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建立農業農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確保投入只增不減,對于發展現代農業、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意義重大。分析健全農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的必要性,闡述“建立財政投入剛性增長機制、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支農事權、探索多元化投入機制、制定多層次保障機制”的總體構想,提出健全農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的政策措施:依法明確每年增長比例,堅決明晰中央與地方事權,建立農業科技推廣的損失補償機制,建立農業災害保障機制等。
關鍵詞 農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必要性;總體構想;政策措施
中圖分類號:F320.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22.028
知網出版網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0818.1917.024.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7/8/18 19:17:0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要求,要建立農業農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農業要發展,投入是關鍵。建立農業農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確保農業投入只增不減,對發展現代農業、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的意義重大。目前,我國存在農業投入總量不足、投入方式不合理和支出資金效益低下等問題。筆者從健全農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的必要性、總體構想以及健全農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的政策措施等方面進行闡述,為推進健全農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提供參考。
1必要性
1.1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健全農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確保農業投入持續增加,是強化農業基礎、建設現代農業的迫切需要。農業發展要依靠大量投入實現,現代農業發展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資金不足,需要不斷增加農業投入,探索新的投入渠道,逐步形成政府持續加大投入、農民積極籌資投勞、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1]。目前,農業投入總量不足、投入結構不合理和支出資金效益低下等問題仍然較為突出,亟需探索和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農業投入機制,優化農業投入結構,提高農業投入效率,來提高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1.2農業科技創新的需要
與國外相比,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差、普及率低,難以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農業科技創新投入機制不健全,投入力度小、資金少。因此,要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投入機制,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進一步擴大農業經濟的影響力,必須健全農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快構建創新能力強、品質服務優、協作緊密、環境友好的新型農業體系,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2總體構想
明確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對農業投入的財政體制劃分和增長幅度,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支農事權,探索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農業投入機制,優化統籌支農資金,加大金融對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農業災害保障機制。
2.1財政投入剛性增長機制
財政投入剛性增長機制是指財政支農投入呈剛性增長,即財政農業支出增長是硬性的,沒有壓縮的可能,農業投入總量要持續增加,投入比例要穩步提高,不斷增加“三農”投入。加大中央財政投入力度,進一步調整財政收入與支出比例,逐步增大對“三農”的資金投入力度,讓農業投入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保證農業發展與其他產業的發展享有同等待遇。
2.2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的支農事權
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支農事權與責任,中央與地方政府加強合作,中央財政下達農業項目資金時,地方財政應拿出相應的配套資金。農業項目的投資、建設和管理,按照項目規模和性質實行分類管理,屬于中央項目的,由中央政府或有關部門負責;凡屬地方項目或中央補助投資的地方性項目,下放給地方。
2.3多元化投入機制
積極發揮政府投入的引領、示范作用,鼓勵、引導社會各方力量參與農業投入,逐步形成政府投入為主、集體投入為輔、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農業發展離不開社會投入,政府要大力培育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鼓勵民營資本對三農發展的資金支持,實現民營資本與農民的雙贏,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2.4多層次保障機制
由于農業投入涉及到財政、金融、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多個主體,各項投入保障機制政出多門,業務職能難免有所重疊,應充分各方主體協調開展農業投入,優化統籌各項支農資金,提高投入效率。1)財政發揮“牽頭”的主導作用,合理運用財政引導各方投入主體。2)金融發揮輔助作用,通過信貸投放及業務創新,引導農業企業與農戶。3)發揮企業“引導”的補充作用,以產業項目合作為平臺來調動農戶投入積極性,引導其投入方向[2]。4)加強農業法制建設和農民法律意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加快農村法制建設進程。
3健全農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的政策措施
3.1依法明確每年增長比例
加大農業投入力度,按照持續增加投入總量、穩步提高投入比例的要求,明確農業投入每年增長比例,不斷增加“三農”投入。中央和地方財政每年對農業投入的增長幅度應當高于其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向重大農業農村建設項目傾斜。繼續增加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和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規模,充分發揮農業產業發展基金的引導作用。
3.2堅決明晰中央與地方事權
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政府支農事權和責任,中央與地方政府加強合作。中央要發揮標桿作用,切實關注“三農”,完善相關政策,確保農業又好又快發展,地方要落實中央支農政策,加強政府與民營資本的合作,為民營資本投入提供政策支持。
3.3建立農業科技推廣的損失補償機制
與工業、服務業相比,農業生產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很高,容易遭受自然災害,造成產量大幅下降,損失嚴重的情況,增大了農業科技推廣的風險性,因此,建立農業科技推廣的損失補償機制很有必要。建立農業科研機構社會保障制度,完善獎勵政策和分配制度,鼓勵科技人員創辦科技型企業,促進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建立對金融支持農業技術進步政策性損失的補償機制,如鼓勵商業銀行向農業科技項目提供貸款,財政貼息或貸款擔保等。對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推廣給予財政補貼,鼓勵農民積極應用先進生產技術,降低農業生產風險,減少農民的后顧之憂。
3.4建立農業災害保障機制
農業生產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賴自然條件,極易受地理、氣候條件的影響,造成產量大幅下降、經濟損失慘重的狀況,農業生產可以通過參加農業保險來分散自然災害的風險。農業保險的賠付率過高,又沒有政府補貼,因此國內各商業保險公司都不愿經營農業保險業務,我國農業保險基本處于停滯狀態,農業生產得不到保障,降低了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不利于我國農業的長遠發展。建立與完善農業災害保障機制,建立農業保險基金,對農業保險公司的保險費給予相應補貼。建立農業災害保障機制,宣傳推廣農業災害保障機制,鼓勵農民積極參加農業保險,提升農業生產的抗風險能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淑麗. 發展現代農業 促進新農村建設[J].河南農業,2010(6):23,29.
[2]張美文,陳池波,杜輝.健全農業投入保障機制問題研究——以海口市為例[J].財政研究,2010(11):76-77.
(助理編輯:易 婧;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