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榮
(新疆師范大學 文學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2000)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碰撞下的思考
——淺析賈平凹《商州又錄》中的情感體驗變化
李 榮
(新疆師范大學 文學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2000)
《商州又錄》是賈平凹的散文代表作。文章用細膩的筆觸將陜西商州地區的地域風貌、傳統文化、以及商州人樸素的生活場景進行了描繪,并對在現代文明沖擊下商州的變化進行了觀察記錄。同時作者也將他對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糅雜在其中,并通過審美意象的苦心營構、生活場景的細膩描繪等,將這份特殊的拳拳之情詩意地書寫表達。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分析在傳統與現代文明碰撞下,商州發生變化時作者的情感體驗變化,并深挖隱藏其中的原因。
賈平凹;傳統文化;現代碰撞;情感體驗
賈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發表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是在經歷了小說創作的成熟后,將筆觸轉向散文領域而創作發表的,是其散文創作的巔峰。他用獨特的視角、飽含深情的筆觸將陜西商州地區的原始風貌、傳統文化、商州的精神面貌等繪聲繪色地展現給了讀者,不僅為他的散文創作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也給新時期的散文創作增添了新的氣象。
《商州又錄》的寫作,賈平凹更是擯棄了浮躁的思想和虛假情感的做作表達,沉靜下來,用熟悉的姿態,仿佛一個老者站在商州山頂慈愛地俯視著商州的一切。用熱愛而又不直白外漏的情感態度描繪著這片土地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以及在這里出生成長的一個個商州人。也正如賈平凹在小序中所寫:“之所以我還能初錄了又錄,全憑著一顆拳拳之心。……否則,我真于故鄉‘不肖’,大有“無顏見江東父老”之愧了。”[1]95-96基于此,《商州又錄》既是賈平凹對商州記憶的開掘重現,又是對這片土地在現代文明沖擊下發生悄然變化的發現和思考。
作為 20 世紀重要的散文作家,賈平凹生長于古樸的陜西商州大地,雖然后來他成為城市中的一員,但他的散文仍然顯露著一個鄉村知識分子對于土地的依戀。商州是他在喧囂城市中經歷并目睹了現實激烈競爭后的心靈棲息地,使得他對故鄉的山水、親朋、鄉鄰,以及他們的悲歡苦樂有著更為真實的觀察與理解。因此在創作《商州又錄》時,他用真誠的態度在與這里的一切感應和交流著,并將自己的全部身心融匯在一山一洼、一人一家之中,并在其中傾注了自己深厚的情感。
《商州又錄》首先是用電影的廣角鏡頭向讀者呈現著這里的全部場景。文章以自然景觀作為切入點,用細膩的筆觸呈現了一幅商州山間田園風景圖,有商州的大山、清水、綠草、人家。這些景物在他筆尖的陡然描摹中,一草一木似乎也被賦予了生命,充滿了生機與朝氣。首先進入畫面的場景是普通人家日常動態生活,女人在炕頭做針線、男人在地里務農、女孩子在河邊嬉戲打鬧,都是普通的場景卻在賈平凹的筆下陡然生出一份親切的溫存;接著是生孩子的場景,生命的誕生是最為神奇和緊張的,這一場景是作者將每一個在這里生長的山里人的一生進行的觀照縮寫,在這里出生、長大,傳承和繼續著和父輩相似的人生,這既是對山里人傳統生存模式的再現,同時也是思考,思考山里人祖輩傳承的生活方式是否還能維持、是否還要繼續下去,這也為后來商州在新的文明沖擊下,新一輩人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發生改變做了鋪墊。接著是婚娶場景。婚俗是最能折射傳統文化的三棱鏡,首先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意味著家族血脈的延伸,婚姻不僅僅是兩個新人的結合,更是兩個家族的連接;其次婚嫁又能體現出濃厚的地域文化特征。北方淳樸,婚宴突出熱鬧和排場;南方喜水,多了一份活潑俏皮的歡樂。在婚姻嫁娶中我們是可以觀測到這一地域傳統文化的很多方面,作者在這里對商州人傳統的嫁娶場景的描寫,生動有趣,不禁流露出了一份欣喜之情。在這份情感的背后,則體現的是賈平凹對于自己生長的商州文化的自豪和欣慰。
文章的前六部分可以在賈平凹的字里行間感受他到對商州大地的深厚情感,是對他記憶深處那片安靜棲息地的再現描繪。通過分析不難發現賈平凹對于商州不僅有深厚的拳拳之情,更是在這份情感中包含著對于這片生養自己的土地上生長出來的文化的認同。
《商州又錄》寫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那時的中國正在發生著許多變化,正經歷著一個由自我發展到融入世界發展潮流的開啟階段,改革開放剛剛開始,經濟發展模式發生了改變,外來的經濟運作方式沖擊著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并帶來了現代文明。
馬克思、恩格斯曾在《共產黨宣言》中說到:“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了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的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成為了一種世界文學。”[2]115經濟發展方式的改變不知不覺地也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人們的生活從內容到方式都發生著悄然的變化。而這一改變也將觸角延伸到了商州這片土地上,而賈平凹作為一個對時代發展方向有著敏銳洞察力的作家,通過家鄉身邊的點滴變化已感覺到這些些微變化背后的深層次改變,因此他用作家特有的方式——寫作,將這一變化記錄并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文章到了第七部分所描寫的內容較之前已有所不同,前六部分作者描繪的都是山中如詩如畫的原始自然風貌和生活場景,而到了第七部分則出現了不同以往樸素的山里人,而是打扮時髦的寡婦、她的店鋪以及哈巴狗等新事物,這些新事物都是傳統新經濟沖擊下帶來的產物,他們作為新事物的出現,所體現的價值是和山村傳統文化價值觀的一種對立。文章中對于狗有一番頗具意味的對比描寫,對于寡婦店鋪里養的狗是這樣描寫的,“十幾條狗都沒有剪尾巴,肥得油光水亮。”[1]115在傳統的農村狗只是看家護院的牲畜,而且是不留尾巴的,而在這個風流寡婦的商鋪里的狗卻和傳統的狗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第一點是它留著尾巴,再就是它不僅有尾巴,而且也和這里的土狗不一樣,成了和人作伴有“洋狗”性質的閑養之物。通過這一細節的呈現,作者已經捕捉到了在鄉村山間發生的一些改變,并且作者也并沒有急于對這一改變做出評判,而是將目光繼而又轉向了山里,借采藥人之口說出了山里人的生活本質,“山上是太苦。正是太苦,不是才長出了這苦口的草藥嗎,采藥的人成年就是挖著這苦,也正是挖著了這草藥的苦,才醫治了世上人的一生中所遇到的苦痛嗎?”[1]122這既是作者對山里人生活的認識同時也包含著作者對山里人生活的悲憫情愫。山里人的生活確實辛苦,但也正是這份辛苦造就了山里人辛勞踏實的性格,而山里人祖祖輩輩也正是靠著這樣寬厚韌性的品性才能一代人接著一代人繁衍生存下去,是大山養育了山里人,賦予了他們生命力,也是大山教會了山里人生活的道理。大山對于山里人是有著母親般的生養之情,外來人自然不能理解這其中的情結。而山對于商州人的恩情,也是作者對于商州這塊土地質樸情感的來源,這塊生養他的土地,告訴了他生活最質樸的道理。大山也就成了他精神的棲息地。
但接著作者似乎也看到了這一變化暗含的時代發展潮流,在表達了對大山深厚的感情后,他也清醒地看到了傳統文化中存在的糟粕部分,例如一些不合理而且無科學性的迷信,對于生老病死的不科學認識,“熟人死了一個,新鬼多了一名”。[1]124女人懷孕肚子疼懷疑是陰間的男人在勾他兒子的魂,晚上燒酒給他死去的丈夫,這些迷信的都是傳統文化里的糟粕部分,作者不僅看到了文化中需要剔除的糟粕部分,而且也意識到這些糟粕的剔除必須依靠科學理性的認識。而在作者的情感態度也開始發生變化,繼而他又重新去審視了新闖入的新文化,并用了最具代表性的電影來發聲。
“‘這電影真好!’幾個女孩子看完電影后,嬉笑著回家,說著剛剛看完的電影。”[1]129電影是第二次工業文明帶來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它代表了新事物。作者也看到了新的事物也不是全是對傳統文化的破壞,而是也有它的價值和帶給人們的新奇和價值,只是作者在新事物一開始闖入時看到的更多的是對傳統文化的沖擊和改變。作者在認真地觀察后,也客觀清醒地認識到了這種“變化”的必然,以及這種變化背后的時代趨勢。傳統文化固然重要,但時代的發展更離不開現代文明的力量,新的文化也許在剛剛闖入時,部分方式是令人不能接受的,但它卻是時代發展的新生力量。
當新事物闖入并打破原有的秩序和規則時,勢必要受到很多阻礙,代表當下新文化的現代文明沖擊著商州大地時也是如此,并且新、舊兩股力量甚至在暗自對抗摩擦。
在文章的最后一小節中,奶奶和孫子兩人形象的設計以及祖孫兩輩人之間的相處方式是耐人尋味的。孫子是這個家唯一的男人,她希望孫子可以守住這個家,而孫子卻總是在這個家里坐不住,“他喜歡看電影,十里外的地方演也去,回來就呆呆癡幾天。他不愿留光頭。衣服上不釘口門兒。兩年前就不和她一個炕上睡,嫌她腳臭。早晚還刷牙呢。有男朋友,也有女朋友,一起說話、笑,她聽不懂。”[1]130孫子的一切行為都讓老婆子不能理解和接受,讓她感覺她的孫子不像山里人,以后會從她身邊飛走。而奶奶面對這些變化,是不知所措的,并選擇用迷信的方式來抵抗——在門上掛鏡子辟邪。
祖孫倆一老一少的形象也正是傳統與現代文化的兩個代表,奶奶代表的是傳統的價值觀念,而孫子則代表的是新生力量,這一老一少的不能融合,也體現著當時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相互對立。傳統的文化價值觀正如奶奶一樣還存在,雖然充滿了智慧但已不能跟上時代的潮流;新的文化就像孫子一樣是新生的,而且還在不停地成長,而奶奶和孫子的現狀也像這兩股文化的力量一樣,在交鋒之初,是對立和無交流的,奶奶不能理解孫子的行為和做法,而孫子也完全不想給奶奶解釋自己的行為,同住一個屋檐下的祖孫兩人卻沒有任何的交流和理解,甚至是有意的相互不溝通。
而這也是作者對著一變化做出的深沉思考,但作者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以一句“越來越不像山里人了!”[1]132來表明自己的情感態度。在面對這種現代文明的沖擊,擔憂還是多過新喜之情的,擔心還未成熟的新文化以野蠻生長的方式沖擊根植于我們內心深處的傳統文化,并在這些還未成熟的新的文化面前被否定失去傳統文化的作用和生命力,就像還未長大的孫子已經開始不接受山里人的傳統生活方式,而奶奶面對這樣的關系卻絲毫無能為力。而這在他后來倡導的尋根文化中是有著明顯的體現的。
作家畢飛宇曾說過:“作家最大的本事就是還原他所見到的世界,誰還原的好,誰就是大家,文學不是創造,創造是科學家的事。”[3]181而賈平凹也不例外,從《商州又錄》樸素、精準的描寫中,能讀出關于生命的本真與人類生存的價值。從商州人普通的生命常態中能獲得一種可靠而真實的價值判斷和情感寄托,以自身深切的情感體驗去呈現商州大地發生的悄然變化。并且他還將這種變化用文字的方式進行記錄,既書寫了在現代文明碰撞前的記憶中的商州大地,又將這份沖擊帶來的變化巧妙地融入了他的情感和思考。并在這份深厚的拳拳之情的浸潤下,使文章表現出了復雜特殊的情感體驗,并呈現出了獨特的審美效果以及深刻的現代性思考。
作家永遠都是一個敏銳的發現者而不是一個改變者,所以面對這些變化,賈平凹也是無能為力給不出答案的,但在他的筆觸間我們還是能感受到他對于兩種文化的態度傾向,新舊文明交鋒之初,那種對抗和無交流,表現出了一個有社會責任感和長遠眼光作家的深刻思考。野蠻入侵的新的文化沖擊著我們傳統的文化價值觀,并且他們之間沒有和諧的相處方式,這樣的現狀是令人擔憂和思考的,“是否傳統文化就該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垂垂老去、被人遺忘,還是應該平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找到一個現代與傳統能夠兼容并蓄的相處方式?”無疑作者也是疑惑和思索的。而賈平凹也將這一深刻的思考融入散文中,賦予了文章更加深刻的意義和內涵。
[1]賈平凹. 商州三錄[M]. 陜西:陜西旅游出版社,2001:95-132.
[2]袁行霈. 文學理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9-118.
[3]姜廣文. “我們是一條船上的——畢飛宇方談論”[J]. 花城,2001,(3):180-196.
[4]廉文澂. 賈平凹的散文觀及其藝術風格[J]. 唐都學刊,2006,(02):21-27.
[5]孫際垠. 論賈平凹散文中的生命體驗[J]. 求索,2008,(07):194-195.
[6]史玉梅.不同的視域 相同的情思——論《商州又錄》與《離別西海固》的創作特征[J]. 作家,2012(8):4-5.
Reflections on the collis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civilization——On the change of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Jia Pingwa 's Shangzhou you lu
LI Rong
(Literature Institute,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832000,China)
ShangZhou You lu is Jia Pingwa's prose masterpiece.The article used the delicate brush strokes to describe the regional styl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simple life scenes of Shangzhou people in Shaanxi area,and observed the changes of Shangzhou under the impact of modern civilization.On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also put his thinking and deep feelings into it,and through the aesthetic image of the painstaking structure, the delicate scenes of life scenes, etc to present this special complex love.On the basis of the text read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nge of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 in the change of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digs out the reasons.
Jia Pingwa;Traditional culture;Modern civilization;Emotional experience
I207.6
A
2095-7408(2017)02-0046-04
2017-03-06
李榮(1992- ),女,新疆庫爾勒人,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當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