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近年來,中央政府一直把農村的發展放在突出強調的位置,并在對農項目上投入大量的資金。然而,在建設農村的進程中阻礙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仍然存在,如農村信貸資源錯配所導致的對農村融資的約束。通過對農村融資問題進行PEST分析,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技術條件等多個角度全面分析農村融資的宏觀條件,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改善農村融資現狀的對策建議,主要包括積極引導農村專業評估機構與農村金融機構合作等,為解決農村信貸資源錯配問題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 農村信貸;資源錯配;融資約束;PEST分析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作為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央連續發布的第13個“一號文件”,延續了連續十三年來以“三農”(農業、農村、農民)為主題的基調,強調了“三農”問題在中國發展走入社會主義新時期的重要地位。2016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的中外記者會上回答問題時表示,國家對農業扶持力度和對農民支持力度不會減。在政府宏觀政策的積極引導下,我國農村金融環境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截至2015年底,涉農貸款余額達到26.4萬億元,同比增速比其余各項貸款的增速高3.4%,是2011年末的1.8倍之多。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干預、農村金融機構抵押機制不完善、農戶向農村金融機構貸款意愿不強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村信貸資源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錯配現象[1-2]。這給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戶生活質量的提高、城鄉一體化的進程造成了極大的阻礙[3]。本文通過對農村融資的約束進行PEST分析,綜合分析目前農村融資的現狀,同時對制約因素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期望有助于解決目前農村信貸資源導致的農村融資難的問題。
1農村信貸資源錯配的表現
本文所指的農村信貸資源主要是指縣級及以下金融機構存款、貸款等資源。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尤其近十年來,中央政府一直都將“三農”問題放在著重強調的位置,在對“農”問題上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雖然這使得農村金融環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暴露了一些在農村建設中長期存在的一些問題,如農村信貸資源錯配問題就顯得尤為突出,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農村信貸資源流向錯配
農村信貸資源并沒有流向農戶,而是投入了地方政府引導下的大型建設性項目[4]。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標與中央政府的指導意圖存在一定的矛盾,使得地方政府在執行中央頒布的政策時存在著一定的偏誤現象,即“說一套,做一套”。有些地方領導人在行政期間,為了追求個人政績上的成功,主要著眼于地方經濟的發展,從而對GDP的增長有著盲目的追求。在地方政府的干預下,農村金融機構資金主要流向了地方政府主導的建設性項目等,而真正需要貸款的農村居民無法得到信貸資金[5]。
1.2農村信貸資金存在一定的“脫農變異”的現象
雖然涉農貸款數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增長,但是農村的貸款數量與存款數量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農村存貸“剪刀差”[6],這使得大量閑置的農村資金出現所謂的“脫農變異”現象,即農村的信貸資源沒有用于農村,而是流向了一些非農產業和城市。
1.3農村金融機構信貸資產的質量不高
據一份國內193家銀行的不良資產率排名顯示,在不良資產率居前15位的銀行機構中,就有9家為農村金融機構,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山東壽光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統計數據顯示,壽光農商行2015年不良貸款余額11.44億元,不良資產率為5.55%。在這種情況下,當前農業金融機構大都因為其資金運用過程中信息不透明、營業規模小、抵押制度不健全導致抵押品價值確認標準模糊等原因,往往不愿意為農戶提供信貸服務[7]。而農戶也由于信貸過程辦理手續復雜、貸款抵押物缺乏,而不愿意去農村金融機構貸款。
2農村融資約束的PEST分析
2.1農村融資的政策法律因素(Political Factors)
在政治法律因素方面,我們將政府的態度分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兩個角度來分析。目前,國家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從而在發展現代農業上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在2016年,國家對農村金融主要包括農村貸款問題等,進行了改革和嘗試。其中的利好政策包括:(1)大力發展“三權抵押”制度。農戶可以利用流轉過來的土地經營權、宅基地和住房、承包經營的商品林作為抵押向銀行貸款,貸款金額從幾萬到幾千萬元不等。要知道過去由于受到“土地國有”制度影響以及我國《擔保法》《土地管理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農戶沒有權利以經營土地、宅基地等土地為抵押物向銀行申請貸款。而且在《森林法》等林地使用法律中也沒有提到關于在林地上設立擔保物權的相關內容。(2)資金進入農村的途徑更為開放。農村的農商行、信用社的股權允許吸收社會資本,并且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農村,開設村鎮銀行或者小額信貸公司。(3)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商業銀行組建工作。加大對問題機構并購重組激勵,進一步放寬并購范圍到監管評級四級的機構,穩步提升民間資本持股比例。支持優質農村商業銀行設立同業業務中心等專營機構,探索組建理財、信用卡等業務條線子公司,提供多元化農村金融服務。
然而,就在中央政府對農業大力扶持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卻在貫徹落實指導政策時發生了偏差。某些地區的地方政府存在對于GDP短視的盲目追求,從而對于農村金融機構信貸資源的配置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干預。而農村金融機構出于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的,配合地方政府,將農村的信貸資源更多地投入到了由地方政府主導的能夠拉動地區GDP增長的大型工程建設項目上。
2.2農村融資的經濟環境因素分析(Economic Factors)
同樣地,對農村融資的經濟環境大體從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現狀和民間借貸組織發展現狀這兩個方面的情況來分析。總的來說,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發展遇到瓶頸,而民間借貸組織有著強勁的發展勢頭。
2.2.1 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發展停滯不前
雖然國家近年來一直在農村問題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是一些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上的解決。(1)農村正規機構提供金融產品單一,產品供給缺位,而且服務方式也比較單一[8-9]。農信社等農村主要金融機構長期以來以小額信用貸款為主要業務形式,而個人理財等其他銀行服務涉及范圍小、涉及程度低。(2)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網點分布比較零散,不易于形成規模效應,交易成本較高,使得相關農村金融機構參與農村金融服務形式和產品創新的意愿和能力都較弱。而隨著城鎮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農戶理財的意識和需求與日俱增,農村正規金融機構長此以往顯然不能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
2.2.2 民間借貸組織發展迅速
(1)因為民間借貸主要在熟人之間或者由熟人推薦的人之間進行,所以在正規農村金融機構借貸時容易出現的由于信息不對稱問題而不批準貸款的情形,在民間借貸時可以得到較好的解決。(2)農村地區大都呈現一種“血緣經濟”的形式,即如果借款人在貸款后不能按照規定的金額和日期歸還借款,那么日后這個人的信譽在整個地區都會受到影響。因此,無論是出于“面子”的考慮還是為了防止以后更不利的狀況發生,借款人都會想盡辦法來歸還貸款。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間借貸的貸款質量,降低了貸后管理成本。(3)民間借貸在還款方式和還款期限上有很強的靈活性,同時可以根據農業生產的特點縮短或者延長還款周期,這為農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是這些民間借貸組織一般在地下進行,且不容易受到監管機構的管理,合法性值得進一步商榷。
2.3農村融資的社會文化因素分析(Sociocultural Factors)
在中國的傳統金融理財觀念中,一般以“量入為出,適度消費”為主,即一種收入減去消費后還能略有結余的資金運轉情況。對于廣大農村地區的居民來說,這種觀念更是根深蒂固的,借錢消費、借錢投資等超前的消費觀念對于這種傳統觀念形成了一定的沖擊。但是,由于之前金融服務在滲透到居民生活的過程中某些從業人員存在一些不符合職業操守的行為,他們往往為了提高自己的業績而片面夸大金融產品的收益方面而“選擇性地”忽略其中客觀存在的風險,使得人們的實際收益受到損失,因此,在過去較長的一段時間里金融從業者往往與“騙子”畫上等號,對于他們推薦的金融產品,大多數人持有一種懷疑態度,購買的意愿不強。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一體化進程逐步推進,農民受教育的程度提高,農村地區居民對融資理財的認知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同時,由于外出務工的農民越來越多,許多農民對于新事物的接受度非常高。如今,他們不僅僅滿足于儲蓄,對于融資、投資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資本是沒有界限的,許多互聯網金融機構如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等開始嗅到這塊商機,開始搶占這塊有待進一步開發的市場。
2.4農村融資的技術環境分析(Technological Factors)
現代金融業作為較早將計算機信息技術引入操作過程的服務行業之一,通過支配著社會中資金的流動,在優化社會資源配置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儼然已經掌控著現代經濟生活的命脈。
傳統的信息金融技術在金融生活的應用,主要用于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便于對客戶的信譽狀況有著全面的掌握。一旦一個客戶出現信譽問題,那么在其檔案中就會出現相關的記錄,只有客戶將拖欠銀行的借款補全時,相關的不良信息記錄才會消除。否則,當該客戶下次再向銀行提出借款時,其需求就很難得到滿足。目前,中國的征信系統就具備這種功能,有不良信用信息的人員不僅不會受到金融機構的歡迎,甚至其出行都會受到影響。交通行業一旦輸入此人的身份信息,系統將自動識別,無法出票。
與此同時,大數據金融更是現今金融發展的前沿和趨勢。大數據金融不僅能夠通過全面分析和挖掘客戶的交易和消費信息掌握客戶的消費習慣,準確預測客戶行為,還能根據事先設定的模型,通過數據處理,創造出新的金融產品。如今大數據金融能夠用于互聯網金融方面,而互聯網金融正是推進農村金融發展的主力軍。
由于信息技術已經滲透進現代金融生活的各個層面,因此金融機構服務的進行也對計算機技術產生了一定的依賴性。這就對計算機系統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我國就曾發生過由于計算機系統發生故障而導致數十家銀行業務暫停,POS機終端無法消費等情況。因此在今后金融技術發展過程中,計算機信息安全將是其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3解決農村信貸資源錯配的對策建議
3.1積極引導專業農村評估機構與農村金融機構合作
當前農村“三權抵押”融資的主要問題在于缺乏具有公信力的評估機構和健全的評估制度。這使得評估人、評估方式、評估標準等事項都具有較大的任意性,最終導致抵押物品的價值很難被貸款金融機構和農戶同時承認。顯然,這阻礙了推進農村金融深化的發展,也不利于農戶貸款的便利。因此,這里提出在政府積極引導下的農村專業評估機構與農村金融機構合作的新方法。由地方政府結合地方現實經濟情況指定一家農村專業評估機構,并極力撮合該專業評估機構與農村金融機構的合作,雙方就抵押物價值確認的具體標準和規則問題等達成一致,形成至少一個縣域范圍內的抵押標準的統一。專業評估機構借助農村金融機構(主要指農信社等)縣域的網點優勢,在農村金融機構的網點內開設窗口,為農戶申請抵押貸款提供便利,同時擴大自身業務范圍。而農信社等農村金融機構在為評估機構提供業務窗口時,也擴大了自身的貸款規模,同時為了減少農戶違約情況發生而給貸款機構帶來的損失,政府可以對貸款機構提供一定的稅收上的優惠政策和補貼政策。
圖1揭示了政府引導下的農村抵押合作模式:①政府對農戶給予政策引導;②評估機構為農戶的抵押物提供評估證明;③農信社為農戶提供抵押貸款;④政府指定的地方合作評估機構出面評估;⑤政府對農信社提供優惠政策;⑥農信社與評估機構就評估標準達成一致,農信社為評估機構開立業務窗口,同時評估機構提供可靠的評估證明。
3.2堅持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宏觀政策引導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一直將農業發展視為推進中國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近十三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無一例外的都提到了“三農”問題。正是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農村由原來的“一窮二白”,發展成為了現在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目前,農民的經濟條件和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建設的重點也由原來的物質文明建設逐漸轉移到了精神文明建設,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也在逐步推進,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正在悄然發生改變。因此,在這種農村發展一片大好的情況下,解決農村信貸資源錯配問題更加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在政府政策的引導下,更多的金融機構進入農村,不僅包括傳統的正規金融機構,還有新興的互聯網金融,這樣從增加信貸資源供給方面,為解決農村信貸資源錯配問題提供了可能性。
3.3建立多層次的農村金融體系,完善農村金融環境
當前農村金融機構主要以傳統的存貸類、合作類金融機構為主,而投資類、保障類等其他金融機構鮮少出現在農村地區[10]。農村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服務單一,同時制約了農村居民對金融服務需求的日益增長和金融法律知識的普及。假如保險類機構能深入農村地區,就能推動農村保險業的發展[11]。這樣在貸款銀行提供貸款時,可以要求農戶同時附帶一份保險合同,從而降低涉農貸款違約對貸款機構造成的損失,提高金融機構提供涉農貸款的意愿,同樣可以增加農村信貸資金的供給。同時,伴隨著其他金融機構深入農村,開展“金融知識普及月”等活動,農戶關于金融方面的知識日漸豐富,深入現代金融生活的意愿增強,對信貸資源的需求必然也會增長。
參考文獻:
[1]吳懷軍.農村信貸資金配置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分析[J].區域金融研究,2015(3):26-31.
[2]劉艷華,鄭平.信貸配給對農村地區貧困的門檻效應研究[J].財經論叢,2016(6):47-57.
[3]李剛.城鄉正規金融資本錯配與城鄉一體化[J].當代經濟管理,2014,36(12):89-92.
[4]陳雨露,馬勇.地方政府的介入與農信社信貸資源錯配[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0(4):19-24.
[5]韓劍,鄭秋玲.政府干預如何導致地區資源錯配——基于行業內和行業間錯配的分解[J].中國工業經濟,2014(11):69-81.
[6]施嬋娟,張文棋.我國農村信貸供給及其效率的研究[J].發展研究,2012(5):83-87.
[7]朱喜,李子奈.改革以來我國農村信貸的效率分析[J].管理世界.2006(7):68-76.
[8]魯曉東.金融資源錯配阻礙了中國的經濟增長嗎[J].金融研究,2008(4):55-68.
[9]張兵,許國玉.江蘇省農村信貸資金配置效率——基于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7(6):54-61,70.
[10]郭浩達.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J].中國金融,2014(5):12-14.
[11]吳傳儉.經濟資源錯配視角下的農村貧困與中國反貧困路徑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6(6):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