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低碳城市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文明的重要表現,是中國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保證。低碳城市規劃是以低碳城市為目標的一種規劃方法,本文通過分析國內外低碳城市和低碳規劃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進展,強調了我國必須走低碳城市發展途徑的必要性,然后從低碳城市出發,研究特大城市空間結構、城市片區用地布局;最后以濟南濕地片區為例,以把濟西濕地片區打造成國家級綜合低碳環保城市片區為目標,通過分析濟西濕地片區碳源和碳匯,得出相關減少碳源和增加碳匯的途徑,用于指導規劃,再從片區結構、用地布局、用地功能、低碳產業、低碳交通、綠地布局等角度進行深入研究,做出濟西濕地片區概念規劃。由于“低碳城市”和“低碳規劃”概念比較新,相關理論研究和實踐案例相對較少,本文為探索“低碳城市”和“低碳規劃”作了一點有益的嘗試。
【關鍵詞】低碳城市;低碳規劃;濟西濕地;低碳產業;碳源;碳匯
1、引言
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是指以低碳經濟為發展模式和發展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為理念和行為特征、政府公務管理層以低碳社會為建設標本,城市在經濟健康發展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排放處于低水平的城市1。
低碳城市涉及到低碳產業、低碳社區、低碳生活、低碳科教(技術)、低碳交易、低碳建設、低碳交通等,涉及到城市經濟、城市建設、社會人文的方方面面。
低碳經濟是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2。錢志新認為,低碳經濟是繼農業化、工業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將迎來的第四次浪潮。而與低碳經濟相關的產業,稱之為低碳產業。
碳匯是指從空氣中清除CO2的過程、活動、機制。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儲存CO2的多少。它來源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簽訂的《京都議定書》,該議定書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3。碳源是與碳匯相對的概念,它是指產生CO2之源,是自然界中向大氣釋放碳的母體。
低碳城市規劃可以這樣理解,它是以降低高碳能耗為基礎,以低碳產業、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交通等為手段,通過合理規劃城市結構、用地布局和建設指標指導城市建設,最終達到低碳消耗、低碳排放的低碳城市狀態。
2、低碳城市是城市化進程的必然選擇
2007年,中國GDP占世界總量的6%,卻消耗了世界50%的水泥、34%的鋼鐵、30%的煤炭、30%的鐵礦石、27%的鋼材、25%的氧化鋁、13%的電力和7.4%的原油。目前,世界上前5個CO2排放大國是美國、中國、俄羅斯、印度和日本,其排放量約占全球一半以上,其中美國和中國的排放量超過全球總量的1/3。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生產出滿足中國經濟增長所需要的能源和資源4。
同時我國低碳城市建設面臨嚴峻的考驗。首先,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加快推進的中國,正處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長階段;其次,“富煤、少氣、缺油”的資源條件,決定了中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再次,中國經濟的主體是第二產業,這決定了能源消費的主要部門是工業,而工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國經濟的高碳特征;最后,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由“高碳”向“低碳”轉變的最大制約,是整體科技水平落后,技術研發能力有限5。
所以,中國必須改變高能耗高排放的傳統增長方式,走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而城市規劃作為引導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性規劃,有必要積極推進低碳城市規劃,為低碳城市服務。
3、國外低碳城市理論和實踐
系統地談論低碳經濟,可以追溯至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1997年的《京都協議書》6;“低碳經濟”最早見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2006年,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牽頭做出的《斯特恩報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將來每年GDP5%—20%的損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2007年7月,美國參議院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表明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有望成為美國未來的重要戰略選擇;2007年12月3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印尼巴厘島舉行,通過的“巴厘島路線圖”為全球進一步邁向低碳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2008年“世界環境日”(6月5日)的主題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
英國的貝丁頓社區是世界上第一個二氧化碳零排放社區,也是2010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中零碳館的原型。貝丁頓社區建立在一片垃圾回填地上,由英國著名生態設計師Bill Dunster主持設計。社區中的建筑采用環保材料,并通過對陽光、水、風能和木材的循環利用實現“零能耗”。屋頂的風帽可以實現空氣流通和熱回收,太陽能板則可以利用太陽能實現制熱與發電。樓頂、外墻和樓板都采用300毫米厚的絕熱外層,窗戶選用內充氬氣的3層玻璃窗,窗框采用木材,以減少熱傳導。
4、中國“低碳城市”、“低碳規劃”理論及其實踐
我國的低碳城市規劃理論是從2008年開始提出來的,是基于低碳理論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的規劃方法,。
4.1我國低碳城市規劃理論發展
同濟大學潘海嘯教授在文章《中國”低碳城市”的空間規劃策略》7,第一次從城市規劃的角度提出了“低碳城市”概念,在其文章《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間結構——城市交通與土地使用的新模式》8和《低碳城市的交通與土地使用模式》9中提到低碳城市和低碳城市規劃,并基于交通或城市結構方面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在低碳城市方面有較好的借鑒意義;2009年7月12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城市與發展規劃國際論壇上的演講《我國城市發展模式轉型趨勢—低碳生態城市》10,提出了低碳城市和低碳規劃的想法;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課題組在其研究成果《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報告》,提出建設低碳城市的必要性和緊迫性11。
4.2我國低碳城市規劃實踐
清華大學于2009年1月在國內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經濟研究院”,重點圍繞低碳經濟、政策及戰略開展系統和深入的研究,為中國及全球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出謀劃策。無錫市在建設低碳城市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2009年6月15日,無錫成立“低碳城市發展研究中心”,是全國首家專門從事低碳城市建設的研究機構;2010年3月19日,中國社科院公布了評估低碳城市的新標準體系,這是迄今首個最為完善的低碳經濟評估標準。
在低碳城市實踐方面,2008年1月,世界自然基金會正式啟動“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保定與上海共同入選首批試點城市;同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了《保定:全球可持續能源生產的“電谷”》的研究報告,充分肯定了保定市在助力中國乃至世界低碳經濟發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2008年12月24日,保定市政府正式發布了《關于建設低碳城市的意見》,“低碳保定”的建設正式啟動,“中國電谷·低碳保定”成為保定新的城市名片。
2005年,招商地產完成了對深圳蛇口的三洋廠房進行低碳改造,并易名為“南海意庫”,該項目綠色建筑技術增量成本約960萬元,但投入使用后每年可節約營運費240萬元,5年內可收回全部增量成本。
4.3 基于低碳城市理論的濟南城市結構分析
2010年,濟南建設用地規模336平方公里,中心城人口規模340萬人,加上外來人口,城市人口超過500萬,隨著 “一城兩翼”城市格局的逐漸形成,濟南進入城市人口快速增長期。對于濟南這個特大城市,受北邊黃河、南邊山脈的特定地形影響,根據已有低碳城市規劃理論,濟南未來必須走多中心城市發展道路。
為了實現城市片區功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減少交通和用地功能的干擾和無謂的交通穿插,在片區層面,各類用地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不同用地類型適當集中,即用地的復合性12,13。
5、濟西濕地片區概念規劃
為整體提升濟南城市形象、完善濟南城市功能,濟南市政府和西城區建設指揮部積極推進新城區規劃和建設工作,把濟西濕地片區擺在了重要位置。
5.1規劃區概況
濟西濕地地處濟南市西部沿黃河帶,在行政轄區上分屬市中區、槐蔭區和長清區,規劃面積144平方公里。
該處現狀以大面積的沿黃河濕地水域和農田為主,兼有部分鄉村建設用地;動植物種類繁多,原始生態保護較好。
規劃區總用地面積為144平方公里,其中規劃建設用地規模44.33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30.78%,規劃非建設用地規模99.7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69.22%;規劃居住人口為22.69萬人(包括安置人口67925人),規劃就業人口64.8萬人。
規劃根據低碳城市規劃學科發展前沿,結合當地優越的生態條件,深入分析低碳城市規劃的構成要素,從低碳城市的角度,把濟西濕地片區打造成國家級綜合低碳環保城市片區提供發展思路。
5.2 規劃區碳源碳匯分析及應用
規劃區的碳源主要包括工業生產燃燒煤等能源產生的CO2、居民生活產生CO2、城市制冷和制熱產生的CO2、機動車尾氣、城市建設過程中所釋放的CO2等等。
與城市規劃相關的減少碳源方法主要包括:
(1)合理規劃城市結構,在滿足城市功能前提下,避免重復建設;
(2)合理規劃城市用地,盡可能做到城市用地功能復合型,減少無謂出行,避免浪費;
(3)優化道路結構,提高人行道、非機動車道在道路斷面中的比例,完善非機動車道布局,做到方便非機動車出行,提倡綠色出行;
(4)規劃建設大運力、高效率交通工具,如軌道交通、BRT(快速公交系統 Bus Rapid Transit)、PR站(停車換乘Park Ride)等,減少出行時間、提高出行效率。
碳匯主要是通過固碳實現的,固碳包括物理固碳和生物固碳兩種,城市固碳方法主要是水系溶解CO2的物理固碳和利用植物光合作用的生物固碳,通過控制碳通量以提高生態系統的碳吸收和碳儲存能力,而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固定大氣中CO2最便宜且副作用最少的方法14。
與城市規劃相關的增加碳匯方法主要包括:
(1)增加城市綠地和水系面積,利用水系溶解CO2、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增加固碳;
(2)合理布局綠地系統,盡量形成集中布局和分散布局相結合,形成不同綠地系統層次,增加固碳效率。
5.3用地布局
低碳規劃就是圍繞碳源和碳匯所作的規劃,即分析碳排放的來源和碳的固化,這需要從城市結構、用地布局、產業規劃、城市交通等方面進行分析。
根據已有研究成果,在城區規模層面,低碳城市規劃的重點是城區功能相對獨立,城區用地在滿足功能前提下,呈復合型分布,方便生活、工作、交通和休憩,減少出行時間,避免不必要的大范圍城區間的穿插交通。
用地規劃包括濟西濕地核心區、沿黃綠帶區、玉符合公園區、低碳產業園區、行政總部綜合服務區和低碳社區。
(1)濟西濕地核心區 是濟南水源地保護區,該處實行嚴格的水源地保護,定位成濟南市的城市綠心。
(2)沿黃綠帶區 該處是沿黃河農田和魚塘,規劃為生態農業觀光區、高效農業展示區、水產養殖娛樂體驗區、森林氧吧療養區和休閑娛樂接待區。
(3)玉符合公園區 該處以玉符河為軸,向兩側延伸,形成條帶狀公園。該公園處于濟西城區中部,是城區中心公園。玉符河公園以其茂密植被和溝壑水塘縱橫,定位成城市的綠肺和綠腎。
(4)低碳產業園區 規劃低碳產業園區,低碳產業范圍三個層次,即加工生產的制造層次、測試科研管理服務層次和展示銷售層次;由于該處是國家濕地公園所在地,生態環境較好,低碳產業以第二、第三層次為主。根據濟南產業布局規劃和現狀產業條件分析,該處設置信息服務產業園區、現代工業設計園區、生態環保產業園區、國際健康產業園區。
(5)行政總部綜合服務區 該區域是為低碳產業園區和低碳社區提供綜合服務的場所,包括提供碳交易場所、相關配套金融服務和商業服務的商業金融區;提供管理委員會和稅務、工商等行政服務的行政辦公區;提供低碳產品、低碳成果等的展示、展銷和推介的會務會展區;為規劃區居民和員工提供運動休閑場所的運動休閑區;以企業行政管理為主,包括企業的行政、人事、財會、法律、稅收等服務的總部經濟區。
(6)低碳社區 提供居住功能為主的低碳社區,配備生活所需的中小學、醫院、和文化休閑娛樂設施。該處建設以低碳為特點,如保溫材料、立體綠化、中水回用、垃圾分類收集、清潔能源、節能設施等,打造成以清潔能源、低炭發展、環保小鎮為特色的低炭生活居住示范園區。
5.4低碳產業規劃
根據濟南市產業布局現狀和產業規劃、濟西濕地片區現狀條件和規劃目標,濟西濕地產業園區定位為以低碳產業的研發、測試和服務為主。主要產業園區名稱及其主要功能如下。
5.5倡導低碳生活和低碳建設
與規劃相適應,提倡節約利用和使用清潔能源,提倡低碳出行方式,如公共出行方式。
在城市基礎設施、市政設施、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中,提倡使用節能和保溫材料、使用貴金屬替代品;改進施工工藝,避免浪費,提高材料利用率;節約用水,提高中水利用率;提倡垃圾分類處理,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
5.6增加綠地規模、合理規劃綠地布局,增加有效碳匯
碳匯的主要途徑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在規劃區中心地帶,沿玉符河規劃寬度約2公里的玉符河公園,該處處于片區中心,能夠很好地吸收排放的CO2,同時增加居民休閑娛樂場所;公園中的濕地能夠過濾雨水、凈化水質和城市空氣,起到城市綠腎的作用。
結語:
可以看到,目前“低碳城市”、“低碳規劃”的很多理論、方法和實踐都是處于摸索狀態。本文在該方面作了點探索性嘗試,但離嚴格意義上的“低碳城市”和“低碳規劃”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建設“低碳城市”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我們規劃師需要勇敢地承擔起時代賦予的責任,深入研究低碳規劃理論和低碳城市建設實踐,努力構建低碳城市。
參考文獻:
[1]李迅.曹廣忠,中國低碳生態城市發展戰略[J].城市發展研究.2010(1):32-40.
[2]金樂琴,劉瑞.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J].經濟問題探索,2009(1):84-87.
[3]董寵偉,王磊.美國新城市主義指導下的公交導向發展:批判與反思.國際城市規劃[J],2008(2):67-72.
[4]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5]黃慧.GDP翻番要邁能源門檻降低能耗:不輕松的20%[M].燎望新聞周刊,2005-10-24:20-21.
[6]龍惟定,白瑋,范蕊.低碳經濟與建筑節能發展[J].建設科技,2008(24):13-17.
[7]潘海嘯,湯諹,吳錦瑜,盧源,張仰斐.中國”低碳城市”的空規劃策略[J].城市規劃學刊,2008(6):57-64.
[8]潘海嘯.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間結構——城市交通與土地使用的新模式[J].城市發展研究,2010(1):40-45.
[9]潘海嘯.低碳城市的交通與土地使用模式[J].建設科技.
[10]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博士在2009年7月12日城市與發展規劃國際論壇上的演講《我國城市發展模式轉型趨勢—低碳生態城市》.
[11]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課題組.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12]陳洋,李郇,許學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的時空演變及影響因素分析[J].地理科學,2007(2):142-148.
[13]陳飛,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理論方法與上海實證分析[J].城市發展研究,2009(10):71-79.
作者簡介:
薛小川(1979.6-),男,漢,山東臨沂,碩士,山東建筑大學建筑與城規學院,山東省濟南市規劃局。
王靜,濟南市規劃局,碩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