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祖迎,徐敬德,朱玉芹
(1.淮北師范大學 管理學院, 安徽淮北 235000;2.蕭縣帽山初級中學 安徽蕭縣 235200)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徐祖迎1,徐敬德2,朱玉芹1
(1.淮北師范大學 管理學院, 安徽淮北 235000;2.蕭縣帽山初級中學 安徽蕭縣 235200)
傳統教學模式強調知識的單向流動,不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對分課堂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反思和革新,它強調把老師的講授與學生的自主學習結合起來,一半時間用于教師講授,一半時間用于學生討論,突出課堂討論過程。對分課堂重新設計了教學方法、優化了教學內容、再造了教學流程,從而提升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塑造。
高等教育;教學模式;對分課堂
教學是大學的生命,課堂教學質量是決定大學質量的決定性因素,而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劣直接決定著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因此,為了提高大學教學的質量、培養創新型人才,迫切需要實現課堂教學模式的革新。
中國大學教育自1999年擴招以來,大學生人數處于急劇擴張狀態。至2014年,全國高校人數已經達到727萬人,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型。然而,伴隨著高校的擴招,隨之而來的是大學生學習興趣的消退以及教學質量的降低。為了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創新型的人才就需要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提升大學生學習的動力。我國的管理類專業忽視實踐教學,片面強調課堂知識灌輸,在教學方法上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內容上,西化成分較多、實踐針對性較差、案例契合性不足
我國管理學的理論體系和知識模塊是在西方管理學理論和知識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雖然縮短了我國管理學摸索的過程,但是本土化特色不足。也正因如此,使得現有管理學專業的理論知識經常難以解釋和適應我國管理實踐的發展。如何在教學過程中以管理學的理論和知識回應和解釋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必然是難以回避的,對于實踐的針對性回應也符合學生的需求,解決學生的疑惑。其中一種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就是從現實社會生活中挖掘真實的、適當的案例,切實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但是,目前的教學中,還難以做到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唯有加強案例對理論的呼應和解釋,標本性的、典型性的案例需要長期的積累和資源整合、案例建設。
(二)教學方法上,雖在形式上有所突破、仍以教師講授為主
目前的教學方法雖然在形式上開展了一些師生互動、發揮學生主動性、提升學生參與的探索,但是從總體上講,仍然還是沿用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課堂教學方式。如此一來,教師講授力求完整詳盡,學生沒有發揮余地,趨向被動接受。教師負責所有內容的組織、呈現、解釋、總結,備課工作量大。 往往是老師在課堂上授課激情澎湃,學生卻懵懵懂懂,思緒早已不在課堂上。下課后,學生缺乏復習的動力,造成教學效果的低下。考試前,學生臨時抱佛腳,不求甚解。
(三)課程考評上,傳統評估方式致使成績水分較大
在傳統課堂下,對學生的測評主要是通過期末考試而實現的,分數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學生能否獲取獎學金和出國等。于是學生從實用主義角度出發,上課時得過且過,考試前死記硬背,臨時抱佛腳,甚至有的學生通過各種不正當手段,希望老師能夠高抬貴手,嚴重違背了素質教育的內涵,不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同時,由于教學效果的低下,很多老師也不得不采取劃重點、降低試卷難度、不按答案標準給分等策略,致使平時上課不學的學生未必不能考出好的成績,成績的水分較大。
(四)教學效果上,現有教學方法難以提升整體效果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一種知識的單向流動和強制性灌輸,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這就導致了教學內容枯燥,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效果低下。特別是在大學生就業日益嚴峻的情況下,大多數學生都希望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考證和考研,很難對課堂原有的知識進行回顧和消化。如果課堂教學不能充分地吸引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會造成老師在上課時自說自話,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在學生考研難度增大、公務員考錄比例低、就業形勢嚴峻和就業壓力持續增強的背景下,現有教學方法與能力導向、社會需求導向和實踐導向有一定程度的偏離,難以提升學生知識的運用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和管理各項技能。
傳統教學模式強調知識的單向流動,不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必須要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爱敶虒W模式改革的實踐探索是人們以多學科、跨學科的相關理論為指導,在真實、復雜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把一個以概念形態存在的抽象教學模式變成一個以物理形態存在、可視和可操作的教學模式過程”[1]。因此,教學模式的改革需要實踐操作?!霸谡n堂教學改革中較為常見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自上而下的教學理論演繹式教學改革;另一種是自下而上的教學實踐概括式教學改革”[2]。這兩種改革方式使得理論和實踐嚴重脫節,使教學研究難以上升到新的高度。對分課堂則是對這種教學方式的結合與歸納,為理論的建構提供了實踐產所,也為實踐創新提供了理論指導。
國內高校近些年來,積極吸收和學習西方大學教育的理念和良好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教學法、參與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啟發式教學等西方教學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出現在國內高校教學過程中,西方流行的翻轉課堂、慕課等更是廣受推崇。管理類專業本科學生的教學探索和培養改革正是在這樣的教學方法話語盛行之下開展起來。除了引入和沿用西方大學最近流行的教學方法外,國內學校管理類教學結合學生需要、自身特色和實踐導向不斷進行摸索。如為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南京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從2010級、2011級開始,實施第二課堂演講溝通項目;2011年中南民族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開展課堂實踐教學活動,引起當地新聞媒體的關注。
對分課堂是我國在大學教學中基于實踐探索而形成的一種本土化教學方法。對分課堂最是由復旦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張學新最早提出來的,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課堂時間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突出課堂討論過程?!捌潢P鍵創新在于把講授與討論在時間上錯開,讓學生在中間有一周時間自主安排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給予了學生課后主動學習的理由與動力,同時避免了課堂講授后立刻提問討論,學生尚未完全吸收,無問可提、無論可討的尷尬”。[3]2014年春季學期,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心理學系張學新教授在心理學專業本科二年級“心理實驗設計與研究方法”課上首次嘗試”對分課堂,效果良好。同一學期,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教師何玲,將該模式首次運用到研究生一年級公共英語口語課上,也獲得不錯效果。2014年9月1日,對分課堂專題宣傳網站(www.duifen.org)開通,進行網絡。2014年10月,基于這兩門課程實踐經驗的對分課堂論文在《復旦教育論壇》第5期發表。此后,一些教師開始嘗試這種教學模式:2014年秋季學期,全國40多所學校70多位教師在80多門課程教學中使用對分課堂,從高中、中專到??茖W校,從本科生到碩士研究生,140多個班級6000多名學生體驗對分課堂。對分課堂的迅速傳播引起了多方面的關注。包括復旦大學在內,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大學、河西學院、陜西理工學院、紹興文理學院等舉辦了對分課堂的教學講座;陜西師范大學、陜西理工學院、河西學院等有多名教師以對分課堂為主題,獲得校級或省級教改課題立項。
課前預習、課堂講授、課后復習是我國傳統教學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師生缺乏足夠地互動,課堂講授和課后復習造成人為地撕裂,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往往很難落到實處,課堂教學也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教學效果不甚理想。尤其是課堂教學主要是一種以知識的灌輸為主要特征,課堂師生互動較少,老師也很難把握學生的真正需求以及對知識的把握程度。對分課堂強調把課堂講授和課堂討論有機地結合起來,老師用一半的時間進行講授,一半的時間用于師生溝通,真正地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同時也重視老師的引導作用,符合教學發展規律。另外,學生為了在討論中有精彩發言,獲得學生的承認和尊重,會在課前有針對性地復習,并且課堂認真聽講,符合個體獲取知識的認知心理規律。
與此同時,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也是對老師的一種解放。大多數的老師在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的同時,也要承擔著科研壓力。在如今的教師績效考核標準下,論文發表與課題申請仍然是考核的重要指標。在此壓力下,一些老師認為,課堂教學是“公共田”,而科研才是真正的“自留地”。為了完成科研任務,課堂教學也往往是疲于應付。對方課堂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教師僅僅起到思想啟蒙和引導的作用,它注重流程的改革,強調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而反對各種形式主義,老師不必為了討好學生而進行各種“表演”,是一種經濟、有效的教學改革。
作為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反思和革新,對分課堂體現了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即激發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發地而不是被動地學習,真正地把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有機結合起來,具有較為鮮明的合理性。
(一)重新設計教學方法
對分課堂尊重教學規律,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老師的引導作用。它包括兩個基本要素,即課堂對方,一半時間用于課堂教學,一半時間用于師生討論。當然這種對方是相對的,課堂講授時間和討論時間的劃分要根據講授內容、學生的接受度等因素而有所調整。對分課堂讓學生在中間進行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吸收。然而,一般的做法是,教師講授后,學生隨即針對教師的授課內容展開討論。這樣的“當堂討論”其實違反了學習過程基本的心理學規律:學生對剛剛接觸的新內容缺乏深刻理解和認識,無法展開有效的討論,討論過程常常有名無實。由此,需要研究適合于對分課堂的教學方法。
(二)優化教學內容
由于講授時間的大幅度縮減,對于講授內容的要求卻大為提升。課堂教學是對老師的一種解放,并意味著對老師的要求降低。反之為了能夠進行合理的引導,老師需要掌握豐富的知識,形成以教學促科研,以科研指導教學的良好局面?;诳蚣苄灾v授的需要,管理學類專業的內容應該在體系全面流暢的前提下,進行精細化、專題化的設計,既不失全面、重點也突出,既豐富、特色也鮮明。增加案例教學的比例,選取和整理典型的、契合教學的條條與塊塊的現實案例,促動知識對現實的回應和解釋,探索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切實提高實踐能力。
(三)再造教學流程,提升學習效果
學生教學的主體,只有真正地以學生為中心,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才能真正地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對分課堂的核心就是,再造教學流程,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分課堂將教學流程分解為框架性講授、內化吸收、討論三個部分。對分課堂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流程,它突出學生參與和師生互動,其創新之處在于把課堂講授和互動在時間上錯開,學生可以獨立地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進行個性化知識吸納。對分課堂課堂強調課前預習、課堂講授和互動、課后復習的三位一體,符合教育學的一般規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些學習過程的改變,將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對分課堂就是改變傳統的以老師講授為中心,學生被動學習的教學方式,在管理學類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合理劃分老師講授與學生討論的時間比例,把講授與討論在時間上錯開,讓學生在中間有一周時間自主安排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鞏固學習效果,給予學生課后主動學習的動力。理想的對分課堂是一種教學流程、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更新,它是一種開放的教學理念,要根據學校、課程、教師和學生的不同的特點而適時調整,絕不能流于形式,走向封閉和僵化。對于管理學類專業而言,尤其要注意不能使學生的討論流于形式,疏于控制,從而使得學生的討論表面看起來熱熱鬧鬧,卻無實際討論內容,甚至演變為學生聊天的鬧劇。對分課堂就要做到老師的講授和學生的討論真正結合,讓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從而促進管理學教學的效果。
[1]王文靜. 中國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探索——“學為導向”綜合型課堂教學模式[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8-24.
[2]余清臣,徐蘋. 當代課堂教學模式思考的實踐內涵:一種反思的視角[J]. 教育科學研究,2014(1):15-18.
[3]張學新. 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 復旦教育論壇,2014(5):5-10.
Study on the teaching model of halving class and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XU Zu-ying1, XU Jing-de2, ZHU Yu-qin1
(1.College of Management,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Anhui, China 235000; 2.Xiaoxian maoshan secondary school, Xiaoxian 235200,China)
Sinc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is focus on unidirectional flow for knowledge, it is not helpful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The teaching model of halving class is a reflection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which emphasizes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lecture at the classroom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for students. The time is divided into teaching and discussion which mainly emphasis on the discussion at the classroom. The teaching model of halving class is helpfu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for many reasons. Firstly, teaching methods are redesigned. Secondly, teaching contents are optimized. Thirdly, teaching process is remade.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model; Halving class
G642.0文獻標示碼:A
2095-7408(2017)02-0080-04
2017-03-13
安徽省高等學校教研項目(2015jyxm158);安徽省高校大數據研究中心課題項目(AHZK201608);淮北師范大學重點教研項目(jy15119);淮北師范大學共青團創新項目(20160217)。
徐祖迎(1983— ),男,安徽宿州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教育管理和沖突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