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6年,在廣西來賓市興賓區進行了“赤眼蜂+性信息素”集成模式綜合防控甘蔗螟蟲試驗,比較“赤眼蜂+性信息素”、赤眼蜂、性信息素和常規防治4種措施的防治效果。試驗結果表明,用赤眼蜂、性信息素及“赤眼蜂+性信息素”防治甘蔗螟蟲效果良好,其枯心率、斷尾率、螟害節率均比常規防治明顯減少,尤其是“赤眼蜂+性信息素”集成模式的防治效果突出,667 m2比常規防治增產
1 598 kg,增產率26.8%。
關鍵詞 螟黃赤眼蜂;性信息素;甘蔗螟蟲;生物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5.66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22.011
知網出版網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0818.1920.034.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7/8/18 19:20:00
甘蔗螟蟲俗稱甘蔗鉆心蟲,是為害甘蔗較為普遍而嚴重的一類鉆蛀性害蟲[1],廣西來賓市興賓區歷年發生程度為中等偏重局部大發生[2],發生面積23.33萬hm2,對甘蔗生產造成嚴重威脅。
長期以來,防治甘蔗螟蟲主要依賴化學農藥,尤其是反復使用廣譜性、殘效期長的農藥,不僅把害蟲殺死,也會將害蟲的天敵消滅,打破自然界害蟲與其天敵間的平衡,導致害蟲抗藥性增強,以致每年使用化學農藥的數量和成本不斷提高,防效卻不斷下降,同時還影響甘蔗品質,加劇生態環境惡化,威脅人類健康[3]。
為進一步探索高效、經濟、環保的甘蔗螟蟲綠色防控技術,實施農藥減量控害,為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提供技術支撐[4],2016年筆者在興賓區進行了“赤眼蜂+性信息素”集成模式綜合防控甘蔗螟蟲試驗。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點
試驗地處在大面積宿根蔗和春植蔗交混連片種植區,赤眼蜂和性信息素防治區設在興賓區農科所,常規防治區設在良塘鎮北合村。
1.2試驗材料
供試甘蔗品種:桂糖42號、桂糖46號和福農41號。
螟黃赤眼蜂蜂卡:南寧合一生物防治技術有限公司生產。
二點螟、黃螟、條螟、大螟性信息素誘芯及飛蛾誘捕器:寧波紐康生物有限公司生產。3.6%鑫特丁殺蟲雙顆粒劑:河北昊陽化工有限公司生產。
45%毒死蜱乳油:江蘇劍牌農化股份有限公司生產。
1.3試驗設計
試驗設4個處理,分別為:①赤眼蜂+性信息素,②赤眼蜂,③性信息素,④常規防治(CK)。各處理面積均為53.33 hm2。除常規防治外,其他處理甘蔗整個生長季節都不使用化學農藥。
1.3.1 釋放螟黃赤眼蜂
根據歷期預測法[5],在第一代蛾始盛期開始放蜂[6],整個生長季共放蜂5次,每667 m2每次放5張蜂卡,蜂量共5 000頭。從蔗田邊第10行開始釋放,每走20步釋放1張卡,直至蔗田盡頭,間隔10行重復釋放。將蜂卡粘在甘蔗葉背,以防雨水沖刷、陽光暴曬及螞蟻咬食。
“赤眼蜂+性信息素”、赤眼蜂、性信息素3個處理的放蜂和安裝時間一致,放蜂時間分別為3月26日、4月6日、4月14日、6月5日、6月12日。
1.3.2 性信息素及誘捕器的安裝
1個誘捕器配套1支性信息素,每667 m2安裝二點螟、黃螟、條螟、大螟性誘捕器各1套,呈直線排列,采用平行式布局,不同誘芯的誘捕器間距10 m,相同誘芯的誘捕器間距20 m。誘捕器的高度為誘蟲孔距離地面60 cm左右。3月26日安裝誘捕器,4月25日和5月25日分別更換一次性信息素誘芯。
1.3.3 常規防治
分2次進行:①在春植蔗下種時、宿根蔗中耕培土時,每hm2用3.6%鑫特丁殺蟲雙顆粒劑75 kg,均勻撒施在溝內,再覆土;②在第一代防治適期(4月12—13日),每667 m2用45%毒死蜱乳油100 g對水45 L均勻噴霧。
1.4調查方法
甘蔗螟蟲苗期為害造成枯心,拔節期為害造成螟害節,生長后期為害造成斷尾,試驗主要根據甘蔗枯心率、螟害節率及斷尾率來判斷防治效果。
每處理隨機選擇6塊蔗田,其中3塊新植蔗田、3塊宿根蔗田,每塊蔗田梅花五點取樣,每點連續調查100株,共調查500株,5月3日調查記錄枯心株數,計算枯心率;12月26—27日調查記錄斷尾株數,破莖計螟害節數,計算斷尾率和螟害節率。
枯心率(%)=枯心株數/調查株數×100
斷尾率(%)=斷尾株數/調查株數×100
螟害節率(%)=螟害節數/調查節數×100
1.5甘蔗產量測定方法
12月28日于不靠邊行的蔗田內采用梅花五點取樣,每點調查10 m2,測量記載有效的蔗莖數(1 m高以上為有效莖),每株莖徑和株高,并進行現場稱重實收實測記錄,折算出667 m2產量。
2結果與分析
2.1各處理甘蔗螟蟲為害情況
各處理甘蔗螟蟲為害情況列于表1。春植蔗枯心率低,主要是由于種植期在3月上、中旬,出苗時已避過了第一代甘蔗螟蟲成蟲羽化盛期。
從表1可知,“赤眼蜂+性信息素”、赤眼蜂、性信息素3個處理的枯心率、斷尾率、螟害節率均比常規防治處理明顯降低,而其中又以赤眼蜂+性信息素處理的最低,其枯心率、斷尾率、螟害節率分別比常規防治處理減少70.4%、66.4%和59.0%;赤眼蜂處理與性信息素處理之間的枯心率差別極微(比常規防治分別減少42.7%和42.4%),但斷尾率和螟害節率有較大的差異。
2.2各處理甘蔗產量
各處理甘蔗產量性狀及產量情況列于表2。表中數據為宿根蔗與春植蔗合計的平均數。
由表2可知,“赤眼蜂+性信息素”、赤眼蜂、性信息素3個處理的有效莖數、莖徑、株高等產量性狀均高于常規防治處理,因而產量也相應提高,表明甘蔗產量與螟蟲的防治效果成正比。赤眼蜂+性信息素處理的產量最高,667 m2比常規防治處理增產1 598 kg,增產率26.8%。
3小結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用赤眼蜂、性信息素及“赤眼蜂+性信息素”防治甘蔗螟蟲效果良好,其枯心率、斷尾率、螟害節率均比常規防治明顯減少,甘蔗增產效果也很明顯,尤其是“赤眼蜂+性信息素”集成模式的防治效果突出,甘蔗增產效果也最為顯著。
興賓區主要蔗區整個甘蔗生長期都有二點螟、條螟、黃螟、大螟等種群混合發生,甘蔗封行后,人工施藥極為困難,此時蔗農大多放棄防治,導致中后期的螟害難于控制,螟害嚴重。因此,要科學控制螟害,就要在做好預測預報的基礎上,采取釋放“赤眼蜂+性信息素”集成模式等綠色防控技術,這樣既可提高防效,又減少了化學農藥用量,同時還能提高甘蔗產量和品質,促進田間生態良性循環。建議將該項技術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
本試驗中由于蔗螟世代重疊嚴重,加上田間宿根蔗、秋植蔗、春植蔗同時存在,苗情差異大,只能依據大部分蔗螟的發育進度進行統一釋放赤眼蜂和性信息素,故田間還會造成少量為害。
參考文獻:
[1]黃應昆,李文鳳.現代甘蔗病蟲草害原色圖譜[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
[2]羅志明,李文鳳,黃應昆,等.3.6%殺蟲雙顆粒劑防治甘蔗螟蟲藥效試驗[J].農藥,2010(5):383-384.
[3]衛美云.生態環境與人類健康之辨析[J].攀登,2006(4):147.
[4]鐘天潤.科學用藥,綠色發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5.
[5]張孝羲,張躍進.農作物有害生物預測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6]王凱學.廣西農作物主要病蟲測報技術[M].廣西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