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分析重慶市潼南區油菜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提出了加快潼南區油菜產業發展的6個對策:推進農旅融合,推廣優質高效新品種,提高栽培管理技術,提高土壤生產能力,加強全程機械化生產示范,打造油菜產供銷完整鏈條。
關鍵詞 油菜;產業發展;農旅融合;重慶市潼南區
中圖分類號:S634.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22.026
知網出版網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0818.1904.001.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7/8/18 19:04:00
潼南區位于重慶市西北部,地處四川盆地中部淺丘陵地區,海拔250~450 m,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條件較好,具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春季氣溫回升快、夏季日照較多、冬無嚴寒、霜雪少見等特點。潼南區常年平均溫度17.9℃,降雨量974 mm,耕地面積93 073.33 hm2。
油菜是潼南區的主要油料作物,具有悠久的栽種歷史和較高的栽培水平。特別是隨著20世紀末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油菜生產得到了迅猛發展,面積從1981年的0.27萬hm2、總產量3 700 t,發展到2016年的1.87萬hm2、總產量36 000 t。而今“潼南崇龕油菜花海”“花漾春天、相約潼南”已成為重慶鄉村旅游的一張名片。
潼南油菜生產無論面積和總產都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高度,如何保持和發展油菜產業,滿足城鄉人們生活需要成為了新的課題。為此,在對潼南油菜產業發展情況進行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就潼南區油菜產業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1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潼南油菜產業發展無論是市場需求,還是自然、氣候、土壤、技術、加工等都具有十分有利的優勢。
1.1市場前景廣闊
1)油菜是人類食用植物油的主要加工原料。油菜籽含油量高達35%~40%,高于大豆、花生,且榨油成本低,食用范圍廣。其加工后的副產物(油餅粕)既可作為畜禽飼料生產的原料,也可作農作物的有機肥。
2)據國家農業部信息中心提供的資料顯示,菜油占我國食用植物油的50%,但我國優質食用植物油缺口總量逐年增大,近幾年平均每年進口200萬t以上,約占我國全年消費總量的30%。而重慶市優質菜油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常年需從外地購進5萬t優質菜油(占商品食用油的70%),以滿足城區居民對優質菜油的需要。
3)重慶市是養殖業比較發達的地區,飼料需求量巨大,油餅粕用于飼料生產大大減輕了動物蛋白資源短缺的壓力。
1.2自然氣候優越
潼南區地處重慶市西北部,海拔高度250~450 m,屬淺丘、平壩低海拔地區,境內交通通訊設施齊備,涪江、瓊江兩大水系穿境而過,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溫、光、水等自然資源豐富,能充分滿足油菜生長發育對溫度、光照、水分的需要。
1.3土壤耕作條件好
1)潼南屬四川盆地中部淺丘陵平壩地區,境內耕地土壤主要有水稻土、紫色土、河流沖積潮土、黃紅壤土等土類。其中,水稻土占潼南區耕地面積的50.84%,紫色土占潼南區耕地面積的46.30%,河流沖積潮土占潼南區耕地面積的1.02%,這些土壤類型含有比較豐富的土壤養分,非常滿足油菜生長的需要。
2)潼南具有良好的耕作條件、種植制度。境內耕地海拔多在200~300 m,屬淺丘、平壩低海拔地區;油菜基地多實行水旱(稻—油)輪作,既保護了土壤環境,又有利于油菜產品質量的提升和綠色產品的形成。
1.4加工基礎條件好
1)潼南有各級農業專業技術人員200人以上,具有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和指導油菜生產發展的能力。
2)潼南不但具有“產、供、銷”服務一條龍的重慶糧油集團等大型現代化糧油加工龍頭企業,而且還有分布在潼南區22個鎮街的50多個小型榨油加工廠,年加工油菜籽量達10萬t左右。
2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2.1油菜種植效益較低
如果按每667 m2產量150 kg、單價6元/kg計算,每667 m2油菜總產值900元,扣除油菜種子、肥料、農藥、育苗、翻地、移栽、田間管理、收獲等費用750元左右的生產成本,每667 m2純收入只有150元。因此,種植油菜效益比較低。
2.2栽培技術到位率低
1)農民種植移栽油菜時間大多在10月下旬至11月,不但影響油菜秋發,影響培植高產壯苗,而且還導致成熟期推遲,影響下茬作物栽培;
2)直播和移栽的油菜田間密度較大,不能形成壯苗,影響油菜最后的產量;
3)“稻—油”種植模式面積較大,油菜免耕比例大,水稻收獲后多數田塊未能及時開溝排水,加之秋后雨水較多,田間濕度大,影響油菜生長;
4)施肥結構不合理,油菜生產過程中農民不根據各自土壤肥力情況進行配方施肥,重視底肥的使用,忽視追肥,特別是忽視有機肥、硼肥的應用;
5)忽視病蟲害防治,特別是油菜菌核病防治,收獲時油菜因菌核病大量倒伏,影響產量。
2.3種植面積擴張較難
近年來潼南油菜多以平壩和丘陵下部田塊種植為主,境內涪江、瓊江沿岸是主要產區。這些地方地勢平坦,耕地土壤肥沃,排水條件較好,油菜種植面積占耕地面積已有相當大比例,要再擴大面積困難較大。潼南中低產田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70%左右,多屬丘陵區,不適合機械化集約種植。這些耕地土壤養分較差,排水、抗旱能力較弱,農民種植油菜的習慣較差,制約了油菜面積的擴大。
2.4產供銷鏈條不完善
潼南油菜籽雖然產量大,但還沒有自主的菜籽油品牌,依靠重慶糧油集團生產加工菜籽油數量還不大,分布在潼南區22個鎮街的50多個小型榨油加工廠經營分散,產品還處于初級階段且銷售不順暢,致使產業間鏈條聯系脫鉤,效益不高影響發展。
3產業發展對策
3.1推進農業與旅游深度融合
單一種植油菜效益比較低,要將農業與旅游深度融合,在產業規劃和景觀打造上要突出重點區域,以“潼南崇龕油菜花海”為支撐,以點帶面推動產業集聚、規模、連片發展。同時,推進農產業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綜合效益,做到既有風景,又有產品,更有規模化的商品,使“產區變為景區”“農房變為客房”“產品變為商品”,推動油菜產業持續穩步發展。
3.2推廣優質高效油菜新品種
大力推廣高產、優質、高含油、低芥酸、低硫苷的油菜新品種。近年來,潼南優質油菜品種覆蓋率達到80%左右,但優質油菜還沒有形成強有力的競爭實力,不足以扭轉油菜產業勞動效率低、產品質量差的局面。因此,要花大力氣推廣高產、優質、高含油、低芥酸、低硫苷的油菜新品種,使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從而全面提高油菜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增加企業農民收入。
3.3提高油菜栽培管理技術
適時早播、及時開溝排水、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加強病蟲害綠色防控是油菜生產的關鍵。適時早播能促進油菜種子在較高的溫度下發育出苗,現蕾、初花、終花到成熟的時間也更充分,從而保證了油菜的充分、正常的生長;及時開溝排水,能夠使油菜在全生長期不被漬害;根據各類耕地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應用,實施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合理施用硼肥,做到基肥與追肥相結合;病蟲害綠色防控,以預測預報為前提,農業防治為基礎,適時藥控為關鍵,全面推廣綜合治理技術。根據油菜生長和病蟲害發生特點,科學制定病蟲害防控方案,指導農民優先應用生物防治、生態控制、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措施,合理選擇和科學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
3.4提高土壤生產能力
油菜作為潼南主導產業,面積要進一步擴大,水旱輪作區域必須建設成高標準農田,使之能排能灌;坡耕地必須加強宜機化土地治理、培肥土壤,提高耕地質量,使區域內更多的耕地適宜油菜的生長,進一步擴大油菜種植面積。要增施人畜禽糞便、糞水及商品有機肥料,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性質;要推廣水稻、油菜秸稈還田,實行“稻—油”輪作、用養結合才能維持土壤結構穩定,使土壤水、肥、氣、熱更加協調;要整治改造適合機械化種植的高標準農田,減少水土流失,增厚土層,改善土壤質地;要加大庫、塘、堰、池、凼等蓄水工程建設及提灌站、灌溉渠的建設,全面提高耕地生產能力。
3.5加強油菜全程機械化生產示范
在適合油菜宜機化的區域,要支持農業企業、種植大戶開展翻地、播種、施肥、病蟲害防治、收獲、秸稈粉碎還田等全程機械化生產示范。全程機械化生產既有利于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又能提高籽粒清潔度,減少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從而加快油菜規范化種植的步伐。
3.6打造油菜產供銷完整鏈條
圍繞潼南油菜產業,創建綠色標準化油菜生產示范基地。引進菜籽油生產、加工、銷售的龍頭企業,協調油菜生產基地農民與加工流通企業的關系。支持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油菜籽深加工和菜籽油“三品一標”認證,爭取用3~5年時間創立潼南菜籽油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帶動潼南區油菜生產的發展,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