲學博士張春興教授研究認為:“不是重大新聞或者沒有特點的新聞,與己無關的新聞信息很難被觀眾接受。”有的會議新聞動輒三四分鐘甚至更長,本想強調重要性,結果適得其反。范長江給新聞下了一個定義,“新聞就是廣大群眾欲知應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實。”如果我們報道的新聞不是廣大觀眾想知道的,也不是重要的事實,甚至是觀眾早已知道的事實,試問,誰還看新聞?
對可視性不強的新聞,可以采用“移位”的辦法,將其從新聞聯播節目中移走,壓縮成標題新聞,以游動字幕的方式滾動播出,這樣不但增加了新聞重播的次數,也活躍了屏幕形式。據有關研究表明:“閱讀文字能記住10%,收聽語言能記住20%,觀看畫面能記住30%,邊聽邊看能記住50%。電視新聞的雙通道領先于其他媒介,屏幕文字的介入使‘聽’和‘看’結合起來,實現了具象視覺與抽象視覺的雙向兼容。”化“整”為“零”策略不僅要解決時效性問題,還要改變單一刻板的時政新聞報道方式,使新聞內容和報道方式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更具競爭力。
地方臺的生存危機絕對不是危言聳聽,改革之路困難重重,涉及到人事制度改革、產業轉型升級等諸多問題。不管如何改革創新,電視臺作為黨的輿論陣地這個屬性不能變,但屬性不變不代表事業的發展方式不能變。改革新聞的生產和傳播方式也許是一個最容易突破的方面。發布新聞是媒體的主要責任,通過改革使地方臺的新聞更具競爭力和影響力,從而帶動廣播電視產業的發展,使之產生良性循環。
1.張春興.現代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周勝林,尹德剛,梅懿.當代新聞寫作[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滁州市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