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崛起的時代,將引發一場注意力革命,靠顏值、靠嘩眾取寵來贏得短期注意力的思路out了。
社會飛速發展,“顏值”被放進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經濟體系中,并被無限放大。凡是跟顏值相關的產業,都有大量資本涌入:顏值經濟,到底還能走多遠?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執著于高品質的匠人精神,還有可能逆襲嗎?強勢引領顏值經濟的影視業,或許能給出我們最直觀的答案。
為什么一部“反腐大劇”會霸屏?除了跌宕起伏的劇情,還有哪些元素,在吸引我們的注意力?
互聯網時代,
高品質產品,自帶傳播力
緊跟著《人民的名義》,一部“印度神劇”《摔跤吧!爸爸》同樣“吸睛”、吸金無數。
印度的“國寶”阿米爾,汗主演的新片《摔跤吧!爸爸》自5月5日公映起,就憑借爆棚的口碑成為“現象級大片”。從起片日起,票房與排片一路逆襲,上映26天,依然在中國內地票房榜單日票房排名第二。截至5月30日,該片中國內地票房已正式突破10億,這也是印度電影在中國首次破10億。
一部印度電影在中國收獲如此高票房,什么原因?
有評論說:“《摔跤吧!爸爸》是標準的勵志體育片,全程高能,大部分觀眾在觀影中都有‘淚燃’的感覺。電影根據印度真實故事改編,電影中的人物處境可以說是印度成千上萬人處境的縮影。影片中惹人爭議的‘剃短發的女性摔跤手’上演的勵志故事令人著迷,鮮明的人物形象、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對社會問題的反思和對國家的摯愛,這些因素巧妙地融為一體,使這部影片極具觀賞性又極具思想深度。
“印度除了跟中國的人口相似外,也有許多類似的社會問題,因此,這部片子與中國觀眾也能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這是引發口碑傳播的真相之一。
當然,沒有人敢否認,不論是《人民的名義》還是《摔跤吧!爸爸》,能在短時間內火爆,都跟它背后的成功營銷有關。這些營銷方式包括——知名平臺上的短視頻推廣、擁抱業界權威、各大媒體的多次曝光、明星大咖的助推、與KOL的互動……
但回歸本質,人們卻不得不承認——“營銷的起點是產品,終點也是產品,傳播永遠服務于產品。”假如一部作品本身質量不過關,營銷做得再好也會在傳播時碰壁。互聯網的確改變了很多東西,但拿作品的品質說話,在今天仍然是硬道理。
“IP+顏值”絕非票房或收視率的保證,一部好作品理應是……
凡事發生必有特定時空。
當下,《人民的名義》和《摔跤吧!爸爸》引發熱議,恰恰反映出現象背后的另一面——在這個時間點,觀眾極度渴求并且積極擁戴質量上乘的作品。
回望過去幾年中國的影視劇市場,我們發現“原著文本”以及“參演明星”的兩批擁躉,是預期觀眾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最早的《甄嬛傳》《步步驚心》到《古劍奇譚》《花千骨》《瑯琊榜》《何以笙簫默》,再到近期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擇天記》《如懿傳》……“IP+顏值”這個模式越來越成熟。說得更直白點,所謂的“IP+顏值”,即電影、電視劇改編自著名的網絡流行小說、游戲、動漫等,請當紅高顏值、擁有大量“粉絲”的明星出演,這種模式之所以受到影視工業青睞,是因為粉絲群體自備“過度消費力”。
“顏值擔當”=“票房擔當”?
第一,喜歡著名IP的粉絲對被改編的小說、游戲、動漫等非常熟悉,他們對IP影視劇的關注,更多指向改編后的故事情節、人物關系、原著忠誠度等。影視劇一上映,他們會第一時間觀看,他們的評價,很快會通過網絡媒介在“IP粉”中快速傳播。一旦口碑不佳,甚至得知影視劇有可能毀掉他們心目中的經典,“IP粉”是否愿意為從網絡流動到銀幕上的作品買單,就要打問號了。至于影視劇中起用的“高顏值”陣容,對他們不但意義不大,而且這些明星的定位,如果不符合他們對既有角色的想象,或者他們以往的作品讓人不得不為其演技捏把汗的時候,還有可能起反作用。電影《盜墓筆記》上映后,就有很多粉絲吐槽:“南派三叔顯然更在意迎合能為他帶來利潤的顏值粉,而我們這些書迷他是不在乎了!”
第二,有人說“顏值即正義”,只要影片參演明星的顏值夠高,觀眾就買賬。粉絲,不單會為他們喜愛的明星買票進影院,甚至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貢獻票房。“明星粉”通常不會太計較偶像的演技,甚至也不太計較他們的偶像是在演電影,還是“跨界”在銀幕上展現他自己。于是,擁有大量粉絲的“顏值擔當”就成了各電影公司追逐的目標,幾位“小鮮肉”來來回回填滿了IP影視劇的天空。誰也不能否認顏值在影視劇中的重要性,更不能指望資本改變逐利的天性。但如今,粉絲力量強大,他們為各自擁護的明星爭權奪利,已經在某種程度上“綁架”了影視劇。
再往深里說,“IP+顏值”模式屢屢失效,還因為忽略了另一個數量龐大的群體:那些對IP和“顏值擔當”并不熟悉的觀眾。對這部分觀眾而言,影視劇本身就是一個全新的“文本”,它和網絡上的超級IP沒有關系,由哪位明星來出演對他們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眼前的這部電影是否提供了良好的觀看體驗。如果能成功爭取到這部分觀眾,那么IP電影本身就成了一個新的吸引粉絲的“IP”,不但會輻射對原文本并不熟悉的受眾群,甚至能反哺原文本。
說到底,能讓一部作品走得更長遠的一絕非“文本IP自帶的名聲”和“高顏值助陣”,更重要的是它承載的意義。影視劇只是一個“導火線”,真正讓其蔓延的是一種集體無意識,它代表了一種最普遍的情感,代表了這個時代最大的恐懼與希望,折射出最幽微的人性,才能引發最大層面的共鳴。
《人民的名義》和《摔跤吧!爸爸》的成功,正在于此。
“誰能玩轉注意力經濟,誰就能把握未來!”
也許,你有疑問,為什么前幾年“高顏值”的作品能走紅?接下來會迎來以匠人精神回歸內容的時代嗎?
在回答這些問題前,你先猜猜,互聯網時代什么東西最稀缺?
答案是——注意力。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著名情商理論者提出者丹尼爾戈爾曼,在著作《專注》中列舉了許多讓你我似曾相識的場景,比如——
一對母女坐船去小島旅游,女兒一直抱緊媽媽不松手,媽媽卻只顧著玩手中的平板電腦;
一位企業高官明知與別人談話時看手機是不禮貌的行為,就是管不住自己的手……
互聯網時代引發了知識大爆炸,造成空前的“信息過剩”。人類文明幾千年積累的信息量,甚至無法跟互聯網時代中一年產生的信息量相提并論。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注意力”就成了互聯網社會最稀缺的資源。
超級IP、粉絲經濟、網紅經濟……這些流行現象,說到最核心一定是——“注意力”。
所謂“注意力經濟”,也叫“眼球經濟”,是注意力資源的生產、加工、分配、交換和消費的人類活動方式。通過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將其培養成產品或服務的忠實用戶,就是注意力經濟的內涵。
互聯網時代的海量信息,讓廣大消費者應接不暇,企業與媒體只有設法抓住人們分散的注意力,才能脫穎而出。而抓住注意力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顏值!人們對“長得好看”的事物有種天生的青睞,這種青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對Ta的“第一印象”。
但無數專家很肯定——新媒體時代將掀起一場注意力革命,靠顏值、靠嘩眾取寵來贏得短期注意力的思路out了。凡是缺乏鮮明個性和扎實品質的產品,都會被埋沒在海量的信息中。就算用新媒體工具以惡意炒作的方式來博眼球,也只能收一時之效,很快就會被更能戳中消費者需求的新產品壓下去。
這就是‘牲意力經濟”的游戲規則。
是時候跳出顏值,重拾匠人精神來吸引注意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