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梅江河全長138km,流域面積2890km2,是秀山的母親河。將秀山綠地系統規劃中劃定的秀山城區范圍內的梅江河沿岸生態綠地全部納入景觀規劃范圍,針對秀山的城市文化、梅江河的歷史沿革、梅江河流域生態現狀、水文情況、濱河綠地現狀、周邊用地性質、周邊交通現狀等設計影響要素以及梅江河在秀山城市總體規劃、秀山綠地系統規劃中的定位進行充分分析,以期完成的景觀總體規劃能夠使梅江河更好地發揮兩岸綠地的生態功能,保護梅江河水質。梅江河濱河綠地作為秀山城市的主要綠地空間,不僅要承載改善梅江河濱河的生態環境的基本功能,還要為人們提供一個親切怡人的休閑環境和文化環境,呈現綠地使用需求的多元化。
關鍵詞 整體觀視角;梅江河沿線公園;烏楊公園;濱江公園;規劃設計;重慶市秀山縣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簡稱秀山縣)位于長江上游地區、重慶東南部,武陵山脈中段,為渝東南地區重要門戶。秀山城市布局,枕山襟水,布局自然,與山林水網渾然一體,具有獨特的城市景觀。自然山水,尤其是河流水系在城市構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獨特風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1概述
梅江河是秀山第一大河,全長138km,流域面積2890km2,是秀山的母親河。
2012年重慶市風景園林規劃研究院受秀山縣市政園林局委托完成秀山梅江河沿線2個公園的景觀設計項目。2個公園分別位于秀山梅江河南北兩岸,占地面積分別為18hm2和5.2hm2。項目組認為貫穿秀山城區的梅江河其兩側景觀風貌的控制、景觀帶的設計,對于改善城市環境、維護城市內在的空間品質,提升城市固有特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梅江河沿線任何一塊綠地都是梅江河濱河綠地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們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并與周邊環境共同發展,共生共榮。因此,項目組在接到設計任務后并沒有急于展開具體的設計,而是認為該規劃設計必須從城市的全局出發,每個“點”的設計,必須放在區段的層次來考慮;一個區段的設計必須放在整個濱河地區這個“面”的層次來考慮。如果沒有一個全地段的總體規劃,聽憑設計者在自己的一小塊土地上任意布局,則極易出現雜亂無章的局面。事實上這些問題已經在梅江河沿岸建成的公園中有所顯現。
故項目組與委托方溝通,在具體設計開始前首先完成針對濱河綠地的功能定位及其空間布局作出整體規劃布局建議,力求塑造一個有代表性的整體濱河綠地景觀意象,加強濱河綠地各區段的連續性,使他們成為一個整體。
2梅江河濱河景觀總體規劃思路
項目組將秀山綠地系統規劃中劃定的秀山城區范圍內的梅江河沿岸生態綠地全部納入景觀規劃范圍,針對秀山的城市文化、梅江河的歷史沿革、梅江河流域生態現狀、水文情況、濱河綠地現狀、周邊用地性質、周邊交通現狀等設計影響要素以及梅江河在秀山城市總體規劃、秀山綠地系統規劃中的定位進行充分分析,以期完成的景觀總體規劃能夠使梅江河更好地發揮兩岸綠地的生態功能,保護梅江河水質;同時塑造具有秀山城市特色的整體濱河綠地景觀意象,合理布局沿線綠地功能,使濱河地帶與城市功能協調一致,回歸市民生活,促進周邊地區獲得新的發展空間。
2.1規劃策略及目標
規劃基于整體觀,以總體統籌為前提,以生態安全為準則,以多目標共贏為核心,以法定規劃為實施保障,提出了“匯聚城市特色、融入自然環境、重塑水岸綠洲、打造活力水岸”的總體策略,將總體規劃目標確定為將梅江河沿線綠地打造成為集生態防護、漫步體系、觀光游賞、運動休閑、文化展示等諸多功能于一體的人與自然親密無間、和諧共生的綠色生態脈絡,串聯秀山城市的綠色漫步系統,反映秀山城市文化的綠色活動空間,代表秀山宜居城市特點的服務性經濟文化景觀帶。
2.2梅江河景觀空間布局
規劃明確了梅江河的景觀空間布局,依據梅江河現狀情況及流經區域的用地類型、人群需求,將綠地空間劃分為自然生態發展空間和各類市民活動空間兩大空間類型。
梅江河兩端待開發地段控制自然生態發展空間原則上不布置激烈活動場地及大規模的硬質廣場,要求保持植物群落的穩定性,并采取多種措施保持生物多樣性。僅布置少量活動設施以能滿足市民散步、觀鳥或休息的需求。
濱河地帶需要滿足人們回歸自然、親水的需要,規劃依據居民分布情況,結合河段在城市中不同區位,合理布置不同功能的廣場及市民日?;顒涌臻g,滿足不同年齡層次及興趣愛好的市民需求。細分為3種空間類型:城市觀光旅游空間、民俗風情空間、時尚休閑生活空間。
2.3梅江河景觀功能布局
規劃明確了梅江河景觀功能布局,將綠地功能在首先保障生態功能實現的前提下拆分為慢行功能、休閑功能、文化展示功能、科普教育功能、運動功能,并針對不同的綠地空間類型完成了梅江河沿線綠地的功能疊加。
3基于整體觀的總體規劃思路在具體設計中的實現
梅江河景觀總體規劃建議得到了委托方的認可,2012年至今我們共完成了包括沿線4個地塊的具體設計。這4個原本在不同建設時序、相互獨立的地塊,由于上位規劃思路的整合,地塊之間既各具特色,又和諧統一,且每個地塊都充分預留了其與未來相鄰綠地對接的延展空間。保證了濱河景觀空間的整體性和連續性。
3.1生態環境的整體保護
3.1.1 自然駁岸的保護
梅江河現狀已有部分河道被渠化,未被渠化的自然河岸形式多樣,部分區段植被良好,是秀山重要的生態和景觀財富。在設計中,將自然駁岸的保護、已渠化河道的軟化都是作為設計的重點,順應河流自然過程,積極保護自然河岸。以烏楊公園段為例,該段駁岸與河面高差變化大,針對其與河面的不同高差,設計為密林駁岸、草坡駁岸和河漫灘駁岸3種形式。
而在濱江公園設計段,一側為自然駁岸,一側為按照水利部門要求必須渠化,自然駁岸坡度緩,現狀植被長勢良好,設計嚴格保護現狀植被不受破壞,片植蘆葦、菖蒲、千屈菜等濕生植物,形成河漫灘濕地。渠化的駁岸建議原設計中緊鄰河床的大堤后移,留出緩坡綠地和步行道空間,發揮生態和娛樂功能。
3.1.2 河岸植被緩沖帶的建立
沿岸線構建至少30 m的植被緩沖帶,喬灌草搭配種植,形成穩定生態系統,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構建梅江河生態環境保護最前沿的屏障,在此控制帶內嚴禁任何永久性的大體量設施修建。
3.2景觀功能的整體實現
通過前期規劃分析,梅江河濱河綠地作為秀山城市的主要綠地空間,不僅要承載改善梅江河濱河的生態環境的基本功能,還要為人們提供一個親切怡人的休閑環境和文化環境,呈現綠地使用需求的多元化。在不同公園段的具體設計過程中,由于遵從前期規劃對梅江河景觀空間、功能布局的控制,讓原本割裂、功能獨立的公園成為相互聯系的城市節點,因此可有效地避免重復建設對土地的浪費,降低公共綠地運行的資源成本,并且有效地促進不同人群的交往活動,提高了綠地綜合利用率。
以烏楊公園段為例,該段自然植被良好、控制綠地較寬,周邊為在建新城區,因此在規劃的景觀空間類型中確定為自然生態發展空間,應具備生態功能、游憩休閑功能、科普教育功能以及貫穿慢行系統四大基本功能。設計結合規劃要求以及對該段更具體的分析,將該段定位為以生態、游憩休閑為核心功能,貫穿梅江河綠帶生態防護、綠色漫步系統兩大體系,為游人和當地居民創造高質量的旅游與休息環境,打造綠色生態、生活氣息濃郁的生活節點。
濱江公園位于民俗風情空間,公園應具備生態功能、民俗文化展示功能和游憩休閑功能,貫穿慢行系統。民俗文化功能是公園的核心展示內容。公園設計以秀山民俗為主線,以城市核心區濱水綠廊為定位,構建集生態修復、親水休閑、文化體驗等功能為一體的城市濱水文化節點。設計以平易近人的生活化空間塑造為重點,弱化過于死板具象的民俗文化展示,避免千篇一律的雕塑小品堆砌,對場地中“魚泉井”等充滿場所記憶的景觀進行再設計;提供開展各種民俗活動的載體和平臺設置了濱水舞臺等多個開敞空間,可供定期舉辦花燈、擺手舞、民間藝術展示等活動。將民俗文化貫穿各個細節,通過燈飾、指示牌、垃圾箱等設施展現文化特色。
4實施效果及設計回顧
小城市中河流與城市之間有更高的融合度,城市生態敏感性提高,抵抗破壞的能力減弱,河流沿線建設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由于歷史、經濟、社會等多種原因,小城市的規劃思路、建設實踐、管理控制等方面一直滯后于大、中城市。梅江河濱河景觀規劃雖然并非真正層面上的規劃,但是卻是我們在通過解讀秀山沿線土地利用與景觀建設現狀的基礎上,以整體觀構建河流沿線景觀的規劃思路與方法上的一次有益嘗試。
由于秀山城市用地規模和人口規模較為適當,城市整體空間結構也相對簡單,在河流沿線的景觀建設中,用基于整體觀的規劃思路做指導,更容易開展、實施,因此前期規劃對后續設計起到了較好的指導作用,避免了混亂無序的土地利用格局和多園一面的城市風貌,促進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