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開展建筑生態位理論研究是促進我國城鄉建設與建筑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為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衰退的嚴峻挑戰,我國頒發的《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中國的城鎮建設要向生態文明建設轉變的重大任務。本文主要對生態建筑的可持續發展進行探討分析。
【關鍵詞】生態建筑;建筑設計;可持續發展
1、生態建筑設計原則
1.1 講求節約能源
生態建筑,最重要的是要遵循節能原則,也就是節約能源、資源,無害化、無污染、可循環。建筑材料使用應盡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資源,同時還要嚴格做到建材的無害化(無污染,無輻射)。綠色生態建筑的設計,要求利用各種手段來創造一個有利于人們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實現向自然索取與回報的平衡,構建一個和諧高效利用能源的生存環境。
1.2講究生態和諧
建設生態建筑,其次要做到生態和諧。也就是要注重研究建筑物旁邊的植被、微生物、動物和人之間的關系,強調各種物體之間的共生共榮,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些都可以通過植被的多樣性、自然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化學污染的降低來體現,這樣就營造建筑旁邊的環境質量。
1.3科學設計,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生態建筑設計的根本原則。人是社會的主體,追求高效節約決不能以降低人的生活質量、犧牲人的健康和舒適性為代價。不以人為本的、低標準的“綠色生態”建筑必將被社會所淘汰。
2、生態建筑設計要點分析
2.1節能系統
節能系統可說是生態建筑的基礎。一般來說,普通建筑耗能的絕大部分被用于室內溫度調節(包括空調、電扇、暖氣,等等)及照明,因此“節能”的基本思路就是盡量減少非循環能源 (或稱不可再生能源)在這兩方面的投入。總體來說方法可以有兩種:一是將外部自然能源 (包括太陽能、風能、地熱能)轉化為光源及其他設備動力的來源,即為“開源”,二是將內外環境隔離開,通過減少熱傳遞來保持室內溫度的相對恒定,這樣減少空調耗能的思路也可理解為“截流”。事實上,整個生態建筑就是一套節能系統。由于建筑物的體型系數(即:建筑物接觸室外大氣的外表面積與其所包圍的體積之比)大于 0.3 時耗能將大幅增加。另外生態建筑還可以考慮將與夏季主導風向成 30~60 度角的方向選擇作為建筑朝向,以避免被冬季風直接侵襲導致的室內溫度驟降。保溫材料的選擇將在下面提及。一般來說,一套節能系統就是一個整體,任何部分獨立運作都是不能發揮作用的。
2.2循環與綠化
循環系統中最主要的就是水資源的循環再生。生態建筑對水循環的基本要求,是建立分質、分級的給排水系統,即飲、用分開,建立包括將雜排水和雨水等非飲用水經過處理后進行重復利用的中水系統、雨水收集系統等在內的水環境系統。另外,采用節水型分質給排水器具也是主要措施之一。廢物的再利用也是循環系統的內容之一?!皼]有無用的垃圾,只有錯位的資源”,要讓生態建筑實現低消耗、低排放的目標,廢物的分類回收及小范圍內的二次利用也是很重要的措施之一。生態建筑附屬的綠化系統與循環、節能關系非常密切。作為生態建筑整體功能系統中唯一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有機組成部分,綠化系統不應單純地作為裝飾美化之用,而應通過自身的新陳代謝等生命活動盡可能地為本身沒有生命的建筑體帶來生機。除了一般特別布置以配合建筑整體水循環的草坪、樹林等大片人工濕地綠化帶之外,在天臺、墻頭、建筑內部接合部等不影響日常使用的地方也要合理地布置分散的立體綠化帶,從而起到隔熱、降溫的作用。屋頂綠化也是一種節水、節能、節地的綠化方式,但需針對特定屋頂的荷載承受力及建筑特點專門設計,以滿足疏水板輕巧、易于搬運、安裝簡單、穩定等要求;此外,如果屋頂已經布置了太陽能儲能設備,那么就不能采用可能會因為正常生長而影響電板工作的爬墻植物,這時可以簡單地在空隙處布置一些矮小的直立花草;在沒有設計太陽能屋頂的情況下,如果建筑物的屋頂是一定角度向地面傾斜的,那么讓藤蔓植物自然覆蓋整個屋頂就又比直接在屋頂上放置盆花盆草要安全實用。生態建筑的綠化需注意盡可能采取當地特有的地方物種,除了這些物種更能適應該地區的自然條件從而可以減少維護投資等經濟效益方面的考慮外,更重要的是,地方物種對于本身所處的環境系統是無害的,而人工引入種則可能造成物種入侵并導致生態系統一定程度的崩潰,這就完全違背了生態建筑的理念。
2.3建筑材料
建材是使用者與生態建筑之間最直接的接觸點,因此如果采用會揮發甲醛、苯、氡等成分的劣質建材的話,就會對使用者的身體造成最直接的傷害;如果使用的建材不能體現生態的理念、不能配合整個系統的運作,那么就必將成為整個設計的敗筆。環保型建材應該具有的特性包括:滿足建筑物的力學性能、使用功能以及耐久性的要求;對自然環境具有親和性、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能夠為居住者構建舒適、健康、便捷的生存環境。
3、生態建筑的可持續發展分析
“生態建筑”中所包含的生態系統觀念在持續發展建筑中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問題在于如何給它合理定位。“生態建筑”的研究只有跨越具體建筑的環境空間,以更大的尺度來研究建筑的生態系統才有真正的意義,而這必然決定了它的研究對象絕不是僅僅針對一個個具體的建筑單體,而應該是一個產業系統。這樣,“生態建筑”研究就可以與持續發展建筑的宏觀層面不謀而合。所謂的“持續發展建筑”就有了一個非常淺顯的表達,即:從宏觀層面來看,它是“生態建筑”,同時也成為持續發展建筑的一個表現方面,兩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互相聯系的。
結語:
生態建筑的可持續性發展是未來建筑業的必然趨勢。人類的不可再生資源是有限的。因此,必須從資源利用,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發展為重點研究對象 ,加強資源的合理利用 ,使建筑生態化。
參考文獻:
[1]范芬霞.淺析生態建筑[J].信息周刊,2015(9).
[2]張榮榮.生態建筑與建筑設計[J].商品與質量,2015(2).
[3]陳燕純.淺析生態建筑設計[J].建筑工程與技術,2016(19).
[4]萬文波.關于現階段綠色建筑設計的探討[J].規劃設計,2015(10).
[5]李雅潔.生態文明視角下建筑設計的發展[J].建筑規劃與設計,201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