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
城市臺廣播電視報文藝副刊的特色表達
□李翔
媒體深度融合視閾下,網絡文藝作品風生水起,受眾閱讀習慣和閱讀情趣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城市臺的廣播電視報遭遇極大挑戰,其文藝副刊更是處于風口浪尖。如何讓廣播電視報文藝副刊既保持主流媒體的專業權威,又富有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本文以鹽城廣播電視《今周刊》“濕地”文藝版為例,從彰顯主流特色表達、地域特色表達、本土人文特色表達、服務特色表達四個方面,闡述筆者實踐后的思考。
媒體融合;廣播電視報;文藝副刊;特色表達
城市廣播電視報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一直是廣大市民群眾喜歡閱讀的文化娛樂性報紙。在互聯網手機移動端日益普及和黨中央國務院大力倡導“全民閱讀”的今天,城市臺廣播電視報的文藝副刊如何才能成為本土干群喜愛的閱讀對象?筆者認為,不管廣播電視報外部競爭環境和內部生產環節發生多么巨大的變化,加強文藝副刊的品牌建設,堅持文脈同國脈相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和服務理念不能改變;不管網絡綜藝和“網紅”文藝怎么“野蠻生長”,植根本土、文接地氣、努力創造自己的副刊特色的宗旨不能改變。
廣電報是廣播電視主流媒體的子媒體,“黨管媒體”的原則和“政治家辦報”的根本要求沒有改變,堅持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根本方向永遠不會也不能改變。但作為文化娛樂類的行業報,文藝副刊在弘揚主流價值方面也應與黨報、晨報、晚報類都市報有特色區別。鹽城廣播電視《今周刊》文藝版從以下幾點堅持主流價值表達:
一是貼近廣電本行,刊載廣電文化類暢銷書、熱播劇的書評、影評、視評方面的隨筆、散文、雜文。如結合央視《中國詩詞大會》進行點評,引導人們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致敬;結合湖南衛視的熱播劇《人民的名義》,進行不同群體不同視角的評議,幫助讀者凝結起以中華廉政文化為基石的中國精神等等。
二是貼近本地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刊登詩歌、散文、微型小說、報告文學等,努力營造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向上氛圍。例如,鹽城市委市政府今年在實施“兩聚一高”和建設“強富美高”新鹽城的戰略部署中,提出了建設一張網、一桶水、一部車、一片林、一座城的“五個一”具體戰略部署,文藝作品可以反映城鄉干群圍繞綠色發展堅持頑強奮斗的各種場面、各個瞬間、各種感受和樂趣,潛移默化地進行核心價值觀的熏陶。
三是貼近中央的大政方針和本地落地生根的實際,用文藝作品謳歌干部群眾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獲得感。例如,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變政府“端菜”為群眾“點菜”的本土故事和群眾真切感受;文化常下鄉、長在鄉,用各類文藝形式振奮民族精神。總之,“濕地”雖屬行業報的文藝副刊,但始終秉持“源自本土,服務人民,貼近群眾”的鮮明特征,采編人員將“主流價值”刻在心坎里,寫在版面上。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一千五百多年前,文學家、哲學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里說的這句話至今都難以移易:文藝作品隨著時代轉移和世情的演變,會在內容和形式上發生一定的變化。
鹽城地處江蘇中東部沿海地區,歷史上又是新四軍重建軍部所在地和敵后抗日根據地,擁有江蘇最長的海岸線和最大的灘涂面積,紅色鐵軍文化、綠色濕地文化、白色海鹽文化和藍色海洋文化的資源相當富饒。近幾年,國務院有關東部沿海大開發和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兩個戰略交匯鹽城,鹽城的地域特色文化也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例如,鹽城的藍色文化過去就是海洋捕撈、海洋養殖和海上搜救,現在發展成“一港四區”,四個國家一級、二級海港已與國際、國內多家港口通航,港域、港口工業區建設日新月異,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部的目標中日益發揮更大的作用。再如,鹽城的綠色文化建設過去在文藝副刊上,大多集中在宣傳丹頂鶴珍禽自然保護區和麋鹿自然保護區兩個國家級濕地保護區中的見聞和故事。現在,鹽城已經建成多個國家森林公園、花卉特色小鎮、森林小鎮,擁有華東地區、東南沿海單體面積最大的櫻花園、千年牡丹園等享譽全國的花海、花園,空氣質量連續四年第一、全國進入“十強”。這些藍色文化和綠色文化的發展、演進過程給副刊文藝創作提供了極其廣泛的空間。
要想使廣電報文藝副刊抵達更多讀者的心底,就得有目的地培育和壯大本土文學和文藝創作人才,與他們保持密切的聯系,以營造氣場,吸引讀者。
一是聚焦本土走出去的全國著名文藝專家。新四軍在鹽城堅持敵后抗日近五年,創辦過魯迅文藝學院鹽城分院,在阜寧停翅港、賣飯曹村集聚培養過近百名全國知名革命文藝家。鹽城的紅色文化基因和延安一脈相承。鹽城臺近五年連續三屆舉辦“中國因你而出彩——‘鹽城杰出人士’評選表彰活動”,先后評出了首屆安徒生兒童文學獎獲得者曹文軒,國際著名雕塑家吳為山,世界書法大師管峻,著名文化學者卞毓方,國際陶藝大師葛軍。這五位從鹽城走出去的國際頂級專家、大師,年齡都不足50歲,現在還屢出經典。他們所參加的盛會和活動或者他們的創作感悟、心靈故事等,“濕地”副刊經常登載,很受讀者歡迎。
二是聚焦長期立足本土、扎根基層創作的文化成就佼佼者。鹽城有一大批經常在各類報刊發表詩歌、散文、小說、雜文的業余作者,經常有關于他們的回憶、追憶、感懷、感恩之類的文章在“濕地”副刊發表。這些出生本土、立足本土、扎根本土的作者德藝雙馨,在本地有很高的知名度。他們自己寫的或者旁人講述有關他們故事的作品,都有相當不錯的可讀性。
三是聚焦本地文學藝術骨干。任何文藝副刊都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專欄作者隊伍。鹽城活躍的筆桿子有兩千多人,其中不乏在全省乃至全國很有名氣的作家、藝術家。他們足踏基層、心系群眾、情注筆端、文接地氣,一直以匠心守護文藝創新。有組織、有計劃地推出本土知名作家的作品,能有效保證“濕地”的文學韻味和鹽土特色。
四是聚焦本地草根文人和年輕學生。“濕地”副刊明顯感知到各條戰線上的草根文苗和年輕大學生正積極踴躍地投稿,本土稿源占整個網上來稿的50%以上,而且稿件的題材、形式相當寬泛。不僅年輕人勇唱主角,有些平時在家里喜歡閱讀廣電報的人也會努力利用網絡便利,向副刊投稿。
文化為人民服務、堅持一切以人民為重,應體現在報紙的每個版面、舉辦的每項活動和報紙生產流程中的每個環節上。:
(一)抓住節點,舉辦征文。副刊要以文化人,能文育人。活動要找準由頭,抓好時機,首先抓住節點舉辦主題征文,彰顯副刊的文化魅力和人文精神,有意識地圍繞重大節日、紀念日搞征文,體現鹽城人的家國情懷。例如,2015年的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征文,2016年的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征文,2017年的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征文、迎接黨的十九大召開征文和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征文,調動各界人士關注、關心、關愛廣電報副刊,壯大副刊寫稿隊伍。其次,還可以圍繞傳統節日,進行約稿和做精做美版面,提升格調,增強沖擊力。例如抓住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和“三八”“五四”“六一”“七一”“八一”等節日,一方面重點約稿,一方面運用各種元素精心編排包裝,融入新媒體元素,同網絡視聽爭奪閱讀空間。再次,圍繞世界性的先進理念重大節日、紀念日策劃活動,彰顯報紙的社會影響。例如在全市發動并組織“2017地球一小時活動”,著重圍繞環保引導人們關注環保、參與環保、宣傳環保、踐行環保等公益活動。“濕地”副刊組織了“環保征文”“印象”拍攝等。一些短小、精悍的環保散文詩、短詩歌和微型小說在讀者中產生良好印象。
(二)遇有重大事情及時發布。廣電報副刊是廣電總臺的一個新聞單位分支,應具有主流媒體一錘定音的輿論擔當。遇有重大事情,正文版有報道,副刊也應有配合;正文版喊出“第一聲”,副刊版也應有應和聲,而且都要強調有“穿透力”,能起到“留聲機”“擴音器”的作用。
(三)遇有突發事件,不能失聲。突發事件是檢驗主流媒體實踐能力的前線戰場。不管是正版、專版,還是副刊版面,都要把握好“時度效”,不失聲,不當逃兵,以各自的定位,各種特色表達,發揮“團結人民、鼓舞士氣”的作用。2016年鹽城阜寧縣和射陽縣的部分鄉鎮、開發區遭遇特別重大龍卷風冰雹災害,“濕地”副刊沒有失聲,用散文、報告文學、詩歌等形式推出10多篇謳歌黨員帶頭抗災,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人間大愛的文章,受到廣泛好評。
(作者為鹽城廣播電視《今周刊》編輯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