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分析重慶沱茶產業的發展現狀,指出其發展中存在“產品更新慢,技術創新不夠;企業經營不力,市場逐漸萎縮;生活水平提高,沱茶消費群體減少”等問題,提出“深度挖掘沱茶的保健功能,提升沱茶消費認可度;開發多元化沱茶新產品,滿足全方位的沱茶消費需要;開展沱茶工藝及裝備研究,實現沱茶生產的標準化和清潔化”等對策。
關鍵詞 重慶;沱茶;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對策
沱茶是云南及重慶特有的一種茶葉品種,因其外形如沱或因其早期在沱江一帶銷售旺盛而稱之為沱茶。沱茶主要分為云南沱茶、普洱沱茶和重慶沱茶3類。云南沱茶(也叫生沱)以較細嫩的曬青綠毛茶為原料,經蒸壓而制成,色澤烏潤、湯色清澈、馥郁清香、醇爽回甘,主要銷往國內各地。普洱沱茶(也叫熟沱)以普洱散茶壓制而成,色澤褐紅,湯色紅亮,性溫味甘,滋味醇厚,遠銷至西歐、北美以及亞洲各地。重慶沱茶選用中上等曬青、烘青和炒青毛茶,運用傳統工藝和現代化生產手段,對原料進行搭配、篩分、整形,再進行拼堆、稱料、蒸制、揉袋壓形,其成品茶形似碗臼,色澤烏黑油潤,湯色澄黃明亮,葉底較嫩勻,滋味醇厚甘和,香氣馥郁陳香。
重慶沱茶屬上乘緊壓茶,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咖啡堿、茶多酚等成分,具有提神益腦、明目清心、生津止渴、醒酒利尿、去膩消食、防止血管硬化和降低膽固醇含量等功效。經常飲用重慶沱茶,能顯著地降低人體的三酸甘油酯、膽固醇含量,同時也有利于血尿酸含量的降低。因此,在弄清重慶沱茶產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探討發展壯大重慶沱茶產業的對策具有重要意義。
1發展現狀
重慶茶廠于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研制重慶沱茶,該茶以川東、川南地區14個產茶區的優質茶葉為原料,經精制加工而成,屬于上乘緊壓茶,由于加工技術比較落后,基本上屬于半作坊式。到20世紀70年代,重慶茶廠引進了1條立體生產線,大大提高了生產速度,而且標準化程度更高,極大地提高了重慶沱茶的質量,其沱茶品質遠遠超過其他茶類,年銷售量已達8000 t以上,數倍于云南下關沱茶產量。1980年起,重慶沱茶出口日本、意大利和香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1983年8月在羅馬舉行的第22屆世界食品評選會上,被授予金質獎章。1985年12月榮獲國家優質產品銀質獎,與此同時,重慶沱茶的生產能力也達到一個頂峰,重慶沱茶已經走出國門,出口到歐洲、日本等30多個國家,年出口金額600萬美元。
重慶沱茶加工主要分為毛茶初制、精制、拼配、蒸壓和干燥等5個關鍵環節。毛茶初制主要受原料和加工方式影響較大,一般用云南大葉種加工的沱茶滋味厚度較優,用湖南中小葉種加工的沱茶滋味醇度較優,而2種原料配料加工的有利于品質的提升。毛茶的質量和拼配對沱茶品質起著關鍵作用,重慶沱茶對毛茶的季節、產地、品種、花色、新陳的搭配要求較高,揚長避短,調劑了品質;在原料工藝上,重慶沱茶以曬青為主,結合炒青,小量烘青;在品種搭配上,以大葉種為主,適量配以中小葉種調節滋味。
要做好重慶沱茶,必須要做好以下4個方面的工作:(1)把好毛茶驗收復評關,分清不同嫩度、花色、品種毛茶;(2)注意毛茶原料的適當組合,曬青和大葉種應適當多一些;(3)正確掌握蒸揉技術(一般高壓蒸汽蒸8~10 s);(4)嚴格控制茶坯和上蒸后的含水量,一般上蒸前含水量9%~11%,上蒸后14%~15%為宜。在干燥工序中,下關沱茶可以利用自然干燥,重慶由于天氣潮濕,宜采用50℃左右低溫慢烘,時間控制在48~50h,掌握一定的存放時間吸水陳化。沱茶壓制受到原料含水量、汽蒸時間、汽蒸料葉溫等影響,其參數為坯料含水量13%~14%,汽蒸時間12~15 s,葉溫85℃左右。
2存在的問題
2.1產品更新慢,技術創新不夠
在統購統銷的計劃經濟時代,重慶沱茶可以很方便地從重慶、四川等茶區購買到需要的毛茶原料,但隨著國家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一切以市場決定,導致沱茶原料的不穩定和不確定,產品質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證,沱茶生產的比較效益降低和競爭力明顯減弱。同時,由于技術創新不足、產品更新慢,重慶沱茶沒有跟上茶葉消費潮流,導致沱茶市場逐漸被花茶、名優茶等茶類所取代。
2.2企業經營不力,市場逐漸萎縮
重慶茶廠是重慶沱茶生產重點企業,在國家經濟體制轉型過程中,不僅面臨眾多私營茶廠的競爭,而且由于經營機制不靈活,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競爭。轉制后的重慶茶廠擁有的資金很少,企業負擔重,設備陳舊,生產成本急劇上升。面對歐盟對茶葉中農藥殘留限量的規定門檻不斷加高,出口配額巨減,嚴重阻礙重慶沱茶的出口。具有茶葉產地優勢的下關沱茶趁勢沖擊重慶市場,搶走了部分重慶沱茶的市場。在眾多壓力之下,重慶茶廠沒有承受住市場的考驗而宣布破產,導致重慶沱茶生產銷售和市場影響力快速下滑。
2.3生活水平提高,沱茶消費群體減少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消費者對茶葉品質的要求和喜好發生了變化,消費群體也在轉變。茶葉消費主流從大宗綠茶(沱茶)向花茶再向名優茶轉型過渡,沱茶消費群體逐漸減少,再加上產品技術更新太慢,導致沱茶企業經營狀況越來越差。
3發展壯大重慶沱茶產業的對策
3.1深度挖掘沱茶的保健功能,提升沱茶消費認可度
沱茶有別于其他茶類,屬再加工茶類,傳統沱茶以大葉種為原料、曬青為主要原料,搭配炒青、小量烘青,中小葉種調節滋味,同時需要一個后發酵過程。已有研究表明,飲用沱茶具有降血脂、降膽固醇、減肥等功能,但其保健功能機理及作用的深度挖掘還不夠,對引導消費的幫助和說服力還不夠。進一步開展沱茶保健功能及作用機理的研究,將有利于重塑沱茶消費的信心。
3.2開發多元化沱茶新產品,滿足全方位的沱茶消費需要
沱茶是一種傳統的茶葉飲品。針對目前茶葉消費呈多元化、差異化的態勢,開發多元化、個性化、方便化、功能化、風味化的新沱茶產品,以滿足不同年齡、層次、工種等人群品茶的要求,是擴大沱茶消費的關鍵。
3.3開展沱茶工藝及裝備研究,實現沱茶生產的標準化和清潔化
沱茶加工分為毛茶初制、精制、拼配、蒸壓和干燥等工序,時間長、工序多,不容易實現連續機械化和標準化生產。改變傳統半機械半手工作業方面,開展沱茶新工藝、新裝備技術研究,實現沱茶生產的清潔化和標準化,是提升沱茶品質、提高生產效率、促進沱茶消費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