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茶塵在茶葉生產中是不可避免的。從茶塵成分、形成、影響因素出發,先后分析了茶塵對人體(呼吸系統、神經系統、血液、皮膚、心血管系統)、設備、制成品損耗的危害。重點分析了茶塵對于人體呼吸系統的影響,例如易引起茶工咳嗽、哮喘、肺部改變等。分別從法律、技術、衛生保健方面,介紹我國控制茶塵的一些主要措施:國家制定一系列法律、標準,保障勞動者權益;技術人員在設備選購、安裝、工藝改進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企業把好原料進貨關,組織員工體檢,購置勞保用品;員工個人加強體育鍛煉,注意個人衛生。
關鍵詞 茶塵;危害;控制
隨著茶葉規模化生產,茶塵在茶葉的生產中不可避免。茶塵是一種植物性粉塵,屬于有機性粉塵。長久以來,對于茶塵的危害,在學術界始終存在爭議。在實際生產中,存在著工人自我防護不足,對茶塵危害認識不夠的現象。本文試著從各方面討論茶塵的危害和控制措施。
1茶塵的成分
茶葉的成分有:水、生物堿、蛋白質和氨基酸、酶、多酚類化合物、糖類、脂肪類、有機酸、色素和芳香物質等。在茶葉生產中,茶塵的產生是不可避免的。茶塵是一種混合粉塵,其成分主要是:(1)鮮茶葉;(2)泥沙或泥灰;(3)各種霉菌[1]。辛業志[2]等認為,茶塵主要來源于:(1)在茶園采茶和茶葉加工中產生的、茶葉固有的茸毛灰;(2)加工過程中碎斷產生的細塵;(3)泥沙、泥灰。
2茶塵的形成
茶葉在制作過程中產生的茶塵,主要來自于3個方面:(1)從鮮葉原料到成品茶,由于水分含量的減少,在制品經過揉捻(切)、烘干、篩分、風選、拼配、裝箱的過程中,茶塵就產生,這種粉塵在一般老葉中更容易產生;(2)茶葉背面固有的茸毛,形似針狀,經加工脫落,一般幼嫩的芽葉更為突出;(3)茶葉采制過程中夾雜的泥沙,一般黑毛茶多于紅、綠茶[3]。
3影響茶塵分布的因素
根據GBZ1-2010《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和GBZ2.1-2007《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第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的規定,茶塵在工作場所空氣中容許濃度為2 mg/m3。而實際車間茶塵濃度達19.019~39.211 mg/m3(粒徑≤10 μm)[4],有的甚至達到322 mg/m3[8],遠遠超過國家標準。茶塵在車間內的分布,除了與物料本身的性質有關外,還受工藝、設備,茶廠車間的氣溫、濕度、風向、風量及風向的上、下游之影響。一般說來,在塵源附近的粉塵濃度,主要取決于物料本身的性質,如茶類、等級、含塵量、含水率等,而離開塵源的地方,其粉塵濃度還受當時、當地的條件,如工藝、輸送高度、速度、落差、氣溫、濕度、風向、風量、風向的上、下游等對粉塵散發的影響[5]。
4茶塵的危害
4.1茶塵存在爆炸危險
茶塵在空間中達到一定的濃度(32.8 g/m3),就存在爆炸的危險。而且由于茶葉加工多在高溫環境下進行,這種危險性就更大[6]。
4.2茶塵對人體的危害性
4.2.1 茶塵對呼吸系統的影響
通常我們將直徑小于15 μm的塵粒稱為可吸入性粉塵。其中10~15 μm的粒子主要沉積于上呼吸道,5 μm以下的粉塵粒子可達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區,是引起矽肺及其他的職業性肺疾患的“元兇”。但近年來也有學者認為僅直徑3 μm以下的粒子才可進入肺泡[7]。茶塵中85%以上為5 μm以下塵粒[8]。茶塵對人體的危害主要集中在:(1)對茶工上呼吸道系統的影響;(2)茶工塵肺;(3)茶工哮喘。
1919年Castellani等發現茶廠工人有體重減輕、疲勞、咳嗽,并咳粘液膿痰等癥狀,他們稱之為“茶廠咳”。茶廠茶葉試味員由于需要用鼻嗅茶葉,鑒定茶的質量,因此他們也患上類似癥狀,稱為“茶葉試味員病”。到目前為止,人們經過統計,認為茶塵可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包括慢性咽喉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咳嗽、咳痰、過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鼻炎、咽部干痛、胸痛、鼻甲肥大、咽部充血等癥狀。廣西1975年調查了477名制茶工,咽干占25.2%,咳嗽占24.2%,咳痰占23.1%,咽部各種炎癥檢出率為68.1%,慢性鼻炎、鼻甲肥大檢出率為59.7%,呼吸加快(每分鐘超過20次) 檢出率為23.3%[9];廣東1981年檢查了320名茶工,咽干痛占24%,咳嗽占16.2%;湖北1980年檢查了507名茶工(131名對照),咽干占5.3% (對照為3.1%)、咳嗽占19.3% (對照為9.2%) 、咳痰占14.6% (對照為6.9%)[9]。周仲衡[8]統計103名茶工中,80%以上有咳嗽、痰多,部分伴有胸悶、氣急等癥狀;患慢性氣管炎者17例,支氣管擴張者2例,支氣管哮喘者4例,三者構成患病率為22.3%。
茶塵還可導致茶工肺臟的致纖維化,而且不少胸部X線拍片表明肺部有明顯改變。比如張國枕(1961)報導了茶工X線表現為肺紋理改變、網狀陰影和小點狀陰影。1976年李來玉等將茶工X線表現分四項分析:肺紋改變者386人中占74.1%,網狀陰影51.0%,結節影6.7%,肺氣腫(包括蜂窩樣小泡)20.29%。林崇榮(1981)[10]統計海南茶廠217名茶工中:肺門改變為25.8%,肺紋改變為37%,網狀陰影為18.5%,可疑小結節為7.4%。湖北(1978年、1980年)檢查了319名茶工,肺紋改變為40.4%~90.1%,網狀陰影為24.2%~29.8%,可疑結節為1.3%~4.0%,肺氣腫為0.9%~7.9%。周仲衡等對98 名茶工的胸部X 線片觀察,發現“蓬發狀”陰影,但辨認不出有明確的淋巴結腫大影,同時發現網狀紋理并夾雜約有1~2 mm細小的點狀影,密度較淡,境界不清[8]。
4.2.2 茶塵對神經系統的影響
在生產中,有發現工人因吸入茶葉粉塵而患眼瞼震顫、舌震顫、手震顫、眼球震顫、腱反射增強及咽反射消失,也可見到感覺障礙及精神抑郁。但這些癥候群究竟在何種程度上與這樣的小劑量的咖啡堿有關,還不清楚[9]。廣西1973年調查,在39人中,頭暈占53.9%,頭痛占38.5%,失眠占46.2%。1975年調查,在477名茶工中,頭暈占40.9%,頭痛占35%,失眠占29%,手震顫檢出率11%[9]。湖北1980年檢查茶工507 名,頭痛、頭昏占47.1% (對照組131人陽性率為19.8%)[9]。
4.2.3 茶塵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Goulcl指出[11],茶葉主要是引起心臟搏出指數增加,血膽固醇增高,并認為這是茶葉中的咖啡因和黃嘌呤作用的結果。廣西檢查了10 年以上工齡的52 名茶工眼底,其中26 名有動脈反光增強,變窄和痙攣等改變,這些主要是動脈硬化的表現[9]。周仲衡等對103名茶工中20名可疑心臟病變者作心電圖檢查,計低電壓5 人、竇性心動過緩5 人,作者認為結合臨床資料尚不足以支持有心臟實質性病變[8]。
4.2.4 茶塵對血液生化免疫指標的影響
廣西曾報道,在138名制茶工人中有126人(91.3%)IgG含量平均為(16.65±3.14) mg/mL,高于非接塵健康人員的正常值[(11.24±1.28) mg/mL],血清銅藍蛋白含量為267.88±74.1u%,顯著高于正常值(168.2±22.9u%)(P<0.001)[12]。研究表明,茶塵與制茶工人血中IgG、銅藍蛋白含量升高有關,其中IgG含量更敏感地反映肺組織的損害。而周群敏發現茶工血清總IgE及特異性IgE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13],說明茶工中存在較高的變態反應。
4.2.5 茶塵對皮膚的影響
茶毛蟲、刺蛾類的毒毛,常脫落粘附在茶葉上,加工過程中容易進入茶塵,對人體皮膚有強烈致癢的過敏性反應[3]。
4.3茶塵加速磨損
茶塵落入生產設備內,加速生產設備磨損,影響生產設備壽命,甚至降低設備絕緣性,引發火災[6]。
4.4茶塵增加制成品的損耗
由于茶塵無法回收利用,導致茶塵中夾雜的成品茶浪費,增加了成品茶損耗。丁清厚統計發現,茶塵的損耗在2%,而成品茶總的損耗率為2.5%~3.0%[6]。
5茶塵控制方法
5.1法律措施
建國以來,我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條例,旨在防止粉塵危害、保護工人健康。1956年頒布《關于防止廠、礦企業中的矽塵危害的決定》,1958年公布《工廠防止矽塵危害技術措施辦法》和《礦山防止矽塵危害技術措施暫行辦法》,1987年2月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塵肺防治條例》和經過修訂的《粉塵作業工人醫療預防措施實施辦法》,以及1995年全國人大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使塵肺防治工作逐步納入了法制管理軌道。強調職業危害的宏觀控制,明確企業法人與勞動者的責任、權力、義務,賦予企業的每一個人控制職業危害的責任,是促進企業搞好塵肺防治工作的法律保證[7]。本世紀以來,衛生部又制定了一系列標準,如GBZ1-2010《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Z2.1-2007《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第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等,對工作場所茶塵濃度做了明確的規定,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5.2技術措施
預防塵肺,最根本的是用工程技術措施消除或降低粉塵危害:(1)改革工藝過程、革新生產設備;(2)濕式作業;(3)密閉、抽風、除塵[7]。
5.2.1 管道安裝
由于管道在除塵系統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因此管道的安裝就決定除塵設備安裝的成敗。丁清厚[6]認為,為了防止茶塵在管道內的沉積,同時節省能源損耗,管道應盡可能設置成垂直或傾斜,傾斜度在3%~5%,而水平式管道易造成管道堵塞。
5.2.2 工藝改進
通過對現有的工藝設備進行改造,不但節約成本,而且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方面,基層技術人員做了許多嘗試。吳持海[14]等對現有烘干工藝進行改造,改善烘干機的除塵效率,減少碎茶,減輕工人勞動強度。張榮珍[15]對福鼎茶機廠的抖篩機進行改進,使整機運轉平穩,噪音明顯下降,防塵密封良好。
5.2.3 除塵設備
使用除塵系統是排除茶塵是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大部分茶廠普遍采用的方式。目前市面上的除塵設備有很多,比如車色機、袋式過濾器、旋風分離除塵器等。茶廠普遍使用的除塵設備主要是袋式過濾器、旋風分離除塵器。在安裝除塵設備時,需要綜合考慮各部分的銜接與設置、設備的安裝等。比如排風吸塵、袋式過濾器比旋風分離除塵器分離效率高,但相應地成本高,功耗大,所占空間大,設計制造、材質管理技術等方面要求高,且不適用于潮濕粉末[16]。
5.3衛生保健措施
加強對原料進廠檢驗,杜絕泥沙含量超標的茶葉進入車間,避免危害員工身體健康。及時清理車間衛生,避免茶塵堆積。
定期安排工人體檢,根據2011年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第三十六條的規定,對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的作業的勞動者,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組織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并將檢查結果書面告知勞動者。職業健康檢查費用由用人單位承擔。
對體質較弱,或敏感人群,應進行換崗或定期輪崗。
5.3.1 個體防護
當生產現場防、降塵措施仍難以控制粉塵濃度時,可以要求工人佩戴防塵口罩,粉塵濃度高時,推薦使用防塵安全帽、送風頭盔、送風口罩等[7]。
5.3.2 與個人體質的關系
經常進行體育鍛煉,注意營養,多食高蛋白質、鈣質的食物,多食富含維生素(A, B, C, D)果蔬,多食清熱、利尿、祛痰和有收斂作用的食物[17];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澡、勤換衣服,對提高防病能力也有重要意義[7]。湖北趙李橋茶廠通過1978 和1980年兩年檢查,工人中有的雖有30余年的接觸茶塵工齡,但未發現肺部有結節陰影(該廠茶塵游離SiO2為6.9%~7.1%)[3]。
參考文獻:
[1]盧偉.工作場所有害因素危害特性實用手冊[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
[2]辛業志.有機粉塵與肺疾患[M].長沙: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2.
[3]王融初.茶葉加工中的茶塵及其對人體的影響[J].茶葉,1984(4):25-28.
[4]胡善國,羅毅,蘇有健.精制茶廠不同工序茶塵物理特性的比較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6(7):109-114.
[5]李一鳴.茶塵理化特性的研究[J].茶葉科學,1993(1):37-44.
[6]丁清厚.茶廠除塵問題初探[J].茶葉,1989(3):38-39.
[7]梁友信.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
[8]周仲衡,徐英含,石秋念.茶工“塵肺”的調查與動物實驗報告[J].衛生研究,1977(2):117-122.
[9]李來玉.茶塵的職業危害[J].工業衛生與職業病雜志,1984(2):116-118.
[10]林崇榮,王方能,張福彩,等.海南區茶廠職業危害調查小結[J].中國職業醫學雜志,1981(3):26-29.
[11]Gould,L.The Cardiac Effects of Tea[J].J Clin Pharm,1973,13(11):469-474.
[12]黃曙海,梁家春,王英杰,等.茶塵對工人血液免疫生化指標的影響[J].勞動醫學,1986(4):56.
[13]周群敏,沈貽諤,陸培廉.茶工血清中總IgE與特異性IgE水平分析[J].工業衛生與職業病,1992(1):1-3.
[14]吳持海.精制茶廠烘干機除塵的研究與實踐[J].茶機設計與研究,1990(2):16,22.
[15]張榮珍.抖篩機振動、噪音控制和密封防塵措施[J].中國茶葉,1982(6):34-36.
[16]吳持海.茶廠旋風分離除塵器的研究和設計實踐[J].茶機設計與研究,1989(1):15-17.
[17]李繼光,李彬.茶塵正成為茶農的“隱形殺手”[J].農家科技,2004(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