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稻田綜合種養使水稻和水生動物之間共生互利,大大降低了水稻病蟲草害,少用甚至不用化肥和農藥,大大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做到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糧漁雙贏、生態高效”,是一種生態種養模式。從選好養魚稻田、選用合適的水稻品種、浸種消毒、適時早播,培育壯秧、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科學管水、科學防治病蟲害和水稻收獲等方面介紹了成都地區稻漁共生模式下的水稻高產高效栽培新技術。
關鍵詞 稻漁共生模式;水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成都地區
稻田綜合種養通過水稻栽培技術、水產養殖技術的對接與集成創新,水稻和水生動物之間共生互利,大大降低了水稻病蟲草害,少用甚至不用化肥和農藥,大大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做到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糧漁雙贏、生態高效”,既穩定了“米袋子”,又豐富了“菜籃子”,有利于種養循環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是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新載體。
成都市目前稻田綜合種養模式有“稻-鱉”“稻-蝦”“稻-鰍”“稻-魚”“稻-蟹”“稻-鴨-魚”“稻-蛙”7種,2016年全市稻田綜合種養總面積發展到了3713.3 hm2,平均增收37500元/hm2以上,當年全市實現稻田綜合種養增收1.4億元。現將成都地區稻田養魚模式下的水稻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選好養魚稻田
應選擇水源充足、旱澇保收、水質清新不受污染、田間排灌渠道完善、土壤較肥沃、保水保肥的田塊作養魚稻田,每塊稻田面積最好在2000m2以上。
2選用合適的水稻品種
選用耐肥、莖稈粗壯、不易倒伏、分蘗性較強、抗逆性強、米質最好達到國頒二級米以上的優質水稻品種,如川優6203、宜香優2115等[1]。
3浸種消毒
播種前選擇晴天翻曬種子,將谷種浸泡于25%咪鮮胺(使百克)乳油2500~3000倍稀釋液+3%甲霜·惡霉靈(廣枯靈)水劑1500倍藥液消毒6~8h,洗凈晾干后再用“旱育保姆”(每袋0.5kg拌種子2.0kg的比例)進行種子包衣,以提高種子發芽率和增強秧苗抗病能力[2]。
4適時早播,培育壯秧
成都地區在3月下旬或4月上旬播種,栽插秧齡30 d為宜。堅持稀播勻插的原則,播種量以150.0~187.5kg/hm2為宜;在播種前確保施足基肥,一般秧田使用750kg/hm2的復合肥作為基肥,在移栽前4~5 d追施尿素90~120kg/hm2作為送嫁肥,并帶藥下田,秧苗移栽時帶蘗2~3個[3]。
5合理密植
4月底至5月底移栽,如條件許可,最好盡早移栽,可以增加田魚和田鴨在稻田里的共生期。稻田養殖魚、蝦、蟹、鰍等體型較小的水生動物可采用寬行窄株的方式,栽插規格為16.7 cm×33.3cm;如果是養殖鱉、鴨等體型較大的動物就要采用寬窄行的方式,規格為16.7cm×(20.0 cm+40.0cm),東西向種植,有利于增加通透性和稻花魚生長。同時還要適當增加魚溝兩邊的栽插密度,充分發揮邊際優勢。一般插13.5萬~15.0萬穴/hm2,每穴插2粒谷5~7苗,保證90萬~120萬/hm2的基本苗,搭建好高產苗架[4]。
6合理施肥
養魚稻田施肥應堅持“以有機肥為主、無機肥為輔,重施基肥、輕施追肥”原則,總施肥量與常規大田水稻相比要減少30%以上。稻田底肥的施用要根據土壤肥力酌量考慮,一般施用有機肥4500~6000 kg/hm2或腐熟糞肥6000~9000kg/hm2培肥水質,追肥要根據前期稻田施肥和田間苗情酌情考慮,追肥最好使用復合肥,并注意施肥方法。穗肥用尿素45~60 kg/hm2,苗葉濃綠的可不施。在曬田前后一般追施鉀肥150~225kg/hm2,可壯桿壯籽,防止水稻倒伏。
7科學管水
要處理好稻魚直接矛盾,根據水稻不同生長階段的特點,適時調節水位。秧苗生長前期田水要做到薄水栽秧、活水返青,返青后水深控制在6~8cm,促進水稻分蘗;注意選擇連續晴天,保持水面比壟面底10cm左右放水曬田。曬田結束后,加深水位至15~18cm,滿足逐漸長大的田魚的活動和生長所需。水稻收割前10~15d,降低田水,以魚溝水面低于田面10cm為宜,讓魚類集中在魚溝內生活,便于水稻機械收割。
8科學防治病蟲害
遵循“以防為主,綜合防治”方針,合理設置誘蟲燈和性誘劑,采用綠色防控措施綜合防治水稻病蟲害,如確需施用農藥,也要選用對口、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生物農藥,嚴禁使用對魚類高毒的農藥品種[5]。農藥劑型方面,應多選用水劑或油劑,少用或不用粉劑,養魚稻田一般不使用除草劑。施藥時可適當加深田水,在施藥時邊進水邊出水,以減少水中的農藥濃度。水劑(乳劑)藥在露水干后使用,施藥時噴嘴橫向或朝上,盡量將藥噴在稻葉上,減少落在水中的機會。下雨或雷雨前不要噴灑農藥,否則農藥會被雨水沖刷進入田水中,既防治效果差,還容易導致魚中毒。
9水稻收獲
水稻收割前10~15d,魚溝水面已經低于田面10cm,此時就方便水稻的機械收獲。水稻收獲后,如田魚已經達到上市規格,應及時捕撈上市;若未達到上市規格的,可加深稻田水位繼續養殖,有池塘配套的農戶可將田魚轉入池塘繼續養殖,或與低洼冬休田結合,可以延長水產品的上市時間,錯峰上市[6]。
參考文獻:
[1]魏文燕,曹英偉,李良玉,等.稻田綜合種養日常管理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5(17):288-289.
[2]潘志勇.重慶市云陽縣稻田養魚及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J].農業研究,2015(11):34-35.
[3]幸賢勇.稻魚雙高產的技術措施[J].四川農業科技,1986(4):24-25.
[4]葛加沐.稻田養魚模式下的水稻栽培技術[J].福建農業科技,2013(10):33-34.
[5]文可緒,李良玉,曹英偉,等.成都市稻田養魚模式下水稻病蟲害防治關鍵技術[J].安徽業科學,2015,43(1):95-97.
[6]張小麗,李良玉,曹英偉,等.成都市稻田綜合種養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發展對策研究[J].水產養殖,2016(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