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廣,隨之出現了工業建筑,在對其進行設計時,如果沒有處理好與環境的關系,將會造成過多的環境污染,為此,建筑學家開始了基于環境美學視野的工業建筑研究與設計,在此思想的影響下,建筑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在逐漸減少。本文分析了環境美學下的工業建筑設計方式。
【關鍵詞】環境美學視野;工業建筑設計;應用方式
工業建筑建設是為了給工業活動提供空間,并且要滿足一定的工藝生產需求,具有占地面積大、投資力度大、污染物較多、能源消耗量大等特點。在群眾和建筑設計人員生態意識逐漸增強的形勢下,工業建筑設計改變了傳統的直接接入模式,而是在充分尊重自然環境的基礎上,體現建筑與環境的和諧美。
1、環境美學的含義
在現代化社會的建設過程中,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和利用已經超出了自然環境能夠承受的范圍,各種資源都面臨著即將枯竭的局面。人類社會所面臨的環境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人類過于強調自身的價值,對科技成果過于信賴,進而忽視了環境的價值。近些年,人類在重新審視環境的過程中,意識到了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不可分離,兩者是相互影響和相互滲透的關系。只有將環境視為人類生存的內在需求,才能營造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氛圍,因此,在解決人類和自然的矛盾時,不但要從科學角度去審視自然,還要從審美角度來審視人類與其周邊事物的關系,這也是環境美學的核心所在。
2、環境與工業建筑的應用方式
2.1建筑要符合環境的需求
基于建筑要符合環境需求這一設計原則,設計人員在工業建筑設計過程中需要秉承順應環境的態度,充分發揮環境的優勢,將建筑功能和環境條件結合起來,避免兩者在協調發展上產生矛盾。著名建筑設計師指出,在景觀設計中融合環境的變化,并不是單純的追求景觀設計的完美程度,而是要在設計表達中減緩人與自然的沖突,進而實現和諧發展。為此,建筑設計人員不應當將個人意識強加于環境之上,而是要提高環境價值的重視程度,減少對科技的依賴和對自然環境的改造。
2.2建筑要創造景觀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自然環境,因此,建筑設計人員不能破壞自然環境,但人類與自然并不是完全被動適應的關系,人類應當發展成為推進自然和諧的主要力量。在自然變化的過程中,設計人員要在順應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適當的開發和利用環境,使其能夠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幫助,同時形成新的景觀,創造出人類社會和自然相結合的新環境。
3、環境美學在工業建筑中的應用實例
3.1多米諾斯葡萄酒廠
此葡萄酒廠由瑞士的一位建筑學家所設計,屬于典型的環境美學和工業建筑結合實例。設計師用當地的常見巖石作為建廠的主要材料,并設計出了金屬網結構,在滿足葡萄酒制作工藝需求的同時,展現了建筑物的景觀美感。
此葡萄酒廠位于美國的一片峽谷中,該地擁有大規模的葡萄園,但是受到早晚較大溫差的影響,致使該地僅適合葡萄生長,而不適合葡萄儲存。為此,設計師考慮到了當地的自然環境,應用玄武巖材料設計了獨特的外墻結構,即將面積較小的玄武巖添裝到固定規格的金屬籠子中,使其變成建筑物表面的砌塊,隨后再將砌塊掛在制作好的鋼架上,最終形成葡萄酒廠的表皮,如圖1所示。
為了滿足葡萄酒的釀造需求,設計師在結合了當地氣候的變化規律和建筑的功能需求后,將建筑墻體設計成了可以調節密度和孔隙率的形式,這種墻壁能夠讓陽光以漫射的形式照射到建筑物內,避免了直射帶給葡萄的傷害。設計師正是在環境美學的基礎上,才形成了這種獨特的設計理念和思路,這種建筑表皮體現了設計師對當地建筑材料的獨特發現和應用,也是工業建筑在不斷適應環境應變的表現。
3.2阿普利斯工廠
此工廠由法國的一位建筑學家所設計,體現的是另一種環境美學在工業建筑設計中的應用方式。設計師將工廠劃分為若干個規格相同的方形網格,并設置了數個庭院,在設計中添加了綠色元素,讓建筑物具備了良好的采光效果,同時也可以為工人提供了可以觀賞的景觀。
工廠的外墻由編制而成的鋼板構成,整體墻面長達300米,能夠帶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感,在融合了自然美學的基礎上,展現了工業社會的發展精神和建筑技術的先進性。反射性鋼板的應用能夠讓建筑物形成對周邊環境的反射,設計師通過這種帶有金屬鏡面感的建筑材料,成功的將自然環境融入到了工業建筑中,表達了設計人員對現代科技和自然環境的同時認可,由此可見,應用金屬建筑表皮這一設計思想是設計師思考環境與建筑關系的結果。
總結:
自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后,對科學技術的過分依賴,最終導致了環境危機,破壞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環境美學將審美作為工業建筑設計的基本出發點,強調了保持生態特征的重要性,其在建筑領域的延伸,是設計人員思考建筑和環境關系的結果,其不僅是一種設計理念,更是一種思維方式。
參考文獻:
[1]卡菲·凱麗.藝術與生存[M].陳國雄,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2]柯南·米歇爾.穿越巖石景觀:貝爾納·拉絮斯的景觀言說方式[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3]貝爾·丹尼爾.后工業社會[M].彭強,譯.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85.
[4]大師系列叢書編輯部.多米尼克·佩羅的作品與思想[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6:22.
作者簡介:
袁蘇杰(1986.10),男,漢,河南省周口市人,本科,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城建。
富嬈(1989.10),女,滿,遼寧省沈陽市人,本科,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