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超, 蘇國紅
( 安徽工程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
法家的法令觀及其對當代法治建設的價值
吳 超, 蘇國紅
( 安徽工程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
先秦法家的法令觀對當代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具有重要價值。法家關于法令的概念包括法令的起源及界定,其法令所具備的確定性、慎重性、層級性、平等性、變化性以及執行性特征,不僅維護了當局者的穩固統治,而且給當今我國法治建設帶來了許多可資借鑒的經驗。
法家;法令;法治
法家一直都重視法令對于國家治理的作用,其獨有的法令觀更是深刻體現了這一點,是我國法治社會建設的源泉。在我國高度重視依法治國,推進法治建設的今天,深入挖掘法家的法治思想,對于我國社會進一步完善法治建設、更好地推進依法治國是十分必要的。
法家的思想主張可以提煉為三個字,即“法”、“術”、“勢”,其中“法”是法家思想的核心。關于法的來源,有的學者認為,法在古時作為“灋”(從水,表示法度、法律公平公正如水的表面):從“廌”即一種與鹿牛類似的神獸,據說其可以辨別是非曲直,甚至可用犄角區頂觸犯罪理曲的人,故法的基本涵義就是法令、法律、法度。[1]有的學者則認為,法家之“法”作為客觀規范分為三個層面: 法首先體現君主的主觀意志; 其次為避免恣意,將其上升為抽象的國家意志; 最后,法脫離主觀的觀念,不僅拘束人民,亦拘束統治者自身,演變為“上下信守的客觀規范”。[2]還有的學者表達出,法家認為,“法”并非是種自然觀念,而是人類歷史進步的產物。[3]
盡管對于“法”的概念眾說紛紜,每位學者的觀點不盡相同,但可以看出,對于法家的“法”主要界定為兩層含義:一是指國家的法律法規。韓非子指出:“法者,憲令著于官府,刑罰必于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盵4]706法即是國家明文規定、約定俗成的法令,并且要公布于眾,讓民眾去了解和遵守的,具有一定的君主性、強制性色彩。二是指規章制度。管仲曾經說過:“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盵5]4而四維則是指“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5]4這就要求民眾要懂得禮義廉恥,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并且遵循社會的各項規章制度,不做逾越之事。通過法令的外在約束,加上人們內在的道德修養,共同構建出法家法令觀的全部內容。
法家的法令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對當時的社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其法令的實施讓秦王朝的統治煥然一新、國富兵強,為秦王朝實現大一統奠定了基礎。由此,我們可以追溯到法家制定的法令本身,窺探出一些值得我們去關注的特點:
(一)法令的確定性
法家與其他理論學派最大的不同是,強調國家要依據法令來治理??鬃釉浾f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6]他認為不能讓民眾去知曉法律,否則會影響統治者的統治。但法家則認為法不是一個神秘的、民眾所不知曉的一個模糊概念,而是有明確清晰的規定的法令,并且可以讓民眾所知、所曉。在商鞅眼中:“法無度數,而事日煩,則法立而治亂矣?!盵7]97一個國家的法令如果沒有明確的標準,隨著國家事務的日漸增加,一定會使這個國家陷入混亂之中。并且,他還認為:“度數已立,而法可修?!盵7]98只有確立了明確的法度標準,制定的法令才能夠執行,否則空有法令在手,而一無所用。法家揭開了統治者管理國家的神秘面紗,區別于“德治”,讓民眾對于國家的管理,對于法治,有了一定的了解。從客觀上說,是當時社會的一大進步。
(二)法令的慎重性
法令作為國家的意志體現,反映國家利益,保持慎重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商鞅特別強調:“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國務不可不謹也,事本不可不摶也?!盵7]88凡是建立一個國家,制度要清晰明了、不可模糊不清;法令政策的制定要慎之又慎、嚴謹細致,絕不可馬虎;對于處理國家的政務更是要謹慎、認真;至于國之根本大業,不言而喻自然是要集中全力、心無旁騖去完成的。從一定限度上講,一個國家法令制定的正確與否,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歷史命運。如此關乎國家生死攸關的法令制定,其過程的嚴謹性是不言而喻的。一個嚴整的法令,可以讓這個國家國富兵強;一個松散的法令,便可令這個國家陷入絕境。法家在制定法令方面的嚴謹性是其保證國家法令能夠順利推行,國家治理井然有序的前提,從而在制度上保障了國家的和平穩定,維護了君主的專制統治,成為當時統治者所推崇的法令。
(三)法令的層級性
法令的實施是講求等級的,具有一定的階級性。由于受當時社會條件的限制,法治的根本從實質上來說,畢竟還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不可能完全脫離等級的限制。商鞅指出:“名分定而無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設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盵7]78名分確立了而沒有制度作為支撐是行不通的,所以這才設立了法令;法令確定了,然而缺乏人的管理也是不行的,由此而設立了官職;官吏也有了,卻沒有人對他們進行統一的約束和管理同樣不行,因此最終設立了君主。從上面的關系分層中可以看出,法令的施行是層層遞進,劃分等級的,含有明確的階級性。雖說是以法治國,但君主卻傲立在法治的頂端。不得不說,這種法治,實質上還是人治。但在當時那個時代,這種歷史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無法跳脫的。
(四)法令的平等性
法令一旦出臺,官員和民眾只要遵循法令辦事即可,不必聽命于誰,在法令面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商鞅提到:“故有道之國,治不聽君,民不從官?!盵7]61在實行法治的國家當中,官吏處理政務不需要聽從于君主,民眾處理事務也不需要聽從官吏。這就體現出,無論是官吏還是平民百姓,有了法令,也就有了一定程度的公平,具備了法令的平等性。雖然上文提到法家的法令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但與這里所講的法令的平等性并不沖突。因為法家的平等性講求的是執法的平等性,而非立法的平等性。立法的權力仍掌握在君主手中,官吏和平民百姓是沒有這種特權的。這也可以看出,君主的統治權力依然至高無上,并沒有被侵犯,因此是不矛盾的。如果單從執法的平等性來看,對于古代封建君主專制的社會來說,這已經是很大的進步和突破了。
(五)法令的變化性
法令的變化性,主要指的是法令的穩定與變化,涉及變與不變兩個命題。法令的穩定有利于鞏固統治,而法令的變化有助于實現國家發展。韓非子曾經說過:“法與時轉則治,法與世宜則有功。”[4]843法令能夠順應時代的發展變化就可以治理好國家,法度能夠適宜社會現實則是代表有成效的。還得出結論:“故圣人之治民也,法與時移而禁與能變?!盵4]843這里所談論的主要是法的“變”,變法要順應時代潮流,根據不同的時代變化做出相應調整;變法還可以與國家的現實情況結合起來,從而解民之憂、政通人和。韓非子還強調:“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4]225治理大國時若屢屢改動法令,民眾就會受苦。這里所指的是法的“不變”,法不能總是朝令夕改,講求穩定性。如韓非子所言:“國有常法,雖危不亡。”[4]199一個國家有固定的法令制度,即使處于危險之中也不會滅亡??梢姺畹姆€定性也是同樣要重視的。總的來說,在國家大局上,法家認為法令要順應時代,不能違背時代變化和社會實際,求“變”;但在法令頒布實施之后,要保持其穩定性,做到堅定不移、始終如一,求“不變”。
(六)法令的執行性
法令的制定固然緊要,但法令的執行更為重要、復雜。正如商鞅所言:“靳令,則治不留;法平,則吏無奸?!盵7]113嚴格執行君主的法令,當日的繁雜事務才不會被拖延;執行法度剛正不阿,則沒有貪官污吏會出現。商鞅很早就意識到法令對于人的約束作用是十分強大的,是其他管理方式所不能代替的。法家認為法令的執行要遵循三個原則:一是要做到嚴格執法,不心慈手軟;二是要做到守正不阿,不枉法維私;三是要做到一視同仁,不感情用事。再好的法令如果得不到執行,也就等于無用之法,嚴格執法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執法要做到不維私利、大公無私;執法還要堅持視同一律,沉著冷靜??照勚粫`國,實干才能興邦。只有法令真正得到執行,并且做到公正嚴明,法令的制定才是有實際意義的。否則,以法治國只能成為當時法家理論家們的空談。
法家的法令建設與現代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是截然不同的。法家的法令建設雖說也是為了以法治國,但其實質是仍然以君主來立法,君主是法令的立法者,同時也是執行者,民眾依然是被統治者,從其本質而言,實行的還是“人治”,這是其弊端。而現代社會主義的法治建設,則完全是以人民意志為主、維護人民利益的法治,在法律面前真正做到人人平等,杜絕任何組織和個人有臨駕于法律之上的特權。
通過上文的一系列探討,我們了解到法家法令的制定與執行都是有其原則、方法和態度的。雖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還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們去學習,對于當代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來說,有諸多可供參考的價值。
第一,“明確界定,慎重立法”。要讓整個社會在法治陽光的光輝照耀下,煥然一新,法律法規的制定就要做到明確、慎重。在我國的社會生活中,不乏有很多鉆法律空子的人,去做一些違法亂紀之事,自以為不違法,殊不知自己已經走上了違法犯罪的不歸路。商鞅認為:“故王者以賞禁,以刑勸;求過不求善,藉刑以去刑?!盵7]85稱王天下的君主用賞賜來禁止犯罪,用刑罰來歸勸民眾;追究民眾的過錯,忽略民眾的善舉,用刑罰來去除犯罪??梢?,法家對于刑罰的重視,雖然有矯枉過正之嫌,無視民眾的善舉也是其缺陷,但同時可以看出法家在對待法令的態度上是一絲不茍的。因此,我國在進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時,要做到明確界定,慎重立法。在原有法律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填補法律空缺,明確立法,不讓不法分子有可趁之機。并且,在彌補法律空缺的過程中,要保持高度嚴謹的態度,慎重立法,維護法律尊嚴。只有這樣,才可以明確法律的界限,涉及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圍。
第二,“超越階層,人人平等”。在當代社會主義法治中國,沒有特權階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家商鞅曾說過:“法之不行,自上犯之。”[8]新出臺的法令之所以不能順利推行下去,是因為有上層的人觸犯了它。統治階層觸犯法令,而不受處罰是不合理的,法家的理論家們也早早意識到了這一點。再反觀當今社會,所謂的“講人情”、“拉關系”、“走后門”等,甚至屢屢出現的“精神病鑒定”脫罪事件,雖然表面上讓人啼笑皆非,但其背后反映出的司法的盲目性、不公正性以及不平等性,不得不讓人反思。這些事件帶來的惡劣后果是顯而易見的,造成了人民對法治社會的懷疑、失望和焦慮。還有些人利用權力之便,擁有某些方面的特權,做些違法亂紀之事,而無人敢管。因此,對于這些問題,國家必須花大力氣,下定決心從根源上整頓這些亂象,對違法亂紀之人加大處罰力度,還司法以公正形象,還人民以公平正義,讓整個社會少一些混沌之風,多一些清新之氣。讓人民在社會主義法治社會下,能夠真正實現“超越階層,人人平等”。
第三,“不斷發展,因時而變”。社會在進步,法治建設也在進步,但仍存在不少問題。我們所處的時代是與過去迥然不同的,一些新的社會問題是過去所不曾或者較少出現的,這就需要我國要進一步建立健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騰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然而社會問題也接踵而至。醫患關系緊張,醫鬧新聞在網絡上已經屢見不鮮;城管與小販之間的矛盾也是從未停歇、持續升溫,發生沖突已經是家常便飯。這些社會矛盾一方面是經濟發展過快帶來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國在法治建設方面的欠缺,沒有設立相關的法律法規來管理這些問題,導致執法人員在處理事務時,無法可依,處于尷尬的境地。商鞅也認為國家只有“度數立”,才能“法可修”,只有法令標準確立了,法令才能得以實行。“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盵7]7時代變了,相應的法律制度也要做出調整。因此,國家應該盡快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來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維護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樣才能緩和社會矛盾,避免社會矛盾進一步升級,影響社會穩定。
第四,“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法律制定完善之后,最重要的是要嚴格執行,付諸實踐。對于執法機關的執法人員更應要求其必須依法履行自己的職權,公正執法,不可以權謀私、徇私枉法。韓非子認為:“法不阿貴,繩不撓曲?!盵4]56法令不偏袒權貴之人,墨繩不遷就彎曲不直,即是法律要做到公正嚴明,不偏私任何人。對于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執法人員不依法辦事,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甚至包庇罪犯等行為要進行嚴厲打擊;同時對于執法人員的暴力執法,損害人民利益,或者錯誤執法,造成冤假錯案的,國家要依法進行嚴肅處理。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執法人員的素質和能力,加強執法過程監督,并形成完整的制約監督機制,從而在制度上對執法人員的行為形成約束和管理。做到了這些,國家才能在社會中樹立法律權威,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受侵犯。不讓社會主義法治成為一紙空談,堅持依法為民辦事,腳踏實地,真真切切做到反映人民意志、捍衛人民權利。
第五,“人人懂法,自覺守法”。法律光頒布施行還遠遠不夠,要讓法律觀念深入人心,做到人人懂法,才能最終實現人人守法。商鞅強調說:“故法立而不革,則顯,民變誅,計變誅止。”[7]113如果法令確定了而不隨意更改,則能顯現出法令的地位,民眾便會知曉處罰的法度,民眾對處罰的法度了然于胸,處罰自然而然就停止了。由此可見,法家認為只有讓民眾了解法令之后,民眾才能去遵守,這樣處罰自然也就用不上了。在當今法治中國,雖然社會主義法治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法治宣傳工作卻做得不太到位。大多數人不懂法,犯法了卻渾然不知,更談不上去守法了,法律宣傳上的欠缺嚴重阻礙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前進步伐。因此,我國要盡快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宣傳工作,可以讓法律知識進課堂,在學校定期設立法治課堂,開設講座,宣傳和教育一些常用的法律知識。讓法律宣傳工作深入到人民群眾當中去,在社會上形成學習法律的良好風氣。讓人民群眾樹立法治觀念,建立法治意識,自覺維護法律尊嚴,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
總的來說,先秦時期統治者依靠法家嚴密的法令制度,嚴格實施和執行法令,維護了其君主專制的統治,保障了國家的穩定秩序。在今天看來,法家的法令觀仍有很多的優越性,但也有其不足之處,我們要做的就是學習它的優點與長處,克服它的局限與不足。雖然過去的法令制度與我國現今的社會主義法治有著根本區別,但在現代法治建設的性質上與其還是有相通之處的,法家的法令觀對于現代社會主義法治來說,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我們應該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傳統治國經驗和當代國家治理體系的關系時指出的那樣:“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我們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9]人們常常強調“古為今用”,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依然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挖掘的閃光點,我們要善于去粗存精,提煉出有價值的東西去指導今天。因此,對于法家的法令觀研究是有現實意義的,我們當今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可以從中受到啟發。我國是一個法治國家,所以,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我國要堅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持續完善我國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堅持依法治國。
[1]劉清,吳秋紅. 淺論法家思想中的“法”[J]. 教育教學論壇,2011,(21):206-208.
[2]戴東雄.從法實證主義之觀點論中國法家思想[M].臺灣:三民書局,1973:98.
[3]胡發貴. 試論先秦法家“法”的公正意蘊[J]. 浙江學刊,1990,(03):88-91+21.
[4]劉乾先等.韓非子譯注[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0.
[5]李山譯注.管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9.
[6]張燕嬰譯注.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7:109.
[7]石磊譯注.商君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9.
[8]韓兆琦譯注.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7:215.
[9]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5:105.
The View of Law About Legalists and the Value of Modern Rule of Law
WU Chao, SU Guo-hong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The view of law about legalists has great value on modern rule of law in the pre-Qin period. Legalism of law including the origin of law and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law of certainty, careful, hierarchy, equality, variability, and perform sexual characteristics, not only to maintain the stable rule of the authorities, but also to the rule of law construction brought a lot of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in China today.
legalists; decree; rule of law
D909.2
A
2095-7408(2017)02-0016-05
2016-11-07
安徽工程大學研究生實踐與創新項目“基于創新創業教育的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提升研究”的階段性成果(Y040116015)。
吳超(1991- ) ,女,安徽廬江人,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