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慮的一代”
三月底,我在北京和張艾嘉導演見面聊天,她說:這一代年輕人太焦慮了。聽到后我心頭一震。我想你和我一樣,都會同意她的這個指出,或者,需要好好想一小會兒。
是啊,我們這一代人一與年齡無關,所有生活、奮斗于當下時代的人,是否前所未有的普遍焦慮?為什么呢?因為不斷上漲的房價、不斷快速變化的行業與世界?
這當然可能是客觀原因之一。而更根本的,是我們如何在前所未有的物化世界中自處。電影《一代宗師》中有一句臺詞我很喜歡,大致的意思是說,人生有三個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有時會想,到底什么是這三個境界呢?一點淺淺的理解一見自己,如果換化到我們的現實生活,就是在社會、在職場,擁有也了解自己的才干、能力、優勢;當一個人“見了自己”的時候,在人群中就能很自信,生活的整個狀態,也可以更自主。
但是,你相信嗎?這并不代表這樣的“強人”就遠離了焦慮。相反,在這個時代,世俗標準中衣食無憂、甚至生活優渥的群體,反而往往容易是最焦慮的。一個人若只看見自己,看不見別人的時候,就自負或自戀,此時容易“力不能帶”——欲望膨脹到現有能力不能駕馭,這個時候很痛苦,也很焦慮。
就好像我們有時會吃驚,才華橫溢的大導演,卻拍出口碑坍塌的“爛片”。迷戀自我才華不能自拔,太多的表達欲望統統放在一部電影中,導演覺得這片子又升華到一個高度,深刻的不得了,觀眾只覺得看不懂、也猜不下去。在職場或事業中亦是,越是成功就越想更大的成功,完成一個目標的成就感,瞬間就可以被尚未完成下一個更高目標的挫敗感代替,焦慮。
除了張艾嘉,佩服的導演還有不少,李安導演一定是其中一位。三次奧斯卡提名、兩次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世俗意義上這是多大的成功!當記者采訪他的“成功經驗”,他說,我曾經是個Loser,有六年沒有拍成一部電影,全靠太太工作養活,但凡“自尊高一些”的男人,簡直就自盡了。當然,這是他自嘲式的玩笑,卻讓我覺得“見了天地”的人,就是這般謙遜,因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天地之大,了解并接受自己的不足,人可以很謙虛,心可以很平靜。
見眾生的人,會是極少數吧。第一反應想到的是美國人約翰列依和中國人王小波。這兩個人的一生都很短暫,但是列依音樂中高于一切的博愛與理想主義、王小波文學作品的“人性再啟蒙”……在他們去世后多年,依然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
回到焦慮這個話題。我們這一代,相遇一個物欲空前膨脹的世界。有科學研究表明,純粹來自物欲的滿足,很少可以持續六個月以上,新的、更大的欲望就會產生。人的欲望無止境,也就陷入不斷擴大的焦慮。
見眾生這境界,一般人鮮有達到,不可強求。“見自己”一找到、發揮自我價值;但之后,并不在這條路上一意孤行漸行漸遠,承認自己有所不能、看到自己有所不足,因“見天地”,而對世界保持一個好奇和不斷學習的心態、控制自我欲望,我們或許就可以像艾嘉導演在這一期“悅己女人’中建議的那樣:“年輕人,再快樂一些。”