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兩型社會”政策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湖北省江陵縣普濟鎮朱港村作為江漢平原的一個普通村莊,新時期通過尋求機遇和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美麗鄉村是村莊規劃建設的重要途徑。調研了朱港村的自然資源、人文歷史資源、產業發展狀況,提出朱港村退田還湖、打造有江漢平原特色美麗鄉村的規劃方案,為朱港村注入活力,促進村莊的產業轉型,優化村莊人居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類似朱港村的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 退田還湖;美麗鄉村規劃;城鄉一體化;湖北省江陵縣普濟鎮朱港村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建設“兩型社會”,主要內容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核心理念為城鄉統籌、人地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20世紀50—70年代全國范圍內的大規模填湖造田,使耕地面積有了較大的增加,湖北省江陵縣普濟鎮朱港村的湖泊基本上都改造成農田,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生活條件有了一定的改善。20世紀80年代國內糧食實現基本自給;1998年,長江流域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洪水無法排出去,學術界積極呼吁退田還湖[1],由此引發人們的深思。21世紀中國人民已經不用再為糧食而煩惱,人們的追求上升到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我國由于城鄉二元結構差距巨大,鄉村風貌和產業布局都亟待改善。
2014年5月,湖北省農業廳印發《湖北省休閑農業發展總體規劃(2013—2020)》,規劃提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農業服務業、特色旅游農業。2015年2月,湖北省委、省政府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提出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實現農業農村新發展。荊州市著力建設“美麗鄉村”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荊州市建設美麗鄉村,就是要促進荊州市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文明順利推進,加快全面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朱港村的人們很懷戀過去魚米之鄉的景象,希望能夠改變現在這種單一的種植模式來增加收入,更希望通過本次規劃能夠把朱港村打造成為有江漢平原特色的美麗鄉村。通過對朱港村的現狀調研分析,提出了退田還湖的規劃方案,本文將對朱港村退田還湖的規劃進行實例探索。
1現狀和問題
朱港村位于普濟鎮西部,東鄰佛仙橋村、鄧趙港村,南面緊接鄧趙港村,西面直抵西莊湖村,北連大軍湖村,由6個村民小組構成。全村耕地面積79.2hm2,總戶數165戶,總人口732人,其中勞動力人口454人,常年外出勞動力200人。村域版圖面積2.36km2。農業主要有小規模的種植,包括水稻、油菜、小麥、黃豆,結合水面的水產養殖水蛙,有小規模家禽養殖雞鴨。年均總產值300萬元,年人均純收入3000元左右。
村莊面臨的問題:道路雖已部分硬化,但通組路仍為土路,需要硬化;村里的水系主要是幾條灌溉水渠,水渠沒有貫通,無大面積水塘;村民居住區缺乏合理規劃,分布較為散亂,建筑質量一般;基礎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不足,無法滿足群眾需求。
通過對現狀問題的分析以及對村民發展意愿的了解,發現村民迫切希望能夠增加收入和改善居住環境,但是朱港村的產業規模和產業關聯度不夠,如何來布局產業成為一個難點。走訪和調查發現,位于朱港村北部的農田過去是自然湖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因為糧食問題把湖泊填了改造成農田,但現在這片農田產量較低,了解到這點以及結合我們對江陵縣休閑旅游發展前景的調研分析,得出退田還湖發展旅游的規劃方案。退田還湖的規劃方案為江陵縣第一次嘗試,希望能夠為類似區域提供參考。
2產業發展規劃
2.1規劃思路
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統籌現有的城鄉空間資源,構筑適合鄉村社會經濟發展的空間格局,在農業現代化、產業綜合化、服務均等化以及新型城鎮化的基礎上,營造一個“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創建均質共享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2]。產業升級將種植農業升級為創意農業,延長產業鏈,嫁接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使單一的農業種植轉型成為集研究、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化的休閑農業,并融入觀光、采摘、住宿、垂釣、拓展訓練等體驗多樣性活動的創意農業。改變現狀村莊單一的居住功能,退耕還湖,結合現狀水系建設藝術水巷;建設荷塘月色、農耕文化園;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經營,進行分區引導種植,塑造大地景觀;引入休閑、娛樂功能,建設特色農莊。
2.2空間布局
由小規模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依托現有農業種植產品,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的推廣和應用,實現規模化、專業化種植,提高農業效益,實現城鄉統籌。結合朱港村的現狀以及科學合理的分析,形成有機農業種植、觀光采摘、度假旅游的產業發展方向,建立產業鏈條的同時大力發展休閑農業旅游。朱港村的產業空間布局采用“一個中心、一條景觀帶、一個節點、五個功能片區”的空間結構。一個中心:打造具有引導、服務、解說、集散、游憩、購物、餐飲等功能的游客中心。一條景觀帶:白柳渠風光帶。一個節點:綜合服務接待入口。五個功能片區:綜合服務區,游客接待、科普教育、餐飲美食、親子娛樂;田園風光區,農耕體驗、果蔬采摘、拓展訓練、果品加工;休閑旅游區,生態養生、觀荷采蓮、娛樂休閑;北部生活區,三期開發備用地、生態休閑;南部生活區,農業生產、居住。
2.3北部休閑游覽區規劃
休閑游覽區北部為退田還湖的區域,改造溝渠,打造水街風光;還原湖面、濕地,擴大水域面積,并擴大水面,形成荷花水塘,打造垂釣區;在主次入口景區引入水系,打造入口水景;駁岸設計按照現狀情況及功能設置采取不同方式,在水街水巷設計硬質駁岸,為游客提供親水空間。
打造荷塘月色景觀,主要功能為荷塘觀光、采摘蓮藕、農耕文化科普等活動。配以公共設施,建設荷花池、觀荷亭、游船碼頭、采蓮路、荷塘會所、蓮花山莊、農耕文化雕塑、農耕博物館等建筑。在荷塘月色景區舉行主題活動:荷花節、荷花攝影、音樂節、水上游船。同時在休閑游覽區南部規劃4座特色莊園,分別為:休閑漁莊,休閑垂釣、競技比賽;草毒莊園,文化展示、體驗觀光;葡萄莊園,農業生產、紅酒釀造;親子農場,休閑娛樂、農耕體驗漁家樂、采摘體驗。休閑游覽區作為朱港村的核心景觀區,規劃營造一種“荷塘月色醉清風”的詩意景觀。依托于自然鄉村生態景觀風貌,以旅游為核心,融合農業生產、觀光休閑體驗、科學教育、娛樂餐飲、養生度假等多種功能于一體,強調游客的參與性和體驗性,滿足都市人回歸自然、回歸田園的需求。
2.4田園風光區規劃
田園風光區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為七彩花海區、四季采摘園、生態農業示范區。三大田園風光景區通過塑造不同的田園風光景觀增加鄉村的魅力。七彩花海區主要為田園觀光,通過種植不同的花卉,形成四季有花賞、月月有花香的花海園地。春天郁金香遍野、夏天薰衣草彌香,秋天采菊東籬下,冬天梅花傲苦寒。春,主要觀賞種類有:桃花、梨花、垂柳等;夏,主要觀賞種類有:荷花、睡蓮、梔子花等;秋,主要觀賞種類有:銀杏、桂花等;冬,主要觀賞種類有:水杉、梅花等。四季采摘園主要為田園觀光、采摘體驗,種植桃樹、梨樹等本地水果,既可賞花又可采摘。生態農業示范區主要為蔬菜大棚、科研科普知識,集采、吃、售于一體的蔬菜莊園,對于莊園種植的蔬菜有詳細科學的產品及生長過程介紹。蔬菜大棚主要是大棚種植、苗木培育基地,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實行無廢物生產和無污染生產,創造一個優美的生態環境。
2.5綜合服務區規劃
綜合服務區主要指游客接待中心。新建占地面積10200m2的游客接待中心,主要功能為游客接待、餐飲美食、休閑購物。在游客接待中心設置入口牌坊、戲臺、客棧、餐飲店、生態停車場,在空間特色的塑造上面要求強調自然生長的肌理,以牌坊、池塘作為入口景觀。以連續的街巷演繹傳統村落格局,讓游客充分體驗鄉村生活。
2.6庭院經濟發展
庭院經濟具有經營自主獨立、布局方便、就近靈活機動等特點[3],又具有較好的收益。在朱港村利用庭院空地發展庭院經濟,發展種植業如栽種瓜果、蔬菜等;養殖業如養豬、牛、羊、雞、鴨等;利用農作物的秸稈發展草編;利用果品加工果干等小食品。在庭院空間也可以種植一些有經濟價值的花卉,在美化環境的同時又可產生經濟效益。
3環境與建筑風貌整治規劃
主要根據現狀建筑的質量、風貌以及位置等各種相關因素確定整治模式,對破舊的、影響整體空間景觀的建筑進行整治,形成統一的風貌,打造良好的居住環境。
3.1基礎修繕
針對嚴重影響景觀的危舊房,以及自行搭建的牲口房、廁所以及影響整體景觀的輔房進行修繕。以村域內的三類建筑為主,這類建筑所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建筑外立面已經破舊。整治措施為加固整修,屋面修繕、墻面涂料粉刷,其次是更換、粉刷門窗,對少數嚴重影響安全的危舊房予以拆除。
3.2重點改造
建筑作為風貌展現關鍵的區域,設為重點改造片區。以村域內的一類建筑為主,存在的問題為無法作為村域重點風貌區域展示當地特色。整治措施為平改坡,坡屋頂統一采用青瓦屋瓦局部增設欄桿;立面整治為局部加披檐、改建陽臺、涂料粉刷欄桿和線腳等,同時更換或粉刷窗框、門框。
3.3一般改造
除重點整治與基礎修繕建筑外,其余住宅建筑均為一般整治建筑。以村域內的二類建筑為主,這類建筑存在的問題為建筑外立面已經陳舊,與環境的關系不協調。整治措施為屋面整修、現狀面磚墻面清洗、墻面涂料粉刷、欄桿和線腳粉刷,同時局部更換、粉刷或清洗窗框、門框。
4結語
通過對湖北省江陵縣朱港村退田還湖美麗鄉村規劃的實踐探討,提出以下思考。
(1)村莊規劃應結合本地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科學合理地分析和判斷發展前景。根據村莊中的產業關聯度和產業鏈合理進行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優化資源配置,合理利用水資源和土地資源打造優美的田園風光和人文環境,以期建立資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村莊永續發展。
(2)應優化村莊人居環境,加大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挖掘與傳承地方特色文化[4]。對現狀的建筑進行立面改造和整治,進行統一的風貌規劃和鄉村文化建設,最終打造有特色的江漢平原水鄉風情鄉村。
(3)構建“兩型社會”的重要思路是產業轉型和保護生態環境。如今的社會經濟環境與上世紀中葉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圍湖造田來擴大種植面積,增加糧食產量已不符合時代發展趨勢,而合理利用各種資源,建設生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已成為社會主流。朱港村結合本村實際進行退田還湖規劃,合理進行產業調整和結構布局是科學發展觀在本村建設和發展中的實際體現,通過本規劃的實施建設將有助于進一步推動“兩型社會”建設在村莊建設過程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1]張理華,周葆華.安慶沿江湖泊圍墾與退田還湖[J].宿州學院學報,2011(11):10-14.
[2]尤莉,賈蕾.談城鄉統籌發展背景下美麗鄉村規劃設計[J].山西建筑,2016,42(21):24-25.
[3]李志熙,杜社妮,彭珂珊.淺析農村庭院經濟[J].水土保持通報,2004(9):272-274.
[4]黃克亮,羅麗云.以生態文明理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J].探求,2013(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