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初中的時候,每年暑假我都會到河橋上去釣一種被家鄉土話稱為“桃花灘”的魚。這種魚的腦袋大,后背寬,還生有一張鷹鉤嘴。如果是到了繁殖期,公魚會變得非常漂亮,它們的身上會生出一道藍一道白的花色,而且胸鰭、腹鰭和尾鰭都是橙紅色的。那時候的家鄉,河里各式各樣的魚非常多,由于“桃花灘”的身形特別又漂亮,我站在橋上一眼就能認出它們靚麗的身影,所以我那時特別喜歡釣“桃花灘”。
那時候釣具行業還沒有興起來,一個縣城也沒有一家漁具店,大部分喜歡釣魚的人都是自制釣具,人們到山上找一根漂亮的老竹子好好修理一下便是魚竿了。而我釣“桃花灘”的釣具很獨特,非手竿,也不用海竿。我只需找一根1.2米左右的大拇指粗的木棍,再用木工刨把它刨得干干凈凈,下粗上細,然后在竿尾裝上自制的八卦輪。由于當時沒有導環,我就到鄉下學校的木窗框上偷偷卸下用于支撐窗戶的鐵扣,將其直接旋進木竿就制作完成了一套釣具。
使用這樣獨特的釣具,釣起魚來的方法也是相當獨特的。首先是用餌獨特,我可以用小泥鰍作餌,也可以用蜻蜓、大蒼蠅、飛蛾等昆蟲作餌,而我當時最喜歡用蜻蜓。再說這釣法,那就更獨特了。我來到橋上后,從八卦輪內抽出魚線穿過導環,然后綁上一枚13號左右的鉤子,再從袋子里抓一只蜻蜓出來,直接將鉤子從頭穿進,再由腹部穿出,鉤尖微露。這樣就可以開始放線作釣了。我站在高高的橋上,在有風的情況下,讓蜻蜓順風在河面上飄來飄去。水中的“桃花灘”看到空中的蜻蜓左一下右一下地飛舞,也在水中左一下右一下地跟著。只要蜻蜓一落水,馬上就會遭到魚兒的追咬。有的“桃花灘”甚至不等蜻蜓落水就直接跳出水面來追咬,那場面非常有意思。如果是沒有風的天氣,我可以讓蜻蜓順水流漂下去,想漂多遠就多遠,直到清杯。然后我再一下一下地回拖,如果河水很淺,我可以直接看到哪兒有魚。我只要在橋上來回走動校正方位,將蜻蜓拖到魚的身后停一下,然后突然加速將蜻蜓拖過魚的頭前,“桃花灘”看到有東西從它側面飛過,一般會追上來咬餌。如果它不攻擊就停一下,讓蜻蜓順水再漂到其身后,然后再往前拖到它的頭前;或是在它前面忽快忽慢地牽線引逗,也能誘惑它們前來咬鉤。一般在窗口期的時候,它們肯定會上前攻擊,而且一擊必中。在我那時的記憶里,用這鐘釣法可以釣到“桃花灘”,也可以釣到軍魚。
仔細想想,那時的作釣過程和現在的飛釣及路亞釣法也十分相似,無非只是那時沒有路亞和飛釣裝備而已。如今時代進步,釣具行業也是飛速發展。路亞釣法深得人們的喜歡,玩路亞的人越來越多,路亞對象魚也是五花八門。照現在的說法來看,我原先釣的“桃花灘”其實就是馬口!
一、馬口介紹
馬口在全國各地的叫法略有不同,有叫老虎魚的,有叫花杈魚的,有叫紅車公的,也有叫扯皮婆的,而在我們老家就叫“桃花灘”。馬口是一種雜食性的淡水魚類,它們和軍魚一樣,對水質的要求比較高。馬口個體較小,大多生活在山間溪流中,它們喜歡在水流較急的淺灘和底質為沙石的小溪或江河支流中集群活動。馬口生性兇猛,會對獵物發動連續攻擊,它們主要以水中的小魚和水生昆蟲為食,是一種在我國分布比較廣泛的路亞對象魚種。以前我一直就近路亞,專注于作釣家附近的大個體翹嘴或軍魚,對于小個體的馬口一直沒太關注,所以也鮮少騰出工夫去享受其中的樂趣。但在今年這個火熱的7月,我再次與“桃花灘”續緣了。
二、七月續緣
其實玩馬口是非常意思的,也是非常享受的事情。我當年使用的木竿八卦輪并沒有什么手感,但當你看著馬口追上來后兇狠地咬上一口,在揮動短竿與大撤步結合的瞬間一刺,魚便會直接從水中飛到橋上。對!就是那種感覺,比雷強更暴力,更刺激,那是一種讓人享受的飛魚快感。
我已經很久沒有享受過這樣的感覺了,最近的一次是去年10月份在河西水壩,當時我站在水閘門上連續飛了幾條波紋鱖,但仔細一想時隔也快一年了。如今炎炎7月,撫州市的氣溫一下子飆升到了35℃左右,小城已成了火爐。白天路翹幾乎不可能了,只有到了晚上還能在市區的人工湖邊玩玩小翹嘴、小紅尾或小青梢,要想在白天路亞,也只能前往10公里開外的河西水壩了。
河西水壩這個釣點可以說是路亞天堂,也可以說是“空軍機場”。水壩座落在離撫州市區10公里外的宜黃河上,從宜黃縣到撫州市一共有4座閘門水壩,河西水壩是最后一座。宜黃河盛產軍魚和馬口,但沒有翹嘴和紅尾,翹嘴和紅尾是從下游撫河聚集到壩下的。由于水壩的阻隔,宜黃縣城內很少有翹嘴和紅尾。之所以說河西水壩是路亞天堂,是因為這座壩下的路亞對象魚十分豐富,有翹嘴、紅尾、軍魚、波紋鱖魚、大花鱖魚以及馬口等魚類,最主要的是這個點由于地形特殊,餌魚也很多,所以此處路亞對象魚的食物并不稀缺,這對于路亞釣手的挑戰性極高,但是路亞的樂趣也更為豐富。之所以說此點也是空軍機場,那是因為如果不熟悉此點的水情魚情,要想有所收獲幾乎不可能,大多數人都是空手而歸。我從去年9月份開始征戰此點,整個9月幾乎周周空軍,進入10月之后才摸清了此點的規律及作釣的方法,終于“空軍退役”。
7月8日,小暑后的第二天,周末,天晴,氣溫在26℃~34℃。周末出釣是我幾年來一直保持的習慣,河西水壩這里的魚情是天氣越熱反而會有大量的小魚聚集到壩下,所以也會有我們的路亞對象魚出沒。在這樣的天氣出釣對于釣魚人來說也是一種對毅力的考驗,手竿和海竿釣倒是有一把太陽傘,人可以躲在傘下悠然守釣。可是路亞需要走釣啊,釣手要直接在太陽底下作業,不斷地進行拋投,如果不做好防曬措施,沒人會頂著這樣的大太陽釣魚。
我的計劃是清晨6點半出發,釣到上午11點就收工,作釣的主要目標魚是翹嘴和軍魚,所以在裝備方面我只準備了一根2.4米長的ML調槍柄竿,搭配一個微物水滴輪。清晨6點半的太陽已經隱約感覺有點灼熱了,幸虧我的坐騎給力,左拐右彎穿梭于市區的迎賓大道上。我當時的車速并不快,但小風吹得足以讓焦躁的心情得以放松。大道兩邊的百日紅開得正盛,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淡淡的清香。盡管清晨小城的風景如畫,可我的心早已飛到了河西水壩,期待著此次的出釣能有所收獲。不知不覺中,我加快了騎行的速度。
7點的時候,我已到達水壩的西側,遠遠望去,壩上的水位由于6月的持續降雨已經升高了不少,好多水流通過閘門頂或是閘門的縫隙泄漏下來。如此看來,要想通過閘門頂到水壩中間作釣是不可能了。西側的水電站正在加足馬力發電,5個機組日夜不停地在工作。我來到電站出水口的護欄邊,從這里往下看,發電站排出的水通過5個出水口洶涌翻騰地排放出來。我猜測軍魚就躲藏在這翻滾水下的石頭縫隙之中。記得3月份我在水壩中間路亞軍魚的時候,這個位置就有人用大黑蚯蚓定點沉底釣,也釣到了四五斤重的大軍魚。當時由于只有兩臺發電機組在工作,水流量并沒有現在這么大,所以沉底釣的鉛墜能定得住。如今幾個出水口都在排水,水流太急,用什么方式釣也行不通,只能到出水口下游水不是太急的地方去碰碰運氣了。
我的釣位左側距離電站出水口30多米的地方有一個人工修筑的小出水口,這其實是個排污口,許多生活污水通過此處排入河中,引來了不少小魚。當電站不發電時,許多玩臺釣釣友都喜歡在這個出水口附近作釣,而且截口不斷,雖然這里的魚不大,都是一些小白鰷之類的,但也是相當過癮。當然,玩路亞的釣友自然也喜歡在此處作釣了,原因很明顯,此處有大量餌魚聚集,其下方就會有伺機而動的路亞對象魚。
我一看水流這么大這么急,只好下到那個人工修筑的小出水口去作釣了。我鎖好車子,拿上裝備來到出水口的邊上,岸邊的卵石經過長期的沖刷已經變得溜光圓亮,清晨的陽光照著流動的水波閃爍著粼粼銀光,如果不細心觀察,還以為是翹嘴躥出水面在追餌魚。這個小出水口流出的水很清澈,出水口的水流較電站口那里的水流要緩得多,而且水位也不深,平均水深只有1米多,底下全是鵝卵石。再往下游去的水位就更淺了,都能清楚地看到水底下的卵石。再仔細看看邊上,我能清楚地看到大量的餌魚,它們在貼著水底的石頭游動,時不時還翻個跟頭,展露一下它們那白白的小身軀。流水,深淺交接的亂石底區域,大量餌魚聚集的地方,這不正是一個理想的翹嘴標點嗎?我不用再觀察了,三下五除二組裝好裝備,然后抬臂揮竿,朝著前方的流水區將餌拋了出去。
考慮到此行的主要目標是翹嘴和軍魚,結合我以往的作釣經驗,我主要用7克的鉛頭鉤卷尾釣組進行作釣。卷尾在流水環境中會呈現出尾部密集擺動的泳姿,再加上不規則的抽、停、頓等控餌手法,其在水中的泳姿會如驚慌失措的小魚一般東躲西竄,誘惑力極高。同時,就目前的水流情況來看,7克的釣組既有利于保障拋投距離,又能保持穩定的泳層,能有效避免掛底。
鉛頭鉤“嗖”的一聲,再加上水滴輪“嗞”的一聲,兩種聲音交織在一起,我聽得甚是親切,這聲音就如音樂一般使人陶醉,讓人著迷。擬餌飛了出去,帶著我對路亞對象魚的憧憬,撲通一聲落入水中,但是這聲音幾乎被電站出水口翻滾的水花聲所淹沒掉。此時不用搖輪收線,我只是靜等水流將釣組向下游沖去。當松散的余線被拉緊之時,鉛頭鉤卷尾便開始了它的表演。一抽一停,一抽一停,我如此反復操控著擬餌,直到擬餌被水流沖到靠近岸邊,我才開始搖輪收線。也不知拋了多少竿,總之時間過去了半個多小時,我仍然沒有任何收獲。
我沒有氣餒,因為在野河玩路亞,這種情況是常有的事。只要堅信一點,這片水域有魚就行,這就是信心!路亞的魅力不在于你拋了多少竿,也不在于你上了多少魚,就在于你確信下一竿拋投與收線之間,會有一份驚喜在等待著你。
拋餌收線之間,我的手感來了,水下傳來了陸陸續續的小頓感,這使我非常興奮,但遺憾的是每一次頓感都沒能中魚。按照我之前在市區人工湖路亞翹嘴的經驗來看,我猜想這里的魚個體不大,估計不會超過半斤。7克的鉛頭鉤卷尾釣組對于小翹嘴來說有點殺雞用牛刀的感覺,我馬上想到包里還有一盒馬口亮片。馬口亮片對付小翹嘴的效果還是不錯的,于是我換上一枚5克的小豆丁亮片拋了出去,可是擬餌落水后在這樣的水流之中根本沉不下去。當時這片水域的平均水深只有1米多,我心想這如何能路到魚啊!但我馬上回想起去年10月份在水壩路翹的經歷,當時我釣的就是水表層,沒想到中魚率反而更高。認準這一思路之后,我一門心思往剛才有小頓感的方位反復拋投搜索。就在我一拖一停之際,我看到左側靠近岸邊的流水區中有一條很小的魚躍出水面并不停逃竄,我當時的第一反應就是有翹嘴在追餌魚。我趕緊收回亮片,向剛才小魚逃竄的方向拋出,然后快速收緊余線再往回一記猛拉。這一拉,亮片在水流的作用下直接飛上水面并像打水漂似的連跳好幾下。我剛一停止動作,釣線另一端馬上一沉,這顯然是咬口信號。中魚的感覺來得太突然,沒想到我把亮片拉得在水上飛也能中魚,而且這手感還不錯,我只覺得有一條魚在水下一陣掙扎,在水流的作用下還是很有力氣的。難道是紅尾中鉤了?我快速搖輪收線,當魚被拉到岸邊時,我輕輕一挑竿子,魚就被飛上了岸。定眼一看,原來是我20多年前就釣過的“桃花灘”——大腦袋、鷹鉤嘴、小眼晴,好漂亮的一條馬口,我們有緣又見面了!
其實我早就知道這里有馬口,只不過我的關注點一直在翹嘴和軍魚身上,既然老天安排我們在這種場合續緣,那我就好好珍惜這難得的機會吧!我馬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路亞“桃花灘”上來。我的思路很清晰,左前方的淺灘是搜索的重點,作釣水層當然還是水表面。于是我繼續往左前方拋餌作釣,幾竿之后,又出現了一個很墩實的咬口。我果斷抽竿刺魚,又中了!這次的拉力感覺更大,我的內心也更加興奮,難道是大“桃花灘”上鉤了?我弓竿收線,穩穩地把魚兒向岸邊牽引。近前一看,喲,尾巴是紅的,但背怎么不是土黃色的呢?我將魚拉起來一看,原來是一條紅尾,我還一度以為它是一條雄性的“桃花灘”呢!拍了兩張照后,我將這些魚全部放流。
我接著拋餌作釣,以我之前釣“桃花灘”經驗,這個季節的馬口不會成群出現,而是以三三兩兩的形式小團體活動,這就要求我必須堅持下去。果然,10多分鐘之后,當我拉著小豆丁在水面高速旋轉時,突然后面躥出兩條土黃色的背影。我趕緊停了一下,小豆丁在水流的作用下突然改變了運動方向,結果嚇得那兩條小家伙直接轉身潛下去了。這倒使我很后悔,還不如一直拉著亮片,興許它們能追上來咬一口。
有了這次經驗之后,我抓緊換下小豆丁,掛上5克銀白色蟬影亮片,同時也改變了作釣手法,改為勻速回收。沒想到這一改變讓我連續釣獲兩條體長20厘米左右的大馬口。我接著拋餌作釣,希望這片水域還能有魚,但是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再也沒有出現咬口。轉眼已是上午11點了,此時已是烈日當空,氣溫升到了30℃以上,我只能見好就收吧,來日方長!
在這個炎炎的7月,我能與闊別20多年的“桃花灘”再次續緣,這實在是美妙至極,同時我也在心中期待著下次的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